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
2018-09-08甘灿琼
摘 要:在现阶段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组课文都是围绕人文主题进行编写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面,从单元导语到课文精读和略读部分的表述均存在空白、宽泛以及模糊的现象,进而使语言应用的教学目标变得宽泛和模糊。而教学目标的不明确使得单篇课文教学中缺失语言的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语用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
关键词:小语语文;语用能力;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甘灿琼,安徽省太湖县新仓镇黄岭小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安徽 安庆 2464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9-0069-02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开展有助于提升和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除了包括课文的阅读理解以及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还应在特定的情境下开展一系列听、说、读、写活动。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学习过程,进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教学目标细致化,且呈螺旋上升趋势
立足于语言是小学语文课标对学习语言运用这一教学目标提出的基本要求,语言运用学习包含文字形式和语言文字两个层面的内容。若想通过开展学习活动来实现良好的学习语言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应将每一课时的语言学习目标设计得更加细致化,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低层次的、小的目标逐渐过渡到高层次、大的目标;前一个目标的设计与后一个目标相联系,后一个目标的设计以前一个目标为基础,前后互相关联,使学生的语言学习更加有序。
1. 逐层推进识字教学。例如,《四个太阳》这篇课文的一个学习语言目标是:通过字理运用,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感知并记忆“伙伴、阳、暖”等形声字。在初读交流阶段,笔者以“伙伴”这一词语为例,初步向学生讲解“形声字”的定义,让学生对形声字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引导学生自行猜测或解读“甜”字的意思。在复习导课阶段,教师让学生看“阳”字的图像,猜出“阳”的象形字,之后教师向学生讲解这个字的字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个字。在研读析文阶段,以“温暖”一词为例,让学生想象说话,并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再次向学生讲解形声字的有效识记方法,加深学生对识记方法的掌握程度。通过逐层推进、分阶段教学,教师很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识字教学目标。
2. 逐渐讲解段落样式。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让学生对总分结构段落样式的构成方法有初步的认识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之一,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懂得运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来介绍某一个地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师应将本文的第4自然段作为重点自然段,让学生对本段进行集体朗读,并找出本段第一句与其他句子之间的关系,之后再讲解总分结构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认识总分结构。接着,让学生找出文中其他总分结构的段落,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总分结构的认识。最后,让学生用总分结构描写自己喜欢的地点,提升学生对总分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
3. 描述方式巧妙化。例如,在教学《与象共舞》这一课时,可将“学习‘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设为本课的学习语言目标,将学习活动的目标细分。先让学生对场面描写形成感知,进而使學生对概括描写有整体把握;在叙述方式上先“点”后“面”,再进行点面结合。在理解语句的描写方法方面,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大象动作的语句,让学生讲解大象的聪明、善解人意以及灵气,进而让学生初步认识“点”,即“用动词传情”的描述方式。在讲解文章的场面迁移描写时,教师可以巧妙利用文本留白,分析大象与人开完玩笑后向人道歉的场景,让学生领悟到大象“以动词传情”的特点。
二、教学设计合理化,使教学进程有序推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为主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语言学习为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课堂学习活动。在制定教学方案之前,教师应充分考虑教材知识的结构、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以此为基础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课堂学习活动应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逐层推进、有序进行。只有如此,课堂学习活动才能达到综合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目标。
1. 教学活动包含感知性。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充分联系已有知识以及经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结构、文章的大体段落结构,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段落、结构均形成总体认识。例如,在教学《松鼠和松果》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逐段朗读,再在课件上展现课文的四幅插图,将图片顺序打乱。教师要求学生两两合作,让他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将图片按正确的顺序进行摆放,然后让学生就自己排列好的插图顺序说一说理由。这种文字与图片对照,按照读课文——摆图片——说理由的感知性教学活动不但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相符合,还有利于促进语言实践活动教学目标的落实。
2. 教学活动应富含理解性和创造性。小学语文阅读即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过程,主要包括理解性和创造性阅读。其中理解性阅读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会以及理解为主,学生除了要理解课文中的字、词、句乃至标点的表面意思外,还应透过表面现象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并通过评价性、拓展性阅读等方式来深化理解。创造性阅读主要包括通过阅读发现问题,通过想象、实践等方式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3. 教学活动应包含积累性和运用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阅读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讲解好词佳句,让学生学会理解和赏析这些内容,并将其积累下来。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时,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对诗词内容进行品读以及想象,深化学生的理解,并以此为基础背诵诗文和词文。在学生理解、掌握和积累知识后,应让学生运用知识,进而提高他们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从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单纯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教会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从而实现从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良好转化。
1. “导学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直接将知识点告知学生,而应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方法或带着一定的任务进行自学。例如,在教学《花钟》这一课时,在第二段中教师可向学生提问“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构段方式?哪一个句子可以作为中心句?”这样的提问,学生就会将注意力放到本段的构段方式上,认真分析,找出本段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概括出本段的主旨“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再分析每一个句子,找到造成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以及表现形式,通过积极投入阅读,学生自主完成了导学任务,教学目标也得以实现。
2.“让学式”教学。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要适度“让学”,让出自己的话语权、让出时间,放手让学生根据学习活动的需要进行延伸性和拓展性学习,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教学《黄果树听瀑》这篇选学课文时,教师可适当进行“让学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即在语言表达方面不仅注重形象化和渲染性,而且语言丰富多变,如课文中通过形象化与描写性结合的方法来描写瀑声。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游记的语言表达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联想等方法自主去感受文章描写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将游记中比较多见的语言表达手法记录和积累下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可有效落实“鉴赏语言、体悟情感、语言表达”等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语言运用视角下为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具体化制定教学目标,合理进行教学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
参考文献:
[1] 黄小玲.也谈语用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运用[J].教师,2018,(8).
[2] 沈静.语用教学中学生语言品质的培养研究[J].华夏教师,2018,(9).
[3] 吴韶清.立足听说读写 凸显语用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3).
责任编辑 黄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