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效应及发展建议研究
2018-09-10陈强
陈强
摘要:本文就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剖析,从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本概况简述各民族的体育类型及地域分布,在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少数民族基地建设传播途径的基础上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效应分析,提出推进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战略性建议:“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内涵”、“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旅游”、“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模式,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提升少数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广西;民族体育文化;传播效应;发展;建议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以壮族人口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兼具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等10个世居民族的地区,同时还包括满、蒙古、白、藏等40多个民族成分,广西成为了一个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自秦始皇以来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大文化不断交融,形成了今天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广西综合文化体系,在保持和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基础上,面向世界弘扬传播,展示中华民族泱泱大国的气度和风范。
一、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简介
广西各族人民结合自身的民族特色和生存的自然环境,通过农业劳作、生活习俗、健身娱乐活动的不断演变,开创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项目的形成有助于民族集群间的区别,是民族情感交流和精神传递的重要方式。项目类型主要有:壮族打扁担、投绣球等,为人们熟知的有89项,主要分布于南宁、百色等地区;瑶族的跳竹杠、射弩等,为人们熟知的有42项,全区大部地区都有分布;其他的少数民族苗族打草球等为人们熟知的有14项,侗族的有17项等;诸如舞狮、陀螺、龙舟、板鞋等,分布于广西各地区。整体上,全区各地都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民族聚集区域的体育项目发展和传播的更加稳定。
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播效应分析
通过检索广西体育局“民族体育”栏目,我们可以发现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是举办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时,借助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基地建设共同打造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宣传窗口和传播途径。
(一)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效应分析
据资料显示,早在1982年,广西举行了第一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弘扬传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次运动会参赛地区覆盖全区的6个地市,参赛人员204人,表演项目39个;至2014年,按照每年举办一次或者四年举办一次的赛季共举行了十三届运动会。据统计,前两届运动会没有区分比赛项目和表演项目,少数民族参赛队伍由10个增加到11个,参赛人员增加92人,表演项目增至45个,覆盖地区增加梧州、玉林2地市,少数民族运动会参与力度年际增高。1984年,第三届运动会启用了比赛项目和表演项目,参赛人员增至365人,比赛项目(4):表演项目(33)=1:8,以表演项目为主。
随着比赛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民族运动会举办的重视和影响,据图1和图2显示,广西少数民族运动会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参赛人数增幅较大,呈现2个阶段特征。第一阶段(第一届—第八届):参赛人数维持在300-400人,该阶段参赛人数较为稳定。第二阶段(第九届—第十三届):参赛人数大幅增加,由300-400人增长到千人以上,但年际之间波动较大。二、参赛代表队年际增加。从第5届运动会开始,形成了各个地区、市、民族院校参赛代表队,参赛代表队由原来的0个扩大到16个,由原来的少个地市遍及全区。三、全区比赛项目逐年增加,由第三届的4项逐渐增加至第十三届的10项;表演项目逐渐减少,由第三届的33项减少至第十三届的13项,由于更多的行政区域合并和表演项目转变为竞赛项目,导致了比赛项目和表演项目的变化。在国家大力提倡体育发展和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的规模整体不断扩大和改善,并且得到广西各民族的喜爱和拥戴。
(二)广西少数民族基地建设效应分析
近年来,我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受到非常大的重视。批示了包括靖西抛绣球、柳江抢花炮、马山打扁旦等10项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基地,下拨10万—40万不等的资助资金用于场馆建设、器材购买以及场地基础设施构建及维修等。批示了包括南宁武鸣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等12个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县(市、区);南宁江西镇(传统龙舟)、柳江杆洞乡(苗族拉鼓)、桂林车田苗族乡(舞龙舞狮)等17个民族体育特色乡;田阳县舞狮技艺传承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民族体育传习馆等6个民族体育传承馆;孙子奇、王仁生、李旭明在内的20位民族体育传承人;制定实施相应的活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和支持民族体育传承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同时,积极开展定期摸底调查和走访座谈工作,了解基地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措施计划,积极推进我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建议
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牢固“四个自信”的国家重要思想,提高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了广西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大的地区政策优势,越来越多的国家体育赛事以及国际体育赛事在广西落地举办。在国际文化交融的大局面前,现代体育的快速发展给传统体育文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现就发展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完善和挖掘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保持持续发展传播,必须完善和挖掘项目文化内涵,赋予文化载体特定的元素形成内涵氛围。植入富有民族特色的城市体育文化符号,增强城市体育元素表现力和鲜活力;打造一系列少数民族传统项目主题公园、图书、杂志、文化产品,扩大体育风尚宣传宽口径;设立体育项目文化墙和名人雕塑,营造多样化的城市街道体育文化。这些都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成为了传统体育项目知名度形成和打造的良好媒介,为增强国家文化自信和助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营造新时代特色。
(二)打造“传统节日+旅游”项目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各族人民精神世界的传达和对美好事物向往的表现,融入了各民族的特色风俗和传统文化。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文件精神,构建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习俗信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具有重大举措意义。融合“体育+旅游”思维的前提,借助少数名族传统节日庆祝之际,丰富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展示,大力宣传和开展民族传统节日对外旅游活动,扩大民族传统节日的举办力度和广度,提升活动开展的娱乐性和吸引力。把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同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形成开放的交流平台和宣传窗口,打造具有鲜明性、地域性、多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既能发挥广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功能,又能融合当地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风俗,给传统的民族体育传播带来新思想,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突破性、创新性、成效性。
(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
积极响应国家对民族体育传承的号召,广西成为了首批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的试点区域。融合“体育+教育”思维的前提,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寓教于乐的功能发挥出来,是丰富和改进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深化体育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要求,增加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专业和课程的开设力度,为体育教育事业提供优秀的传播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和感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开设趣味性强、容易学习的技术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升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民族体育文化传播氛围。在现代化体育项目的冲击下,更应抓好校园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缺口,从青年一代树立起国民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关于给予首批民族体育特色之乡、民族体育传承馆、民族体育传承人经费资助的通知,桂体群字[2012]39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
[2]刘远航,任作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价值[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89-92.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