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宗教批判思想及启示

2018-09-10刘彬

大东方 2018年8期
关键词:批判

摘 要: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论述的最为集中也最为深刻。文中,马克思揭开了宗教的神秘面纱、剖析了宗教产生和发展的现实社会根源、辩证地论述了宗教的社会作用。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关于宗教批判的相关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世人无神论观念的形成具有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宗教思想;无神论;批判

馬克思在《导言》中明确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对宗教进行批判,再从宗教批判推进到政治批判,《导言》标志性的体现了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

一、《导言》对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社会根源的剖析

1.宗教的本质

关于宗教的本质,青年黑格尔派曾就其进行过探究,例如鲍威尔认为宗教的本质基础就是“自我意识”,他们没能走出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立场看待宗教问题,因此,他们不但没能揭示宗教的本质,反而给宗教蒙上了面纱。相反地,费尔巴哈则从唯物主义角度探究宗教本质,他提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异化。”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宗教本质的探究,并在《导言》中进一步完善并提出“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假象,只去寻找非人了。”[1]马克思这句话成功地使人们认识到所谓“超人”就是一个人自身的幻想反映,同时把宗教从天国带到了人间。

接着,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2]这进一步明确阐述了宗教的本质——宗教就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身”的人的主观想象和幻想,这些没有获得自身的人也就是指原始状态中的人,这些人还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对自然一无所知,处于极度依赖自然界的阶段,他们对自然崇拜并恐惧。“再度丧失自身的人”就是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发展,自然的神秘性减弱,但宗教并没有消失,人们此前对自然的畏惧和崇拜转移到了宗教的身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宗教逐渐使人的本质发生了异化,使人对自然的崇拜和信仰让渡给了上帝,所以说是“再度丧失自身的人”。关于宗教的本质,马克思还指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3]也就是说,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对“颠倒的世界”也就是现实社会的歪曲反映。我们从上文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导言》中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明确的阐释,并且通过对本质的揭露引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颠倒的世界”。

2.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上文提到的“颠倒的世界”即宗教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社会根源,就是德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基于这一社会根源,大多数劳动者饱受奴役和压迫,他们对苦难现实的反抗和希望都寄托在宗教上,希望能求得上帝的帮助或是通过宗教来得到一丝丝慰藉。《导言》中这样的社会就是充满着剥削和压迫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使劳动者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并且看不到出路,所以才使劳苦大众从宗教中寻求安慰和帮助。找到宗教的社会根源,马克思进一步提出,要想推翻宗教就要推翻宗教存在的根本,也就是社会制度,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4]

二、《导言》对宗教批判的科学意蕴

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马克思在《导言》的开头就提到:“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5]之所以把宗教批判处在前提性的位置,我们通过探究当时的社会背景就能得出,当时的德国社会,宗教被统治阶级当做统治和麻痹劳动人民的工具,所以要改善当时的社会环境,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宗教批判。马克思同样预见,在当时的德国,宗教不但是统治阶级的致命武器,也是劳苦大众想要自我救赎的重要途径,所以一旦展开宗教批判运动,势必要引起根本性的变革,会受到多方面的阻力。所以,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2.宗教批判思想对唯物主义理论形成的作用

通过对宗教本质和根源的探索和论证,马克思开始了对于宗教的批判。首先,《导言》中明确指出,“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6]这明确了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态度以及批判的依据。接着,正如《导言》中对宗教的功能和危害也进行了经典的描述,“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7]一句,既说明宗教被劳苦大众当做了麻痹自己神经的工具,也是他们借以倾诉苦难的载体,有一定的慰藉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理智地看到这背后掩盖不住的事实,宗教之所以有慰藉作用是因为人们受到了无尽的剥削,宗教的“鸦片”作用也是剥削阶级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对人民进行迷惑的工具。马克思还用了“撕碎锁链上的花朵”、“虚幻的太阳”来尖锐地揭示宗教的虚伪。我们可以从《导言》看出马克思对于宗教的坚决的批判态度,以及从唯心主义逐步转向唯物主义。但是,他的批判还不只是局限于宗教之中。

3.由宗教批判转向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但是并不在宗教批判终止,而是由此向现实社会出发。在“真理的彼岸世界”被打破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因此,马克思将对宗教的批判引到对现实世界中来,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了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8]马克思充分论述了对宗教的批判只是改变这一社会状况的前提和基础,而真正目的是要通过宗教批判进行政治批判,彻底地推翻这种政治制度,才能消除剥削压迫,实现人类解放。

三、《导言》宗教批判思想的理论意义及当代启示

1.《导言》宗教批判思想的理论意义

《导言》中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虽说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但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宗教批判思想和唯物史观也是相互推进的,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以唯物主义为原则,从德国的现实社会出发,并从宗教批判过渡到政治批判,从天国过渡到人世,从而确立了其历史唯物主义体系。

其次,《导言》中关于宗教批判的经典语句在现代仍有重要理论意义。比如,马克思关于“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的宗教本质观;马克思关于“颠倒的世界”的宗教社会根源探究;马克思关于“宗教具有多重社会功能和作用”的宗教社会功能的论断,等等。

2.《导言》宗教批判思想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在《导言》中将宗教批判与唯物史观二者相辅相成,这也启示我们对待宗教问题也要以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基础,不但要立足于现实社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去看待宗教问题;同时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宗教问题,要深入分析当前世界宗教环境和国家的宗教问题,要结合具体背景原因分析问题。随着新时代、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依然要重视宗教问题,宗教也必须不断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因此,要重视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给与我们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页。

作者简介:

刘彬,(1994-),女,满族,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批判
哲学思维与大学生创新项目
知识分子对时代的批判与反思
五礼制度沿革与萧梁文运兴变
强人工智能和超级智能:技术合理性及其批判
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批判与承续:在理性选择中提升文化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