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金融支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8-09-10彭孟子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8年9期
关键词:河南省对策

彭孟子

[摘要]近年来,我国始终把强农、惠农、富农作为重要工作目标,始终把金融支农作为重要的支农路径考量。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更需要金融支持。本文以河南省为例,阐明河南省金融支农现状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河南省金融支农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河南省;金融支农;对策

1 河南省金融支农的现状

1.1 金融支农环境不断改善,支农资金不断增多

银行业作为河南省金融支农的重要资金来源,对于全省金融支农资金供给起着决定性作用。河南省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底,河南省已发放涉农贷款1.8万亿元,同比增幅达9.4%。河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目前发放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比重居全国酋位,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发放量两个指标都超过全省银行业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总量的1/3以上。截至2018年2月底,全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放涉农贷款6240亿元,比年初新增246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达88.53%;发放小微企业贷款4548亿元,比年初新增173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达64.53%。截至2018年3月底,河南省農村信用合作社贷款总额高达7098亿元,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6,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河南省金融支农的领头羊。村镇银行方面,日前河南省在营村镇银行资产总额高达1.4万亿元,贷款余额中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合汁共占比91.8%,户均贷款高达34.9万元。数据表明,河南省金融支农资金的规模显著提升,金融支农环境明显改善[1]。

1.2 金融支农机构不断增多,支农意识不断加强

截至2017年年底,河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共有139家县级法人机构,全部完成改制或者达到农商银行建设标准,比2016年底新增58家。日前139家县级法人机构中有98家已挂牌正常营业和获批筹建,余下31家正履行筹建程序,10家已达到组建标准,准备筹建[2]。目前全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共设5300个营业网点,覆盖了全省108个县和县级市,在职员工60000多名;农商银行方面,截至2018年2月,河南省已有88家农商银行完成改制,比2016年底新增29家;村镇银行方面,村镇银行是金融支农的毛细血管,据统计,目前河南省共设立村镇银行达80家,县市覆盖率达到81.48%。河南省金融支农机构数量增加可观,涉农支农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形成以农村信用合作社、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等主体组成的相对规范的农业农村金融体系[3]。

1.3 金融支农渠道不断拓宽,金融创新不断增多

河南省金融支农渠道不断拓宽,正往多元化、复合型、多层次方向发展。传统的农业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如今增加了改制后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农商银行、商业银行设立的村镇银行、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绿色产业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绿色贴息贷款,另外还有农村“两权”抵押担保信贷模式、证券、期货、投行、融资租赁、风险转移等金融工具创新[4]。

2 河南省金融支农面临的问题

2.1 现有供给不足,结构性问题突出

(1)资金供给不足。目前支农资金增加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所需资金的增加速度,支农资金总量落后于需求。

(2)金融制度供给不足。制度的供给不足源于现有经济体制的路径依赖,现行金融体制机制服务于城市经济,农业农村缺乏相对独立的金融体制机制。

(3)金融组织相对不足。尽管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首的金融机构增设网点,但相对于庞大的需求,机构数量仍旧十分有限。加上市场经济下银行改制,放松监管,存在诸多利益因素的银行业务上收、网点收缩、村镇银行出现经营不善而被商业银行打包出售等情况,金融供给组织出现缺位现象也不少见。

目前河南省大多数支农信贷产品期限比较短,绝大部分在一年以下,信贷额度较小、程序繁杂、产品针对性不强,不符合农业农村生产经营所需信贷要求,很容易出现结构性错配问题[5]。另外,金融支农应在资金投入领域有所区分,对于产能过剩、成本较高的行业领域减少投入,同时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创新主体的金融投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

2.2 机关、机构创新和服务意识相对欠缺

目前我国金融支农体制机制已经逐步在向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体系转变,配套的政策措施体系也在相继出台。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通力合作,提高金融支农的创新意识,创新使用金融工具[6]。目前支农资金用途单一也值得关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对资金需求都很旺盛,产中、产后环节容易产生高附加值,更需要资金和政策扶植。但根据调查研究,目前河南省有97.8%左右的农业贷款投入农业生产环节,而农产品深加工的环节则很少获得甚至无法获得金融支持和政策扶持,这说明相关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创新和服务意识还不够到位[7]。另外,农民和涉农企业获得贷款的途径仍旧有限,融资成本较高,农业农村“两权”抵押担保贷款仍处于试点阶段,很多农户和涉农企业很难满足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资格客观上造成“银行有钱贷不出去,农户企业用钱贷不进来”的现状,相关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尽快提升服务意识,做好政策落地[8]。

2.3 政策体系和环境建设迟缓

河南省在金融体系建设和发展上相对较晚,客观上导致了金融支农政策和金融T具创新上的相对落后。河南各地区农情不同,环境相对复杂,建立适宜的配套政策体系更加不易。加之河南农户本身接受贷款的意识不强,缺乏对正规融资渠道的必要了解,这也导致河南省金融支农环境建设进度迟缓。

3 河南省金融支农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创新金融工具,提高服务意识

在创新金融工具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财政担保和以奖代补等;加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度;设立国家层面的融资担保基金,强化融资增信功能;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用于支农领域的公益性项目。

在提高服务意识方面,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都要树立好服务意识。政府制定落实金融支农配套政策体系,金融机构的政策落实必须要树立支农服务意识,加入考核体系,提高金融可得性。

3.2 审慎使用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金融支农存在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这就要求支农资金在使用上满足审慎使用的要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必须找准着力点才能真正起到金融支农的效果。目前河南省金融支农的对象主要还是以传统农业经营主体,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应适度政策倾斜,优先支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发展壮大,以使支农资金产生更大边际效用[9]。

3.3 推动建立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积极推行“银行+担保+保险”模式

应当把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领域,农业农民贷款难的重要原因是风险较大,现代经济体制中担保、抵押和保险专门为避险设计。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比较高的重要原因是其政策性保险体系非常健全,基本保证农业经营者的利益稳定。保险性功能和信用担保性功能的金融机构发展得当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积极推行“银行+担保+保险”模式,政府财政发挥引导和保障作用,既可以免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既可以提高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又可以分担农业风险。

3.4 积极探索农业农村新型抵质押担保体制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

农户贷款难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合适的抵押物和担保物。现在“两权”抵押融资试点正在施行,从试点结果反映,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得到了农户和涉农企业的广泛支持。农业经营本身也是市场化的结果,农户能够通过担保和抵押获得白有资金投入農业生产经营中,也会给予社会资金投入信心。

参考文献

[1]吴刘杰,张佥清.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与实施路径[J].江淮论坛,2018(3):51-56.

[2]王雄,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M].成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杜.2018.

[3]丁佳.乡村振兴中农村金融立法困境与路径优化[J].新东方,2018(4):44-48

[4]赵玉香.农村金融、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8):31.

[5]赵东旺,何英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金融支农政策研究——以永州市为例[J].金融经济,2018 (16):173-174.

[6]覃志立,严红.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困境及破解路径:以四川为例[J].西南金融,2018(8):8-13

[7]孟晓辰,薛庆林.银行业机构金融支农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市场.2018 (22):36+40.

[8]傅颖,宗钰,王帅.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的问题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4):19-23.

[9]刘振伟.努力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下)[J].农村工作通讯,2018 (15):20-23.

猜你喜欢

河南省对策
河南省通许县:稳粮增豆 一季双收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河南省周口市检察院依法对鲁轶涉嫌受贿、滥用职权案移送审查起诉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