运动损伤形成的心理因素与预防手段
2018-09-10钟玉姣
钟玉姣
摘要:运动损伤,即参与体育运动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内外伤,是体育活动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过去,学者们多从解剖学、生理学和医学等角度进行研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导致运动型损伤的比例越来越高,已有研究证实运动性损伤和心理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明确造成运动性损伤的心理因素类型,施以有效预防措施具有现实意义。为提升运动员认知水平、加强技能训练并树立正确的运动动机,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对诱发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在运动损伤发生期间,应激反应、焦虑状态、不良动机以及心理准备是关键心理因素,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即提升运动员的认知水平,进行科学、严密的心理监测,合理调节心理准备,设计可实现的目标五项内容。
关键词:运动损伤;心理因素
一、和运动损伤相关的心理因素
(一)应激反应
从性质上分析,体育运动情景是一个应激环境,运动员对应激环境的认识水平与评价情况,是估测其是否产生运动损伤的关键因素。在运动员自体能力资源和现实情景需求间存在偏差情况下,应激反应会生成。有关研究表示,运动员应激水平和运动损伤发生率间存在一定相关性。部分运动员在参与比赛过程中,将其和自己的名誉或前途关联在一起,以致在训练与比赛阶段过渡担忧与恐惧,此外生活应激与寻常生活中的冲突可能对运动员处理应激反应的能力造成负面影响,以致其在运动期间注意力不集中,加大运动损伤发生率[1]。
(二)焦虑
焦虑是个体担心自己不能实现目标或无法克服障碍,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性威胁,进而形成紧张不安的情绪。若运动员处于紧张状态中,视野将会变窄、精神分散;肌肉紧张还会促使协同肌群与对抗肌群协调运动的难度增加,导致运动失调,灵敏度与精确性降低,对周边环境反应迟缓,焦虑诱发运动员心理状态发生改变,是运动损伤产生的一种重要因素。
(三)不良动机
动机是个人在头脑中生的、对某一行为方式具有激发或抑制作用的内部心理动因,关于运动动机与运动损伤的研究工作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就开展了[2]。不良的运动动机会诱发运动员心理发生一定变化,抑制机体应激水平相应提升,无法充分发挥出来,造成运动员产生不良动机的因素很多。
(四)心理准备
众所周知,运动员在参与体育活动之前需进行充分热身,进而强化内脏器官活动和躯体运动器官间的协调性,这是获得良好运动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而运动前心理活动准备情况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生理与心理适当兴奋,有助于发挥最优运动效能,进而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但是在必要的心理准备活动缺乏情况下,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就会产生焦躁、紧张等多种负面情绪。
二、预防心理因素致伤的措施
(一)提升运动员的认知水平
教练员应结合运动员的个性特征,探寻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和督促。在运动员参与某一体育项目之前,要协助他们对该项目的专项特征以及动作技术要求进行全面了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邀请有关专家以及运动员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运动心理有关知识的讲座。另外,要对运动员进行自信心训练,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的信心,消除消极的焦虑心理,实现运动员认知水平的提升,克服对运动损伤的恐惧心理[3]。
(二)进行科学、严密的心理监测
在编制训练方案时,需将心理监测整合到训练过程中,重视并加强和运动员将的信息沟通,协助他们对自身优劣势、心理状态有全面性了解。教练员可采用对运动员焦虑值监测和采用肌电图测定肌力水平的方式,明确运动的紧张程度,以及完成相关动作时进行收缩的肌肉类型,进而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指导,规避由过度紧张和焦躁造成的运动损伤。对伤后的运动员,心理训练的重点是检测其情绪反应,进而有针对性的对运动员心理与生理进行辅导。
(三)合理调节心理准备
影响体育训练与比赛的心理状态因素是多样化的,并且其心理状态也连续变化。故此为减少运动损伤,在训练与比赛之前,需对运动员心理进行全面调节与准备,紧扣重点,整体调度。教练员需引导与协助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准备:①明确任务,合理设定目标;②激发正向的运动动机;③树立竞争信念,增强信心;④建设赛前运动流程,并习惯化;⑤明确竞争对手的实力水平,确定战术;⑥掌握自我心理状态调节的基本方法[4]。
(四)设计可实现的目标
设置目标是有效提升动机的一种有效方法,使运动员能够清晰的看到自身的进步,获得成就感。规划合理目标也有助于运动员激发机体中能量,将注意力汇集在目标任务上,提升自信心水平、缓解认知焦虑,产生现实化的期望与最佳心理状态。在对目标规划时,需设置短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特定目标与一般目标、行为目标和结果目标,确保其间的协调性与统一性,进而确定目标实现的方法,并定期对目标的运行情况进行检验[5]。
三、结语
诱发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复杂多变,教练员需结合运动损伤的不同阶段,施以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整体分析,合理规划运动目标、充足的心理准备、动态式的进行心理监测,在训练与比赛中不断提升运动员的认知水平,是减少运动损伤的有效办法。最新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师的从业经驗也是促使运动损伤是否快速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该项研究需不断进行,以获得充分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苏国林.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因素探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09):175.
[2]吴放,陈效科.北京市男子大学生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特征与风险因素筛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07):56-62.
[3]周建伟.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因素调查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