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分享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8-09-08许新兴
摘 要:分享环节在中小学心理课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针对心理课分享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教师要从调整理念、重视分享环节,规范课堂行为、营造安全分享氛围,加强学习和训练、提升教学水平等方面提高心理课分享的效率,促进学生之间心理能量的流动。
关键词:心理课;分享;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许新兴,福建省安溪县前进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政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福建 泉州 362400)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9-0130-03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课基本上是由活动和分享两个部分组成。教师先组织学生开展心理训练、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活动,然后让学生通过谈感受等方式进行分享。心理课的分享环节是指,在活动环节的基础上整个班级的同学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沟通、分享,促进学生间的相互成长。分享需要氛围、分享需要表达、分享需要倾听、分享需要交流,分享是在活动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分享才是心理课的真正目的。如果学生真正投入分享的环节,真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体验,就可以让学生的心理能量真正流动起来,用生命影响生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目前,中小学心理课分享环节的开展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一、心理课分享环节存在的问题
分享的组织形式是以小组分享和全班分享两种形式进行。小组分享是先小组内谈感受、谈体验,然后再派代表发言进行全班分享;全班分享是在全班范围内学生积极主动发言谈参与活动的体验、感受,学生只需圍绕主题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所感悟到的内容,可以随时举手发言与其他同学分享。本文要探讨的是全班分享存在的问题。
1. 分享意识不到位。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心理课只需要做活动不需要掌握知识,把心理课当作游戏课,游戏做完了,一节课的任务也就结束了,只要在课堂上玩得开心就好。他们这种对心理课教学价值存在的片面认识,在课堂上集中表现为一些不良行为:有的学生在做自己的作业,觉得分享与自己无关;有的学生故意起哄,引起全班哄笑;有的学生随意和周围的同学聊天而且声音比较大,对其他参与分享的同学没有进行认真倾听等。种种不良行为破坏了课堂分享的氛围,这种情况反映出学生对活动后分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 分享水平较低。并不是说在分享过程中有种种不良行为就是学生不愿意分享,而是学生不知道把自己感受到的表达出来,尽管能表达出来,也一般是比较浅层次的,只能说出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这一活动告诉我们什么。比如,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一个活动的目的是合作的重要性,但他们并不能挖掘自己以前有没有做到合作,平时是怎么合作的,合作中有没有不足之处或合作有没有比较成功的方面,以及今后怎么去与别人更好地开展合作等,因此没有办法使分享进一步深入。
3. 缺乏主动参与。由于课堂上分享氛围不浓,有的学生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却担心自己说不好会被一些同学嘲笑,甚至当作以后的笑柄,因此他们就放弃了表达的机会;有的学生本来就有闭锁性心理,不愿意被老师提问,他们就更不愿意主动把自己的想法感受与其他同学分享;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表达清楚自己想说的,就干脆不出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二、心理课分享环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重活动轻分享。心理老师在做课堂教学设计时比较看重活动环节,在课堂上对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多,并尽力确保活动能很好地实施;对分享的重视不到位,造成给分享环节预留的时间往往不够多,课前没有充分了解学生,没有注意设计课堂上的问题,没有设想课堂上可能的生成资源,等等,造成分享环节准备不充分。此时,心理老师需要给予学生帮助和引导,但可能因为缺乏“等待”的耐心或担心“冷场”,就请别的学生回答甚至直接代替学生回答。有时候,学生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经历,心理老师没有运用心理咨询的概括化、具体化、解释、自我暴露等技术来引导学生充分表达,由此造成学生慢慢失去对分享的兴趣。
2. 心有余而力不足。绝大多数心理老师的课堂,在活动时搞得轰轰烈烈,在分享时却冷冷清清。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缺乏。大部分中小学心理老师是兼职,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知识,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享,存在一定难度。二是驾驭课堂能力较低。有的老师设计的问题在课堂上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但其却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引导,反而认为学生不积极参与,把责任推给学生。实际上,这是由于老师不知道如何根据学生的现场反应情况去生成问题,老师在课前预设的分享问题只是老师心中想象的问题,并不能代表学生想要探讨的问题。三是运用心理咨询技术不熟练。提到心理咨询技术,很多老师都知道要做到尊重、共情和积极关注等,这些技术的运用对于提高心理课分享的氛围非常有帮助,但这些技术看似简单,实际运用起来却需要心理老师有意识地不断实践和总结。四是实战经验不足。很多学校开设心理课的时间并不长,心理老师真正上心理课的时间可能更短。参加县市心理老师培训时,经常听到培训老师在个案、团体、沙盘等达到多少小时的实战经验,而大部分中小学心理老师的课堂“实战经验”则少得可怜。
三、提高心理课分享环节实效的对策
1. 调整理念,重视分享环节。很多老师比较重视对心理课活动环节的设计,对分享环节的时间预留较少,问题设计也不到位。因此,教师要调整理念,更加重视分享环节,认识到活动是为分享奠定基础,为分享创设条件,才会充分安排分享的时间,在分享环节努力营造适合分享的氛围,主动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内心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引导学生尊重他人、认真倾听,让学生也重视分享并在分享过程中积极参与。
2. 规范课堂行为,营造安全分享氛围。在分享环节,要避免课堂陷入无序的状态,避免让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破坏安全分享的氛围。在进入分享环节前,老师都会传达课堂行为规范:其他同学发言时要注意倾听,勤于思考,等等。但由于教师对规范的传达不够具体,加上学生对课堂规范缺乏练习,效果大打折扣。比如,老师告诉学生要懂得倾听,接着就要告诉学生怎么倾听:倾听时要保持安静,不要在别人发言时私下交头接耳,要注视发言的同学,及时提醒欲违反课堂规范行为的学生,必要时甚至要进行严肃警告。如果还有较多学生不会倾听,心理老师可以让学生做些心理活动,进行倾听的训练。
3. 加强学习和训练,提升教学水平。心理课应该体现“心理味”,心理课的“心理味”主要包括专业味、互动味、情感味、沉浸味和生成味等。要让分享环节体现“心理味”,避免出现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做到分享有广度、有温度、有深度、有效度等,这对心理老师的要求比较高。因此,作為心理老师特别是兼职心理老师要做的是: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学习。不想让心理课变味,就一定要有心理学理论的指导,除了对心理学理论的学习,还要全面地掌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总目标、具体目标等,做到心中有数。经验学习主要是学习别人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分享的,如何处理分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营造课堂氛围,等等。学习的途径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直接学习可以去校外听同行的课,间接学习可以在网上学习或看专业杂志里的文章。比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本杂志每一期都有关于如何上好心理课的文章。如此,心理老师能较快掌握心理课分享环节的套路,迅速成长起来。二是加强技能训练。技能训练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技能训练,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对其训练,因此,上好心理课的分享环节需要教师加强对自身技能的训练。技能训练是个复杂的系统,其复杂性体现在没有固定的模式。比如,在学生参与分享时,老师要给予鼓励,但很多老师把表扬当作鼓励;当课堂上出现的不良行为影响到分享的氛围时,教师该怎么处理也需要训练,是个别处理还是一起处理,是课上处理还是课下处理,是积极处理还是冷处理,这些都需要教师迅速做出反应;分享的问题该怎么设问也有讲究,问得好,课堂分享的气氛就容易调动起来,能够引起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问得不好,则会使学生把其作为伤害同学的借口,破坏师生共同建立起来的良好氛围。厦门市金尚小学的黄苑真指出,心理课堂的问要做到“一问到底,有时效性、发人深思、目标明确、指向未来”。这个总结对于心理老师如何训练问的技术就很有帮助。一般来说,教师在备课时对怎么问考虑得比较全面,而在课堂上出现现成的生成资源需要引导时,教师往往不能把握其有效性,造成无效设问,使分享不能深入,失去心理味。要上好心理课分享环节,需要教师掌握课堂驾驭能力、问的技术、学会尊重、懂得共情和积极关注等。这些能力和技术都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分享时需要用到的,这些技术的灵活运用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如此不断循环训练,才能在课堂分享环节中真正对学生起积极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邱细荣.让分享环节的心理能量流动起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8,(24).
[2] 孔翠.心理课上提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分享的实践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22).
[3] 吴克燕.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分享环节”常见问题的表现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6).
[4] 林崇德,俞国良,主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 黄苑真.心理课堂中的“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8).
[6] 王新波.中小学心育课的“心理味”——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评价标准[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24).
[7] 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罗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