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角下的“城中村”居民社会角色再认同浅究
2018-09-08王效玉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强力推动下,中国这块古老大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建设。中国这次的现代化建设与近代以来的多次近代化尝试一样背后都有着强烈的国家意识,带着浓厚的政府意志的味道。由此,在我简要梳理这次中国以“改革开放”为基础的这一系列的现代化措施时,我发现这与杜赞奇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所写的《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中所提出的“国家建设”这一概念类似。本文主要以此为背景,沿着纵向的与国家建设相伴而行的现代化浪潮对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厦门集美城中村——高埔村的影响展开简要论述,以高埔村的成盈纸业工厂为例,对于普遍的城中村、村改居居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转变(再社会化)的内在社会心理机制进行较为粗略的分析,提出一些自己不算成熟的看法。
关键词 现代化 再社会化 社会角色 认同理论
作者简介:王效玉,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硕士。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8.182
“现代化”一词产生的背景大概是:19 世纪后期至20 世纪初, 工业化在西方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使得人们划分人类社会的标准开始由“文明” 和“野蛮”演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和“传统非工业社会” , 所以最初的“现代化” , 其含义即“工业化” 。现代化理论发展到今天主要分成了三个阶段,但对“现代化”的定义仍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表述。所谓的现代化实际上是一种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从不同角度分析就会得到不同的有关现代化的理论阐释,学界关于现代化主要有四种理论假设:(1)以罗斯托等为代表的经济标准中心论。(2)以亨廷顿等为代表的政治标准中心论。(3)以英可尔斯等为代表的人文标准中心论。(4)以哈贝马斯等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或生态标准中心论。本文主要以人的现代化为主要理论假设,分析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下,乡村变城市后居民社会角色认同的现代化方面的内在社会心理机制。
上文曾提到过杜贊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一书中所论述的“国家政权建设”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有颇多相似之处,也有诸多的不同。农村都是二者主要的工作对象之一,且最终目的有颇多相似之处,都是为了获取农村的财富,扩大财源,进行民族国家建设,但是后者主要是通过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剪刀差、大规模征地以及城乡双轨体制等为服务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一、 厦门集美高埔村现代化建构之路
(一)古代高埔
高浦最早有记载是在公元886年,王审知部队驻扎在此。在同安还没有建县(933年)之前,曾出过一位进士(928年)。最早来此的石氏一族共出了12个进士,官至尚书,是很显赫的。所以高浦开基的历史可以说有1100年了,应该是杏林这里最早的。
到了明朝的时候,1390年,朱元璋为了抵抗倭寇,派周德东在高浦筑了城,城里有千户所,戚继光曾在此驻守,办了一个书院称为“戚公院”,现居委会的房子就是戚公院的旧址。那个时候,高浦非常繁荣,有百家姓,有一百座宫庙。在科举考试中还出了很多的人才。商业也很繁荣,因为这里有一座城东来西往的船都要来这里落脚,清代以后高浦渐渐的没落了。
(二)改革開放以来高埔的现代化建构之路
高埔的现代化建构之路也属于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从而实现现代化的线性发展之路。特别是高浦旁杏林台商投资区加速了杏林街道的工业化,也极大促进了其的城市化,极大的改变了高浦周围的居住生态。而80年代以来的征地浪潮从根本上改变了高浦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了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
而根据对高埔村实地田野调查得知“1950-1990年代是我们村征地时间,1950-80年代,工业区建设征地,主要是东北面的毛纺厂和西北面的毛纺厂宿舍。1960年代征地后,因为村民的受教育水平很高,所以很多人可以招工进厂。这个毛纺厂陆陆续续的征地到1980年代初还有一批(100-200人)招工。没有招工的人就是靠海吃海。76-80年代初我们的海岸上可以养殖红虾,我们养了很长一段时间。1980年还没有分地时,我们公社又把北面的地无偿的献出来,盖了厦门十中。19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又有一次征地,主要是建商品房和盖酒店。1996-1998年全国总工会要盖疗养所,所以海田全部征完,盖成现在的四星级酒店。村民现在只能讨小海(挖海蛎或捡花蛤等)。99年建发集团(本地最著名的房地产企业)征用了村东的地盖了宁宝世家,2003年又征了金海湾。现在基本已经没有地了。所以我们也早就不搞农业了,1980年代毛纺厂倒闭很多人都下岗,起初有人踩三轮车,现在主要是靠出租房和餐饮。”
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政权建设即现代化建设:集美杏林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国家大规模征地,经济与政治因素合流横、纵两个方向对这个古老渔村固有的经济、文化网络、居民的权力与权利进行极大的破坏和重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组织体系的重组,由原来的村委会转变为居委会以及与之匹配的各类现代化组织结构建立。(2)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寻求自身权利维护,由于大规模的征地,整个社区已完全实现从农业型向工业型和现代化服务型社区转变。(3)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传统乡村的乡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人们开始走出社区去工厂上班,经营自己的出租房生意,创办工厂,开餐厅等,开始从乡村村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社会角色得到极大的改变,以及相应的现代的新的思想观念开始深入这些社区居民。
二、现代化视角下高浦社区居民再社会化的社会角色再认同的社会心理机制分析——以高浦成盈纸业为例
认同(identity)或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 是现代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中最为流行的术语之一, 它直接涉及我是谁或我们是谁、我在哪里或我们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认同, 通常又被译成同一性、统一性或身份, 它是对“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认可, 其中包括其自身统一性中所具有的所有内部变化和多样性。这一事物被视为保持相同或具有同一。
而这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认同理论对于解释高浦人从村民到居民转变以及为此转变而要做的再社会化的内在的社会心理机制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作用。在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方面我觉得应该把着力点放在人的现代化方面,强调从“传统人”到“社会人”转变时在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认同的问题。人的现代化研究涉及的则是群体心理的历时态差异、即包括现代化在内的社会文化变迁会在怎样的程度上重塑生活其间的社会群体的精神世界。 而下面我将从一次对于高浦成盈纸业厂长高某的简短采访,探讨改革开放特别是2006年高埔村村改居后居民社会心理的内在变迁:
1.问:经编厂在哪里,村里面的地吗?
答:在村口附近,是自己的自留地。
2.问:自留地问题,自留地哪里来的?
答:合作化时期,每家每户都会有一分多的自留地种菜。
3.问:后来自留地没有收回去吗?
答:没有,在自己家附近。
4.问:其他村民的自留地如何使用?
答:有一部分人将自留地用于建厂,又有一部分申请,建宅基地盖房子。
5.问:在自留地(没有产权)上建厂收费吗?
答:现在不收,可能过一段时间会收。
6.问:经编厂生产的主要产品?
答:纸筒,用作化工原料。
7.问:办厂时间?
答:2006年注册公司,2002年(刚从建筑二队退休)开始时只是简单加工(做纸护角)。
8.问:为什么要选这个行业,开办经编厂?
答:朋友介绍。
9.问:村里像这样的小型企业多不多?
答:比较多,针织厂做蚊帐等的比较多。
10.問:加工机床的单价?
答:10万多一个。
11.问:村里做企业的大部分也都是靠朋友介绍的吗?
答:可能大部分都是。
12.问:靠近台商投资区,你们有和他们进行过一些合作吗?
答:台商投资区建立之初,合作比较频繁,为台商企业供应他们需要的产品,比如纸护角等,到了后期合作进入困境。
13.问:为什么村里人这么多想做企业?
答:地被征用后,政府没有妥善的安置措施,村民大多没有出路。
14.问:招的工人都是来自哪以及具体数量?
答:有村里的人也有外省人,大约7-8个人。
15.问:工厂经营期间添购机床的大概次数?
答:机床老化,经常更新。产值百万左右。
16.问:招工方式?
答:从工人里招工人。
17.问:经营期间有没有出现资金流动困难的情况?
答:个人观点,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从没贷款,不想贷款。几乎也没找朋友借钱。
18.问:村里办企业的有没有办过联谊会(可以互相拆借帮助)?
答:没有。
从以上采访材料不难发现主要在政府大规模征地辅之以杏林台商投资区带来的工业化以及周围城市化影响下,极大的改变了高浦居民的社会心理。征地后的生存压力,以及周围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人民渐渐摆脱了安土重迁的小农思想的影响,求变,发展各种产业比如出租房、比如开办工厂、比如开餐馆等等。人们渐渐开始接受自己是一个“城市人”这一社会角色,渐渐克服了这一社会角色转变带来的文化阵痛,按照一个城市人、现代人的社会规范进行自我要求和谋求自身发展、维护自身权利。
但从上述采访材料我们也可以发现,这种转变似乎还并不彻底,以高某为代表的一批居民似乎还残留着较为严重的守旧和保守的农民思想,这体现在高先生对待融资的态度上,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
不过,不管是一个人的现代化还是民族国家整体的现代化,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一个时间段去发展和推进。以高浦为代表的村改居的社区就处在现代化这条道路上,他们需要找出适合自身情况和文化实际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不免会产生文化阵痛和社会角色的不适应和社会认同困惑。
注释:
①周晓虹. 理解国民性: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兼评英克尔斯的《国民性:心理-社会的视角》. 天津社会科学.2012(5).49-55.
②周晓虹.国民性研究的当代趋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7-13(B02).
③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 社会科学.2008(4).46-53+187.
④朱荣贤.现代化理论研究综述. 学术论坛.2005(1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