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本地课程资源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
——以“我国的植物资源”教学为例*

2018-09-09朱晓燕福建省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福建省南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南平353000

生物学通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武夷山生物学植被

朱晓燕 (福建省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福建省南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福建南平 353000)

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至一个新的阶段。发展核心素养成为各科教学的重心议题。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涵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其中“社会责任”是指学生应能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利用生物学思想、观点和方法,辨别迷信和伪科学,尝试思考与解决社会生产与生活问题,并作出理性的解释和判断。建议学生学习时“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关注社会议题,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和关爱生命等相关知识;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的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自然保护区能够完整地保存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堪称生物物种的天然‘资料库’和‘基因库’,是生物学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阔的自然界更是生物学教学的天然‘实验室’,走进大自然可以开展许多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无形资源,通过相互交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对课程标准与生物学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学习与思考,本文以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7年级上册第7 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第2 节“我国的植物资源”教学内容为例,讨论利用本地资源实施生物学核心素养培养具体策略。

“我国的植物资源”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多种植被类型、我国植物种类繁多、我国的植物资源保护面临挑战等3 个部分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蒸腾作用、运输作用等生理作用。通过本章第1 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绿色植物对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平衡所起的重要作用。本节教学主要利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进行问题讨论式学习。通过完成查阅武夷山保护区植物资源、收集资料、讨论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表达交流、信息分析整理、数据解读等能力,从而构建植物在生态系统中重要角色的重要概念。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逐步了解我国植被的主要类型、 我国的丰富植物资源及珍稀植物种类,意识到我国生态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引导学生尝试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当地植物资源保护问题提出建议,倡导学生能主动向他人宣传环保意识,从而形成科学生态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1 跨学科情境导入,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是科学课程所共有的跨学科素养,任何一个科学问题的讨论,都需要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科学发展的进程更是各学科共同进步、彼此促进的结果。本节课以7年级地理学教材中关于“不同的气候类型造成不同的自然景观”页面引入学习。地理学教材中的相关学习内容在生物学教学之前,引导学生回顾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学会综合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学生在具体情境的讨论中总结、 归纳知识的内涵和本质,有利于引发其体验知识的实用价值与现实意义,是学生进行尝试学习与思考的重要诱因。

跨学科的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引发深度的学习与思考,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实现知识结构化。有利于促使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能融合各学科知识进行思考与分析,从而避免因为学科知识的人为割裂而导致的看问题的片面化和局限性。不同的气候因素导致不同植被的分布,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这一内容在7年级上学期第1 章已学过,由地理学的相关内容引发对旧知识的回顾,为进一步构建与完善概念起到铺垫作用。学生在好奇求知的驱动下,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从而使学习活动走向深入。

2 问题引领组织探究,促进概念逐步构建

生物学科知识往往嵌入于具体的生活或生产情境,融合学生生活的学习,才能使其更充分体会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学生展示自己拍摄的关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及当地珍稀植物的照片,分享网上搜索到的关于植被分布与保护等资料。在导学案中问题串的引领下展开自主学习。问题串设置如下: 请例举事实说明我国的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如何区分不同的植被类型?武夷山主要有哪些植被?导致我国植物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作为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为保护我国植物资源尽力。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黄岗山因海拔垂直高度不同,气温、降水量、土壤不同而导致植被分布有显著不同。海拔约700 m 附近主要分布为常绿阔叶林;海拔900 m 主要是毛竹林;海拔约1 100 m时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海拔约1 500 m 时为落叶阔叶林;海拔约1 700 m 时为黄山松矮林;海拔1 950 m 以上时为山地草甸,所形成的5 个森林植被带界限分明,特征明显。当地的学生大都去过自然保护区,有的学生还拍摄了植被分布的照片,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拍摄的植被分布照片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此外,学生还在网络上收集了关于武夷山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的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在课堂上展示分享。在问题解决中,学生逐步形成生物学科思想,并学会用生物学科学方法进行分析与思考。在学习中,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交互作用而内化,促进对概念的进一步构建。学生对我国的植被类型、我国主要的珍稀植物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特有的主要珍稀植物等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讨论活动,修正前概念认知,构建科学概念。师生共同交流学生收集整理的关于植物资源与珍稀植物的材料,共同完成资料的进一步提炼归纳,主要侧重分析不同植物种类特征与分布区域,进一步指导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学习,并结合地理所学的关于气候方面的知识,归纳不同类型的植被特点、分布情况整理成表1,帮助学生将知识进一步结构化。

表1 我国主要植被类型及特点与分布比较表

信息的整理是现代人所必备的重要素养。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甄别筛选信息、辨别科学与伪科学、进行资料整理、具有批判性思维能辨析的看待和分析问题,是每一位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公民应具备的能力,也关系着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和发展水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网络检索资料,进行信息筛选与整理,这也是科学探究能力与理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内容。

3 讨论社会生产生活议题,培养社会责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武夷山最大的资源优势,是武夷山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亦是武夷山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品质保证。在分享我国资源保护现状小资料的基础上,利用中央电视台关于武夷山政府进行茶山整改,禁止茶农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大面积毁坏原有植被,肆意发展茶园,导致水土严重流失;由于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劣,茶叶品质受到影响,政府进行环境治理,重新植树造林的新闻报道,提出对武夷山环境所面临问题的思考。

课堂上还展示武夷山与环保有关的摩崖石刻的照片,进行环保意识宣传。武夷山自古就有生态保护的意识,自汉代被朝廷确立为“天下名山大川”后,保护武夷生态的佳话便传承不绝。唐玄宗派官员到武夷山立碑“全山禁樵采”;南唐元宗李璟为武夷山修建会仙观,诏告“方圆一百二十里为本观护萌,全山禁樵采、张捕”;宋代以来,武夷山茶业兴盛,朝廷对茶政管理日益严格,有关禁毁林种茶等的茶令摩崖石刻就有三方。展示摩崖石刻照片,让学生感悟到正是因为古已有之的重视环保,才使今天人们能享受到美好环境所馈赠的种种好处。进一步强化学生爱国爱家及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理念。本地很多学生家里都有茶山,他们的观念对未来武夷山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对家乡环境问题进行讨论,可帮助他们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加社会责任感,从而达成生物学教学的育人终极目标。

教学中利用本地的生物学课程资源,构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化”课堂,引导学生在构建生物学概念的同时,关注社会生产与生活,促进理性思维的培养,增强爱国爱家的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是对“立德树人”培养任务的具体实践,是探索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于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武夷山生物学植被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大美武夷山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基于原生植被的长山群岛植被退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