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研究

2018-09-10李娟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8年9期
关键词:耕地保护科技

李娟

[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耕地面积占全世界现有耕地面积的7%左右,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在世界排名110位以后,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得益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粮食的产量也有大幅提升。但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没有发生变化,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稳定民心,坚定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拥护。

[关键词]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耕地保护;口粮安全;科技

1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内涵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把粮食藏在地里,把粮食藏在技术里。大家都知道粮食是没法储藏在地里的,并且不管把粮食放在哪里都是有风险的,都有吃完的时候。但是土地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人们辛苦耕种,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进行粮食生产,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并积极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推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藏粮'r地、藏粮于技”。

古语有云:“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土地和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要想实现“藏粮于地”,就要守住并且管理好天下粮仓,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资源。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所以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耕地红线制度,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首要任务,积极发展粮食生产,把中国人的饭碗永远端在自己手上。现阶段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顺势而为,符合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1]。

2 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原因

2.1 现实原因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但耕地面积排名靠后。目前我国除了人多地少的窘境之外,还存在着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高、土地污染问题严重等问题。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就是信息化,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到了需要科技进步来突破资源环境的限制,实现粮食生产的稳定、持续的新征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粮食生产必须转变到更加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粮食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需要树立“坚守耕地红线、保住口粮底线”的观念,想尽一切办法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下降,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农地的种养结合,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现代农业,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这既是由我国的现实基础决定的,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2.2 经济原因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民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简单地说,农业生产是社会各项生产的基础,粮食是大多数工业行业的基础原料,粮食的生产直接影响工业的生产。由于当前我国的粮食问题日益突出,中国人的口粮问题日益严重,中国的粮食生产质量和效率与世界先进的粮食供应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农作物的生产也与市场需求不对称。目前,中国的粮食生产中,小麦和稻米的供给基本达到平衡;玉米的生产供大于求,导致玉米价格低廉,既减少了农民的收入,也造成了粮食和土地生产能力的浪费;大豆基本依靠进口,国内的大豆生产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处理好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关系,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现阶段农业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都将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限制因素,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3]。

2.3 政治原因

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如果农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地依赖进口粮食,必将受制于人。一旦国际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势必会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战国时期魏国的政治家李悝曾说过:“尽地力,平籴法”,就是统一分配农民耕地,督促农民勤于耕作、增加生产,从而保证国家的安全。当今国际社会关系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仍然存在,我国要想保证自身的安全,必须不断发展,壮大国力。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外交关系,只有自身独立富强才能吸引他国向我国聚拢。不是不放心进口其他国家的粮食,而是必须要把我国众多人口的口粮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政治外交上的独立自主,成为人民群众最坚实的后盾[4]。

2.4 文化原因

农耕文明就是因特有的农耕文化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艺术和精神领域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以汉族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曾经在全世界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征,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5]。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历史也要求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3 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遇到的问题

3.1 我国耕地数量不足且逐年减少

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结果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国耕地每年平均减少面积为90万公顷,耕地退化面积较大,而且退化趋势日益严重。主要原因是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大量的耕地被用作城市用地,同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使得大量的城市道路、公路、铁路正在修建或者准备修建,交通运输网越来越密集,随之而来的是耕地面积不可避免地减少[6]。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農民固有的思想传统使得他们更愿意用自己多年的积蓄来兴建房屋,而非享受生活。在他们新建房屋的时候大多选择紧靠公路等交通方便的地方,而不是在原有宅基地的基础上修盖房屋,这使得道路两旁的耕地被不断占用。中国人大都信奉人死后要“入土为安”的观点,火葬方式在广大农村基本不存在,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将使得越来越多的耕地被用作坟地。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从事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低下,大多数农民都已放弃从事农业劳作,外出务工,又因找不到租用土地的农民,一部分耕地已经被弃耕。

3.2 我国耕地质量整体水平不高

根据有关报告可知,当前我国耕地土壤有机质不足1%的面积占总面积的26%,整体有机质含量不足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的耕地面积中中低产田占绝大部分,高产田所占面积最小,农作物产量波动比较大,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大豆单产和玉米产量波动很大[7]。我国的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耕地多是中低质量的土地,高质量的耕地极少;13个粮食主产区的耕地质量差异也较大,其中耕地质量最好的湖北省总体耕地质量等级也不是特别高,内蒙古的耕地质量等级已经接近最差。

3.3 土壤污染严重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食物多样化有了新的要求,不再和过去一样只追求吃饱,而是更注重吃得好、吃得健康,肉、蛋、奶需求巨大,市场经济的优势使得很多人从事这些产品的生产。但是养殖产业的兴盛,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特别是在南方水网密布的地方从事的水产养殖,极大地污染了土壤和水源。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和土壤肥力,会使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这些化学物品的使用使得土壤的污染面积不断加大,污染程度不断加深。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被农业化肥等污染的耕地面积已将近0.1亿公顷,农产品及其国人的口粮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8]。

3.4 农业利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低

我国农业利用科学技术的能力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有如下两点:一是我国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较低。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从总体的发展来说,农业科技的基础仍然薄弱,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使用经费投入一直不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远远落后于农业现代化进程[9]。二是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他们从事粮食种植与生产大多依靠经验,没有专门系统地学习过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遍不高。这些原因使得我国农业的科技利用能力不高,这也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必须要解决的问题[10]。

4 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可行建議

4.1 守住耕地红线,保住耕地面积

要想实现“藏粮于地”,首先,要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可以通过土地整治措施增加新耕地,同时要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划定好基本种植的农田,各农业管理机构应该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把保护政策执行好,落到实处,切实有效地保护耕地面积不减少[11]。其次,还可以通过拆除空心村,把废弃的、无人居住的房屋拆除变成耕地,进而增加可种植耕地的面积。最后,要加快城市进程,用中高层建筑取代低层建筑,减少土地的占用,增加耕地面积。

4.2 提高耕地质量

耕地质量保护不是简单的一个方面的问题,要提高耕地质量就要从多方面人手:(1)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因地制宜建设大、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农村污染池塘水域清淤、清污整治,对雨水进行蓄积利用。(2)防治土壤污染,进行秸秆还田。在技术上来说秸秆还田是最成熟的,经济投入成本最小,可以普遍推广。合理地利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产品,推广清洁的有机肥,提高土地肥力的同时可以减少污染,同时着力修复土壤的重金属污染。(3)实行休耕轮作。休耕的目的是保护生态,而不是减少过剩的生产,对休耕边缘性土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实行“藏粮于地”,就是要减少“藏粮于库”,减省价格和库存补贴,将资金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土地整治措施和耕地质量保护上,这才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大计[12]。

4.3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复杂而又深刻的变化,农产品阶段性供给失衡与农产品品种结构矛盾并存,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确保粮食基本自给,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将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实用的土地细化到地块,将要素与区域布局结合起来,对农业结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4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因此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道路,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用现代科技理念改造农业。同时,构建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动力机制,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现代技术、信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动土地流转方式向现代化转变,大力支持农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把种植粮食的主体培育成一支技术高、素质高、稳定性高的职业种植队伍,真正做到“藏粮于技”。

5 结论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国人口粮自给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放松。目前,我国粮食的库存有所增加,仓储补贴负担进一步加重,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加,国内粮食价格低廉且竞争力弱,粮食生产受到冲击。现阶段可以在部分地区实行休耕或者轮作,修养土地、平衡供求,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的粮食并没有过剩,因此要实施各种措施,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耕地质量不下降,科学合理地耕作土地,规范性地进行土地流转,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种植理念武装农民。同时在各地开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示范区,以点带面,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参考文献

[1]沈仁芳,王超,孙波.“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中的土壤科学与技术问题[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 (2):135-144.

[2]王凌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确保粮食安全[J].农业科技通讯,2017 (8):53-55.

[3]卞瑞鹤.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习近平与“十三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5 (12):24-27.

[4]胡承霖.试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意义[J].农村工作通讯,2017(3):38-40.

[5]滕友仁,孙高明,陆叶.盐城市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6 (14):35-37+45.

[6]杨海波,许彩慧.构建新的粮食安全观:藏粮于地、藏粮于技[J].领导之友,2016 (21):22-27.

[7]苑同宝.耕整地机具及地力提升前景可期——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发布的启示[J].农机市场,2016 (1):24-25.

[8]张子旭,卢兆鑫,韩海英,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国土资源局十地整治工作纪实[J].地球,2017 (6):66-68.

[9]杨丽娜.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水平[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2):18+83.

[10]卫思祺.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1 (2):85-87.

[11]马艾全,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彰显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新战略[J].自然科学(全文版),2016 (3):105-106.

[12] LEMESSA. Under and above ground storage loss of sorghum grainin eastem Hararge, Ethiopia[J].Ama-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 inAsia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2008(1):122-124.

猜你喜欢

耕地保护科技
笔中“黑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新农村建设导向下耕地保护研究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科技在线
西藏山南地区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
科技在线
前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