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的升级与降级

2018-09-10

爱你·心灵读本 2018年8期

伴随着中国游客在国外不断增长的消费能力和各个跨境电商平台的活跃,这几年兴起了“消费升级”这个词,好像中国人舍得花钱买外国货就是“消费升级”。最近又流行起“消费降级”,与之伴随的是“佛系青年”“国货”等关键词。套用我看到过的一个标题:如何优雅地形容穷?消费降级。

按照这个逻辑,消费的升级和降级全看买什么价格的东西。如此說来,我到日本之后的行为就是不折不扣的消费降级了:名牌包包不买了,护肤品都在药妆店购买,衣柜里的基本款全是优衣库的,出行通通搭地铁和电车。买任何东西都三思而后行,日用品能少买则少买。这样生活的不只是我,绝大多数的日本人都是这样。

国内不少媒体套用日本作家写的一本书的书名,把日本社会称为“低欲望社会”,话里话外透着贬低的意思。但是,在这样的“低欲望社会”里,我过着真正的消费升级的生活,感觉到自己收获了更多的轻松和快乐。

真正的消费升级是把钱花在需要的地方,而不是想要的地方。为自己消费,而不是为别人。我认真检视自己,找出生活中那些对我重要的东西,根据重要性来分配消费的额度。我依然花最多的钱在鞋子上,但并不是为了品牌,而是为了自己的舒适。知道自己要什么,才不会什么都想要,甚至陷入“别人什么都有而我什么都要不到的矛盾之中”。

真正的消费升级还在于对现金流的控制。这是现在很多人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在工作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创业公司都存在的问题。现金流的控制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不要把大额开支突然放到一起支付;二,对自己的开支心里要有数,预留资金,不要猝不及防。

而我最反对的就是把“消费降级”和“买便宜货”划等号。多少人敢说自己在“双11”买的全是必需品?多少人因为低价的诱惑买了超出预算的商品?买三五件便宜货其实可以买一件高性价比的产品了。这些便宜货买来之后被迅速淘汰,既浪费钱又浪费资源。

一时全民“消费升级”,一时又集体“消费降级”,这样的不稳定正折射出大多数人缺乏理性、独立的思考能力,只知道眼睛看着别人。今日头条创始人反复讲述的一个概念让我受益良多:延迟满足。我发现太多人的痛苦与焦虑并不是得不到,而是“不能马上得到”。

权威报告说,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平均年龄是29岁,全球最低,这并不是值得骄傲的“消费升级”,相反,我认为这是非常不理性的“消费降级”。为什么25岁就一定要背Prada、LV?为什么28岁就必须买车和买房?买到的就是人生赢家,买不到的则仿佛人生无望,难道生命的价值就如此轻易地用价格和购买时间来确定吗?

我的大学同学最近开始在朋友圈卖东西。当年好歹在我们寝室也属于颇聪明的一位,现在天天刷屏说自己卖的保健品包治百病。我去向其他昔日室友抱怨,得到的回答是:人家生了一儿一女,还在当地买了两套房子,妥妥的人生赢家,卖保健品实在是无伤大雅。我看她在朋友圈穿插着炫耀美好生活,看她的女儿坐在塑料小板凳上学习“淑女教育”,大概这也是“消费升级”的标准样板吧。

消费可以升级,或者降级,但智商不应该升升降降啊。(摘自《财经天下周刊》2018年第9期 图/千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