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谦:意外的小说家

2018-09-10陈瑞琳

名作欣赏 2018年5期
关键词:移民灵魂小说

陈瑞琳

世上有些作家是可有可无的,但在北美的华文文坛,有一个作家却是无可取代的。从她开始执笔,就一直紧贴着海外移民的生命轨道,吸收着新大陆的雨雪光霓。即使是在新世纪的很多海外作家都开始了“回归中国书写”,她依然在移民文学的地心隧道里穿梭。她的作品,始终受到海外读者的高度关注,成为当代新移民文学的代表性经典。这个奇异的存在,就是陈谦。

虽说喜欢写作的人多少都有些来自家庭的故事,但陈谦成为小说家确实有些意外。她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广西南宁,父亲为律师,母亲为大学老师。陈谦毕业于广西大学的工程系,1989年春赴美国爱达荷大学留学深造,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之后到西海岸的旧金山,长期供职于芯片设计业界,如今成了自由写作者。

正是因为有着如此完整的理科训练,陈谦的小说具有金属光圈般的硬度和韧度。她的文字既有抽丝剥茧的形象与细腻,也有质地缜密的内在逻辑。她的创作追求并不在“宏大叙事”,而是在“人性”奥秘的探照。她想要表达的是人的灵魂在本质上无法逃脱的各种苦痛,她渴望寻找的是“人”的内部存在方式,即在心理意义上如何活着。于是,她小说中的人物就在这样复杂的“方式”里充满欲望,充满梦想,也充满挣扎和绝望。

陈谦说她总是被这样的一种写作意象深深吸引:独自穿行在一条幽暗的人性长廊里,不停地随机推开长廊两侧的门,探寻那些小屋里的究竟。在空洞悠长的击门声里,那条长廊无以穷尽。她把长廊比作现实,其实就是灵魂的浴场。在这个长廊里,她要看出人世间的万千故事为什么会发生,她在细细体察人心后面那斑澜而诡秘的异想。

多年来,我一直在困惑:陈谦的小说背景是如此幽深凝重,人物世界不仅千疮百孔,且弥漫着一种生命的无常,甚至是生死的苍凉。她的笔是往内走而不是往外走的,她似乎并不在乎故事的曲折和结局,她最关心的是这外部世界的发生究竟是由什么而导致,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寻找“故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一种“爵士乐”加“重金属”风格的形成,直到2018年3月7号,我才开始找到真正的线索。

那天一早,陈谦从微信传来了一篇她刚刚完成的散文《漫长的告别》,文中回忆的是她刚来美国留学不足一年,却在大学城遭遇了一场翻滚360度的大车祸。她虽然劫后余生,但她的同车好友却成了植物人,最后死去。在经历了这场生死之后,她就一直在想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要这样活着。她在文章中说过了二十多年,自己才有勇气完成这个有关生死的告别。我忽然明白,正是这段与死亡擦身而过的经历,奠定了陈谦日后的创作已不再是简单的乡愁,也不是率性的自娱,而是在苦苦地寻找自己最终的精神出路。

海外文坛,为文者多是内心所迫,或在孤独中爆发,或在内伤中治愈。陈谦坦言:“如果不来美国,我不会写作。”人在漂泊中尤其渴望倾诉,但谁会想到,刚刚在漂泊中安定,陈谦的母亲却在1995年突发心脏病去世,她含泪登上飞机,但母亲已永远不能相见。在这晴天霹雳之后,陈谦的父亲又在随后的1996年因肺癌去世,这样的心如刀绞俨然是人生最难面对的伤痛,如同被剪断了正在飞翔的双翅。陈谦说她那几年在夜里常常惊醒,整个人被痛苦击得麻木发呆,不得不出入医生诊所。就是在母亲去世的1995年,陈谦开始用文字疗伤。暗夜中她会想起早年的父亲在家里窄小的空间里用浓重的湖北口音声情并茂、手舞足蹈地演示着古典诗词的意境,想起母亲为她订下的那些文艺杂志。她在心里默默念着:虽然你们没有机会读到我的小说,但你们一定明白我的心志。

1997年,陈谦开始在北美知名的文化网站《国风》上撰写“海上心情”专栏,正逢海外中文网络写作的第一波浪潮,她的文章点击率常常高居网站的榜首。1999年,创作激情高涨的陈谦在《钟山》杂志上发表了她的处女中篇小说《何以言爱》,那是一个残酷的青春故事,也是一个向青春的痛苦告别。这篇小说,已经蕴含了陈谦日后创作的很多元素,比如命运的无常、情感的捉弄等,甚至包括生死的离别都已经在这个小说里露出了端倪。

在获得了关于小说构架的充分信心之后,2001年陈谦推出了她第一部移民题材的长篇小说《爱在无爱的硅谷》,以一个先驱者的姿态,跨过所谓生存挣扎的藩篱,直捣“白领”女性灵魂蜕变的“浴场”,将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精神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继《爱在无爱的硅谷》之后,陈谦重磅推出了系列中篇:《覆水》《残雪》(《特蕾莎的流氓犯》《望断南飞雁》以及短篇小说《谁是眉立》《莲露》《我是欧文太太》等。其中《繁枝》获2012年度人民文学奖、《中篇小说选刊》2012-2013年度优秀中篇小说奖及第五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并入选2012年中国小说学会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望断南飞雁》获2009年度人民文学奖;《特蕾莎的流氓犯》获首届郁达夫小说奖,并入选2008年中國小说学会中国小说排行榜;短篇小说《莲露》入选2013年度中国小说学会中国小说排行榜。

2015年,陈谦在相隔十四年后再度爆发长篇创作的激情,一举推出她表现海外高科技群体的前瞻性力作《无穷镜》。此作描写的是美国硅谷华人高科技创业者的心灵伤痛与挣扎。所谓科技成功的梦想,最后却沦为人生的虚妄。

在北美,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在短暂的瞬间即完成了从“留学生”到“移民”的身份转换,所谓生存的重压只是他们最初的闸门。但是,在实现了所谓的物质“梦求”之后,他们的灵魂又将安置何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陈谦以她独特的视角,为读者打开了“移民世界”隐藏深处的暗流涌动。正如评论家曾镇南先生所誉:陈谦的作品“以深刻展示旅美华人中的高科技人员的感情缺憾和心灵悲剧独树一帜”。

回想第一次见到陈谦是在2004年的南昌新移民作家笔会,我们竟然同居一室。她满月的容颜早先就在《世界周刊》上看到,但听她说话的声音,清脆跳跃、舒放练达,还是让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与她小说中苍凉悲情的人物联系起来。再定睛看她,乌黑的眸子衬着乌黑的头发,快捷的语速伴随着身心的律动,活脱脱是一个刚从体育场上下来的激情女孩。然而,她秀气的表情忽然会陷入沉寂的思考,让我感受到她心底深处的剧烈振荡,外表轻柔的叹息,传达出的却是一股来自沧海桑田的回响。

2012年的春天,我特别请了陈谦、陈河来休斯敦赴“小说”之约。四月的德克萨斯太阳火力十足,人高马大的陈河开着我的小面包,在城里迷了两圈后,终于带着我们踏上了去圣安东尼小城的大道。夕阳西下,大家盘坐在一池碧绿的水边,陈河讲起他从前在温州城里打球开车的往事,陈谦则忆起她在广西边陲的蹉跎童年。夜里喝酒,陈河说他的这次南下是为了探访福克纳的故乡,他摇了摇酒瓶说:“老福克纳是在设计好了自己的文学殿堂之后,就按照自己内心的远景来创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小说王国,不再被潮流和局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坐在旁边的陈谦,躬下身,兩手托住下巴,忽然抬头,甩了甩她的短发:“咳,你们说说看,女人在婚姻里的坚守是不是要比娜拉的出走更为艰难?”话音刚落,我第一个举手与她击掌。

那是2015年的一个晚上,正准备从旧金山去洛杉矶开会的我落脚在陈谦的家里。房子好宽敞,主人很随性,看得出她物质生活丰裕,但灵魂却一直没有安放之地。她也直言告诉我,自小训练不够,不喜家务,对洗衣做饭完全没有兴趣。那个早晨陈谦努力为我做了一顿早餐,厨房里油烟浓烈。我拉开后门,看到她倾心爱的花儿们个个深情绽放。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陈谦的可贵是她将过去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现实性关注转换到了对“人”的“内世界”的探掘和反省,代表着一种向“内”看的文学走向。她特别善于通过女性主体的叙说,来完成她对人类灵魂本质的某种解剖和认知。在她的笔下,那些“可爱可敬”的女人,最终都没能找到自己的灵魂栖息之地。但陈谦关心的并不是人的痛苦,而是为什么痛苦。在这个寻找“Why”的过程中,多姿多彩的“丽人行”只是陈谦通向灵魂的载体。

正式出版于2002年的长篇《爱在无爱的硅谷》,写的是一个叫苏菊的女子为了反抗“丰衣足食”后的平庸而舍身寻梦的故事,一个“逆流而上”的灵魂,挣扎,跳跃,献身而悲壮。虽然现实的冷酷和人性的弱点最后还是将苏菊的梦想彻底击破和打碎,但是,苏菊的故事悲怆并不悲哀,她让自己走过了一段生命之途的绚烂,犹如飞蛾扑火,虽败犹荣。

《望断南飞雁》,写的是一个“陪读太太”在家庭责任和自我实现之间辗转挣扎的心路历程。主人公以血肉之躯撞开了日常生活之下女性困境的坚冰,在中西文化的深层碰撞中探寻着女性独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被评论界誉为是百年之后的“娜拉走后怎样”。这个“绝望主妇”的梦想故事,表面上是一个女人的突然离家出走,实际上是对每一个人发出的有关精神困境的考问。

中篇小说《特蕾莎的流氓犯》,陈谦以沉郁忧伤的笔触,书写了两个人的“文革”心灵史,以及他们为其灵魂赎罪而进行的痛苦挣扎。搅拌着人性弱点的苦痛灵魂,更着染着历史的风雨。

与北美其他的女作家相比,陈谦的笔力主要是放在一个小的切口,再一路探掘下去,让读者最终看到人性的绝望和迷失。显然她爱红尘男女,也喜欢如梦如烟,但总是让悲剧与激情同歌,得到与失去共存,苍凉与沧桑共舞,苦涩与忧伤交响。

陈谦写小说的速度相对较慢,一旦灵光乍现,开始爆发冲刺,她就赋予了自己神奇的能量。在她的小说中,很少有专业作家的雕琢,遣词的技巧也并不在意,但她似乎天然地具有一种抽丝剥茧的逻辑细腻,同时又灌注着丰沛的情感血肉。她对“生活的暗流”有着超乎寻常的感知,只要敏感的触觉与内心的灵性碰撞,就会熔铸出一道夺目的文学火焰。

经过了中西文化的多年鏖战,陈谦如此表白:“事实上,无论我是来了美国,或是留在中国,我所要面临的人生挑战其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永远必须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做一抉择。而这种抉择的结果,有时是美梦成真,尽管有些成真的美梦并不一定是我殷殷期盼过的;有时则是深深的挫折、无奈的妥协或是心有不甘的放弃。站到了这个角度上,美国与中国的不同,就仅仅只是相同的挑战而其所表现的形式不同罢了。”“值得庆幸的是,这成长的结果,就是终于有一天,我学会了不再以成败论英雄。”(见《在美国的一种成长》,收入2007年散文集《美国两面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在我看来,陈谦就好像是一个熟练的穿岩走壁的行者,她从不在大路上步步为营,而是先一步攀援到雾障重重的山峦,给我们看那远处幽深的风景。如果把她的作品比作奇异的花朵,这“花朵”似乎从不按季节的生长绽放,常常是开放在时间的前面。

北岛先生说陈谦是硅谷的夏娃,偷吃了小说这禁果。陈谦这个“奇异的存在”,的确是文学母亲意外的女儿。她时而沉淀,时而摇曳,随时准备着爆发。

2018年3月于休斯敦绿苑乡居

猜你喜欢

移民灵魂小说
叁见影(微篇小说)
遛弯儿(微篇小说)
牛,也有高贵的灵魂
移民火星
没有烧烤的夏天,没有灵魂
法七成二代移民不娶移民
灵魂树 等
Stay in Spain BY James Wilkinson
漂泊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