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儿子比童年
2018-09-10安扬
安扬
每当儿子对上兴趣班产生倦怠情绪的时候,我就告诉他我小时候的故事。
许久没联系的初中同学潇潇从北京打电话给我,说下周到津办事,顺道来看我。我问她能不能晚上见面,她迟疑了一下,答应了。
那天晚上,我们如约见面,潇潇见我风尘仆仆地赶来,问我怎么还是这么忙,白天是开讲座还是写稿?我说我哪有时间干自己的事,我现在是标准的“孩子迷”,周末白天带儿子上各种兴趣班,有简笔画、英语等,只有晚上才有空出来。
潇潇笑我对孩子的成长太过紧张了,笑着问我知不知道我给儿子报的简笔画兴趣班都学些什么。有画画“童子功”的她还说,她可以当个兼职老师,顶不济还可通过网络教我儿子呢。
潇潇说到画画,我心里一动,那可是我心底的痛,也是我坚持送儿子学特长的初衷。我小时候特别痴迷画画,上幼儿园时画的画就常被贴在教室后墙上的展示栏里。我上小学的时候,是九十年代初,那时候社会上可不像现在有这样那样的培训机构,以及线上线下的培训方式,想学特长只能去少年宫。那时候,美术老师曾经建议家长送我去少年宫学画画,可当时父母三班倒,连上学都是我自己走着去,更别提周末骑车带我去离家很远的少年宫了,加上受家庭条件所限,学画画的费用加上买必备的美术用具的钱,是一笔不小的额外支出。父母一合计,果断地打消了送我学画画的念头,我的画家梦还没萌芽,就被扼杀在了摇篮中。
随着我上了小学高年级、初中,班上会画画的同学成了老师和同学眼中的“能人”,他们无一例外地从小去少年宫学画画,参加过各类画画比赛,在班里担任宣传委员,负责画黑板报,出班级手抄报,看着他们写的美术字,画的画,我心里真像是打翻了五味瓶,特别不是滋味。我常常想,要是当初父母支持我的梦想,现在被老师、同学喜欢和夸奖的画画小能手,就非我莫属了。
直到后来,我的一篇作文被班主任选中,让宣传委员潇潇用粉笔摘录到班级黑板报上,潇潇下课后找到我,说想征求我的意见,摘抄哪几段为好,看着她对我客客气气的样子,我的心里多少感到了一些欣慰,我便主动提出和她一起出板报。那个周二下午没课,潇潇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抄着我的那篇作文,抄完之后,她的手上和身上有很多粉笔灰。我对她表示感谢和佩服,也流露出羡慕。随后,我们坐下来聊天,当我听到她幼时学画的一些曲折和艰辛,听着她为画画所流的泪,所吃的苦,我觉得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而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不为人知的辛苦。潇潇让我不必羡慕她,她其實还很羡慕我的作文总是被老师表扬呢,她一写作文就头疼,怎么努力也写不好。从那以后,我和潇潇成了要好的朋友,她教我画画的基本技法,我教她写作的一些窍门儿,我们也从互相羡慕,发展到互帮互助。踏上社会后,即使潇潇嫁到北京,我们依然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所以才有了这次相聚。我在这次聊天时跟潇潇说起,我可不想儿子长大后埋怨我,因为没有时间或舍不得花钱,而耽误了他成才。
不久以后,潇潇打电话告诉我,那次我们相聚之后,她回家看望父母,无意中说起与我的这番长谈,潇潇的父母听后告诉她,他们送她学画画不是为了让她成名成家,而是为了让她从小有特长,有自信心,长大后有了烦恼的时候,可以通过画画让心情变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潇潇复述父母的话到最后,激动地小声啜泣起来,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直到现在回想起来,我仍然觉得潇潇父母的想法是很有代表性的,也反映了从改革开放至今,广大送孩子去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家长们的普遍心声。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希望孩子能学一个伴随自己一生的特长,能够让孩子在童年的时候不孤独,在青春期的时候不烦恼,在青年期的时候不彷徨……家长毕竟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但是孩子在小时候学到的特长,却可以使其受益终生。就像从小学画画的潇潇,现在是一名平面设计师,而从小作文写得好的我,现在是一名作家。我们都很幸运地把年少时的爱好,发展成了自己的职业,不仅可以安身立命,还可以养家糊口,更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
每次儿子上兴趣班,我等他下课的时候,周围那些和我一样等着接孩子的家长,也会聊起送孩子学习的初衷,他们都说自己小时候想学都没有地方学,或者家里条件不允许。随着改革开放,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了,现在的兴趣班分得更细、学得更多了,他们希望孩子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趁年纪小、记忆力好、体能好的时候,多学知识,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当儿子对上兴趣班产生倦怠情绪的时候,我就告诉他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以及潇潇的故事,让他知道,学习知识和技能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幸福,也许短时间看不到什么成效,就像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一样,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一辈子的,而且还会影响一代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