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于我,像一种宿命(创作谈)

2018-09-10陈劲松

青海湖 2018年8期
关键词:宿命涟漪光芒

陈劲松

万物不言,自有其静默的光芒,它们与这个世界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时,也会激起平常人无法洞察的细小涟漪。诗人就是这个世界上洞隐烛微的捕捉者,他们用文字的器皿,捕捉着世间万物的光芒或者涟漪。法国诗人兰波曾说:诗人应是“通灵者”,其任务就是通过感觉的“错位”去探求神秘的“未知”,世间万物的光芒和涟漪就是这种神秘“未知”的一部分。

我与诗歌的渊源,来源于我的阅读。我出生在安徽北部一个贫穷的小村子里,小学三年级开始,读书就成了那时候最幸福的事,每每拿到一本书,便会小心地捧在手里,先仔细端详书的封面,再翻开扉页,甚或会把书放在鼻翼,闭上眼睛,去嗅书里散发出的油墨气味。仍记得童年时那些读书的时刻:乡村漆黑的夜里,一豆昏黄的油灯摇曳着,偶尔爆起一个小小的灯花,一个捧书夜读的孩子瘦小的背影被投到土墙上,那个孩子小小的心里充溢着满足和幸福……看书的最佳时间当然是冬日晨光熹微的清晨,阳光透过窗子照进来,光线很好,天地间是一种很纯粹的寂静。鸟雀鸣在窗外,寒风掠过天空,捧一卷书,躺在被窝里,愈发地感到温暖,那就是童年最甜蜜的事了,那样的幸福在现在的孩子看来会有些不可思议,但于我而言,却清晰如昨日,一次次让我生出怀念之情。

我的中学时代正值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朦胧诗的热潮尚未退去,很偶然的一个机会,在同学那里看到了一本海子的诗集,从读第一首诗开始,就被深深地迷住了。后来开始慢慢接触到一些近现代诗人的作品,国外诗人如拜伦、普希金等,國内诗人如徐志摩、艾青等等。及至后来,读到波德莱尔、里尔克、博尔赫斯、北岛、顾城、杨炼等人的作品。这样的阅读让我如饮甘霖,我痴迷于那些文字发出的绮丽的光芒,那些经过“陌生化”处理的诗歌语言,仿佛被剪切后重新组合的地质板块,它们挤压、碰撞,激荡着异响,散发出让我着迷的色彩,在我心里激起幽微的涟漪。后来,当我写出第一首稚嫩的小诗时,我便成了那个流连于文字构筑的宫殿檐角下的孩子,走不脱了。一个个的文字如谷粒般,融入了我的血液和呼吸。1996年,我在一份中学生小报上发表了一首小诗,现在已然忘记了那首诗的名字,但它于我的意义,却是大而深远的,它让我在苍凉的尘世找到了一处可供“隐身”的所在。诗歌,对于自小就木讷、内向的我而言,就像一个充满魔力的盒子,里面盛放着我的欢乐、忧愁、愤怒、悲伤……它也盛放着我在苍凉尘世里感知到的那些幽微的光芒,或者涟漪。

这组诗歌,基本都与我现在正生活着的高原和生我养我的故乡有关,我在自己一本集子的自序中曾写道:如同一枚唱片的A、B两面,我不多的作品基本都以寄居的高原和故乡作为写作素材。未来的日子里,我想不出任何远离诗歌的理由,就如我永远无法割舍遥远的故乡和这方神性的高原。

诗歌于我,实在是一种宿命的东西。

猜你喜欢

宿命涟漪光芒
光芒
涟漪的价值
涟漪
相亲交友,所有软件的最终宿命
爱的光芒
空中的光芒
摩拜的宿命
赏不尽璀璨光芒
善良的人呵
好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