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粮食补贴的分析与思考
2018-09-10虞琴琴
虞琴琴
实行财政粮食直接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采取的一项激励政策,是保护种粮农民切身利益,惠及千百万农户的民心工程。自从2004年我国粮食直补政策实施以来,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种粮农民收入增加。实施至今,补贴的弊端开始显现。近年来,农民生产粮食获得的经济收益远远小于农民在外务工获得的经济收益。因而,农民生产粮食的热情不断降低,我国粮食供给量也受到影响。
根据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2015年总人口137462万人,拥有耕地面积13499万公顷,人均拥有耕地面积0.1公顷。2008年-2015年,中国农村人口比例从53.01%下降到43.89%,2000年我国对农业的补贴数量为888亿元。2004-2012年,我国政府对粮食补贴的力度逐年上升。其中,2012年我国对粮食的收入型补贴达到1229亿元,生产型补贴达到439亿元。2015年我国农业政策越来越重视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农民的利益。
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从各地落实粮食补贴政策情况来看,普遍采取的是不和粮食数量挂钩,不管种不种粮食、种多少粮食都给补贴的做法。这种做法,不能体现粮食产量、质量与补贴之间的关系,难以保障种粮农民的实际利益,也造成了粮食补贴资金的利用效益低。
目前,农村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很多耕地被荒废,但一样可以领到粮食补贴。这就造成粮食补贴补得不切实际,难以达到实效。与此同时,现在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普遍高于在家种地的收入,部分农户选择种地也是为了自给自足。受经济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越来越低,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的政策效应日渐弱化。
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使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完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一方面,为了提高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效率,从本质上提高农民的收入,需要我国政府不断完善粮食补贴政策,确立粮食补贴的实施细则和实施原则,确立合理的粮食补贴数量,充分发挥有限经费的最大使用效用。另一方面,我国政府要研究其他配套政策的相关措施,发展科技,推进粮食生产的结构调整,更好更快地发展粮食生产,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其次,在农业政策尤其是粮食政策的调控方面,我国可以借鉴美國的政策改革方案:一方面逐步减少对农产品的直接转移支付,适度开放农产品市场:另一方面提高对粮食生产者的支持水平,从根本上维护农民的利益,使农民受益。
最后,增加资金投入,加大补贴力度。近年来,尽管我国的粮食生产量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二连增”,但是我国粮食供需之间仍然不平衡,粮食对进口的依赖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产业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在开放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保障我国粮食产业的安全尤其重要。
总而言之,应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把始终坚持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我国粮食补贴的政策目标。同时,我国要完善相关的粮食补贴政策,尽可能提高补贴资金效益,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