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动趋势研究
2018-09-10黄艳平马松林
黄艳平 马松林
[摘要]土地是社会中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也是实现我国粮食、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城市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土地精华的耕地被大量占用,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发生很大的变化,耕地资源的稀缺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全国耕地面积的空间分布、三大区域耕地面积的变动趋势分析,了解我国耕地面积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以期更好地控制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严守耕地红线不动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耕地面积;空间分布;区域分析
作为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巾国,用不足世界7%耕地,养育着20%的世界人口,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一方面,建设用地和人口增加带来的住宅需求导致对耕地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我国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的扩大,导致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土地质量的下降。再加上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生产力水平等原因的限制,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坚守我国耕地红线、改善耕地质量迫在眉睫[1]。
1 我国耕地面积的空间分布
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据《2016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为134 956.6干公顷,全国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9 068.2千公顷。表1是2016年我国31省市耕地面积数据排名,名列前茅的依次是黑龙江、内蒙卉‘和河南;后三名是分别是天津、北京和上海。
2 我国耕地面积的趋势分析
1949-2017年全国耕地面积变化趋势见图1。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图1可看出,1949-2017年我国耕地面积呈现阶段性增长和阶段性减少的波动增长型发展趋势。
1949-1957年我国耕地面积呈现增长趋势,从98000千公顷增加到112000千公顷;尤其是1949-1952年,平均每年保持约3333.3千公顷的增长。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使农民开荒整地的积极性高涨。1953-1957年我国实行互助合作的土地制度,在保留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农户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户间通过人工互变、人工变畜工、并地种等多种形式,解决生产中的困难或借此提高农民收入[2]。1957年后耕地面积继续保持增长,但因生产力还比较弱,劳动工具较落后,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导致增长速度缓慢。1958-1977年耕地面积呈现下滑趋势,在1977年达到最低,由1957年的111 800千公顷降为99 266.7千公顷,减少11.2%。因为合作社成立后,我国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部分领导人盲目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3]。
党的领导人认识到当初决策的错误,并及时做出调整。1978年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从图1可以看出,耕地面积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农民虚报耕地面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虽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但农民没有了土地的所有权,同时还要把部分劳动成果上交国家和集体,导致部分农民担心威胁自身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税的增加而虚报实际耕地面积。(2)实际测量有误差。当时我国还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年代,第一次普查使用人工测量,加上工具落后,测量数据难免与实际耕地面积不一致。(3)官方公布的耕地面积是在1957年的基础上,逐年扣除因基本建设占用和自然灾害毁损而减少的耕地面积得到的,部分政府也会隐瞒真实数据,因此在统计数字上耕地面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出现减少。
1995-1996年,我国耕地面积由95000千公顷增加到130066.7千公顷,增加了35 066.7千公顷,但这并不表示耕地的实际变化量。据第一次普查数据显示,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均没出现大波动,增加的主要原因有:(1)调查技術由人工转变为卫星遥感技术,测量更准确。(2)政府和农民瞒报的耕地被统计出来了。1996-2003年,我国耕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因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大量耕地面积被占用,加上我国的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局部又出现退化,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对耕地保护起了关键作用。2001年全国耕地为127 615.8千公顷,2003-2008年,耕地面积基本在122 000千公顷上下波动,没有打破120 000千公顷的红线。加上2006年全面取消了土地面积农业税,地方政府和农民都没有瞒报耕地面积的必要了,客观上也说明耕地数据真实性[4]。
2009年我国耕地面积达到一个高点,主要原因有:(1)各部门贯彻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颁布,保障了农民的权益,提高了农民种地、开荒的积极性。(3)经济危机爆发导致沿海地区企业倒闭,很多外出人员开始返乡,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2009年以后,我国耕地面积整体有轻微减少的趋势,据全国土地利用数据预报结果显示,2017年末,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减少耕地面积320.4千公顷,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耕地面积259.5千公顷,年内净减少耕地面积60.9千公顷[5]。
3 我国耕地面积的区域分析
我国国土可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部指最早实行沿海开放政策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包含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福建、江苏、山东、广东、海南、辽宁11个行政区;中部指经济一般发达地区,包含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吉林8个行政区;西部指经济欠发达地区,包含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行政区。
我国三大区域耕地面积变化趋势见图2。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三大区域耕地变化趋势有一定的区别。东部是先减少后增加然后趋于稳定;中部是先减少后增加,整体保持增长;西部发展趋势与中部相似。从1992年开始,三大区域都出现耕地面积的增加,尤其是西部,在三大区域中增长最快,在2001年已经超过中部。因为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党的领导人意识到不能因发展经济而忽略农业的发展,否则将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影响国家安全。2016年东部耕地为31 158.40千公顷、中部耕地为53 355千公顷、西部耕地为50 407.6千公顷,分别占耕地总量的23.1%、39.5%和37.4%。
1978年东部耕地面积为30 079.4千公顷,是三大区域中最少的。1992年下滑到28 271.0千公顷,一方面因为东部工业、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建设用地、企业用地大量占据耕地;另一方面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从事耕地的农民越来越少,耕地被荒废。1992年后,由于占补平衡政策提出,耕地随后被新增加人口数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占用,从图2可以看出,东部耕地面积几乎回到改革初期[6]。中部是我国主要耕地面积区域,承担了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任务。1978年中部耕地面积为37 674.6千公顷,随后几年保持平稳发展。占补平衡的政策提出后,中部贯彻落实保护现有耕地,积极开垦荒地,实现了耕地面积的快速增长。2007-2011年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耕地出现短期减少,2008年后又开始回升,2016年达到53 355.0千公顷。西部一直以来地广人稀,但受自然环境、科学技术落后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耕地面积与东部、中部相差不大,1978年耕地面积为31546.6千公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通过开垦荒地、完善西部的基础设施和提高西部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手段支援西部,2001年西部耕地面积已达到49573.4千公顷,超过中部1655.5千公顷。2007年后虽出现一定的波动,但整体呈增加趋势。本文从东边、中部、西部各选择一个省份的耕地面积变化趋势为代表,对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一个更详细的分析研究,改革开放后三省耕地面积变化趋势见图3。
1978年后,广东省耕地面积出现先减少后快速增加再减少的趋势。1978-1992年,广东耕地面积由2778.8千公顷减少为2 443.6千公顷,减少12.06%。改革初期,党中央为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现状,通过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先富带动后富的方针,实现共同富裕目的,这使得广东省优先进行工业化发展,忽略了对耕地面积的管控,从而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1992年后广东省积极落实占补平衡政策,2001年广东省耕地面积达到3 272.2千公顷,上涨33.91%,2012年后广东耕地面积有保持减少趋势,但减少幅度变小。因为人口数量增加和经济发展导致对土地的需求增加超过了新开发的土地。
河南省作为国家粮食核心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0%,研究河南省耕地面积的变化对我国粮食的生产安全至关重要。1978年后,河南省耕地面积出现先减少后急剧增加再波动变化趋势。1978-1992年,耕地面积由7157.3千公顷减少为6887.1千公顷,减少3.78%,前面已经介绍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使得这一数据并不真实。1992-2001年河南省耕地面积增加到81103千公顷,上涨17.76%。2007年比2001年减少184.3千公顷,主要原因包括:(1)河南属于农业大省,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严重。(2)河南省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设用地需求量仍然巨大。(3)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是补充优质耕地、实现“占优补优”更加困难,耕地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7]。2012年以后,河南省耕地面积又出现轻微减少趋势。河南省耕地面积变化与我国粮食安全息息相关,因此河南省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这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云南省处于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地广人稀,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粮食产量并不高。1978年后,云南省耕地面积出现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加再趋于稳定的趋势。1978-1992年,耕地面积由2730.0千公顷增加到2 857.7千公顷,增加4.68%,主要因为劳动力的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出现缓慢增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使得云南省的科技水平、基础设施和农民耕地意识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耕地面积急剧增加。2001年耕地面积达到最高点,由1992年2857.7千公顷增加到6421.6千公顷,上涨124.71%。2001年以后,云南省耕地面积在6220千公顷上下波动,有增加的趋势[8]。
4 对策及措施
4.1 加强土地利用管理,严控建设占用耕地
从多年发展情况看,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包括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污染及自然灾害损毁等,其中建设占用是最主要原因。因此要加强土地利用的管控作用,各地政府要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土地规划,实现对土地利用总量的全面控制。针对企业,要尽量减少占用优质耕地,对可能造成耕地污染的项目要尽量远离耕地;针对城市建设,要积极引导土地的多功能立体开发和复合利用,提高土空间利用效率,减少城市发展对耕地的占用。
4.2 完善征地制度,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一方面要完善征地制度,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缩小征地的范围,解决耕地征地规模过大,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另一方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通过对耕地地力恢复、开发新的荒地、复垦来增加因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所带来耕地面积的减少[9]。可以建立耕地的质量评价、耕地食物生产的潜力评价以及粮食安全等在内耕地的储备体系,实现对耕地的有效保护。
4.3 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
政府应加大对耕地保护的投入,提高粮食产量。建立国土资源信息系统,适时掌握产田数量和质量变化情况;重点開发中低产田改良、退化耕地修复等技术,缩短土地肥力的修复时间,提升耕地保护管理水平;加大对粮食作物培育的投入,提高粮食单产,减轻进口压力。
5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新型城镇化及城市化的加快、人口的增加带来的对土地需求的增加和由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带来的消极影响,致使我国耕地面积出现不断减少的发展趋势。不过从变化趋势来看,变化的幅度越来越小,这说明我国土地改革政策及耕地保护政策对减缓耕地面积减少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太乐观,未来由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带来对土地需求的增加依然是需要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许婧婧.基于统计学方法的耕地数量空间分布规律探析——以云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 (26):266-269+277.
[2]王兵,臧玲,张香玲.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成效、问题与对策——以河南省为例[J].开发研究,2018 (4):94-99.
[3]赵小宁.我国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J].江西农业,2018(10):73+83.
[4]鲁春阳,文枫,司锦.河南省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 (14):285-289.
[5]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6]张鸣鸣.河南省耕地面积空间集聚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8 (8):110-114.
[7]田兴平,我国耕地保护的效果及改进对策分析[J].科技风,2018(18):199.
[8]杨勇.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9] VICTORIA BAS NINEROLA,JOSE NAVARRO-PEDRENO,IGNACIO GOMEZ LUCAS,et al. Geostatisticalassessment of soil salinity and cropping systems used assoil phytoremediation strategy[J].Journal of GeochemicalExploration,2017(1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