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教学环形实践模式的应用摭探
2018-09-08徐佳
徐佳
摘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实践证明,顾晓乐教授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环形模式应用在英语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促使学生掌握交际策略,也为在不同类型的英语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交际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环形实践模式;语言技能;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8-3561(2018)24-0007-03
文化多元共存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样态,是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而中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攀升。在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形势下,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国际交往中有效传播中国文化,是值得每一位英语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 跨文化交际理论
1.研究回顾
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首先针对的是文化差异问题,威廉和尤吉尼在1958年撰写的《丑陋的美国人》一书描写了二战之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日益突出的问题。这本书唤醒了人们的跨文化意识,使得众多学者开始就跨文化交际问题进行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起,学者们研究问题的角度更具多面性和创新性,有文化价值取向、文化身份和认同、文化图式建构、语言帝国主义理论等。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专家学者们把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等相互融合,写出了很多具有影响性的著作和论文,如毕继万的《跨文化的非语言交际》(1999)、许立生的《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2006)、张红玲的《跨文化外语教学》(2007)、高永晨的《文化全球化与跨文化交际学科发展:动力、趋势和展望》(2008),这些科研成果都从理论上系统地指导着跨文化交际实践。
2.教学研究现状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如火如荼,研究内容包括如何把这些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作者以“跨文化”和“教学”为关键词在知网上查找近两年的研究论文,发现主要集中在教学设计(付小秋、张红玲)、教学策略(林韵琴、赵青、谭焱、王宝平)、教学培训(潘晓晴、朱丽华)、教学模式(姜丹、郑萱、李梦颖、隆涛)和能力培养(顾晓乐、沈洪木、廖红婧、李延菊、刘正光)等方面。同时,教育部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也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对于“在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多是从影响因素、课程设计、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和实践对比。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在实践的过程,但是这些实践模式和流程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跨文化教学理论和实践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
二、 实践模式的应用
1.模式介绍
哈尔滨工业大学顾晓乐教授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形式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型,分为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理论模式主要阐述了态度、知识和技能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跨文化交际互动理论,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托。
实践模式(如图1)以环形结构展开,包括内容、环节和活动三个层面,以理论模型的三个维度作为教学目标,配以相应的任务设计。
这一环形实践模式在理论上是一大创新,内层是理论构成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之间又相互依托。中间层是教学实践的五个环节,包括态度培养、知识建构、模拟交际、反思和调适,而调适阶段又影响着态度培养。最外层是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在中间层的每一个教学活动中都可以使用,并通过多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模型还突出了最后的评估,通过评估来观察教学的实际成果,以便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调整。因此,教师将该环形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了实践。
2.实践应用
(1)教学对象。此次教学实践的对象是教师所在高校的2017级本科大一学生,来自财务管理、秘书学以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所有学生都来自分级教学中的A班,共82人。
(2)教学材料。课文选自《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Unit 1“Text A Learning,Chinese-Style”(中国式的学习风格)。该篇课文描述了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教授带着18个月大的儿子在中国旅行,住宾馆期间他的儿子把宾馆钥匙当成玩具,并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学习如何把钥匙插入宾馆房门的钥匙孔,而中国宾馆的工作人员试图帮助他的儿子插钥匙,并指责美国夫妇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霍华德教授通过这次中国之行阐述了他对中西方不同的学习方式的看法。基于这一主题,教师希望通过跨文化能力培养之环形模式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使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3)活动设计和流程。根据环形实践模式,该单元分为5个教学环节(如表1),每个教学环节由具体的教学活动组成。教学主要通过“发现”“对比”“分析”三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体现思辨、反省、探究、共情和体验的跨文化教学原则。
(4)教学说明。本次教学实践为期两周,共8个课时,收集的数据包括课堂录像、教师反思日记及80份学生反思日记。
1)态度培养。播放一段美国母亲的自述,她讲述了自己儿子和他的中国同学不同的学习经历。教师将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成三个小组讨论问题:
A.What are your way of learning?
B.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of learning characteristic between Chinese students and American students in general?
C.What are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respectively?
最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2)知识建构。主要让学生通过结构分析、填写表格和文化背景讨论完成知识建构。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霍華德教授在本文中讲述了自己来中国的亲身经历,整篇课文共14段,1176字,是传统的三段式结构。
A.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表格。
教师先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写作手法,以逸事为开头引入话题。然后补充其他的开篇写作手法:stating the topic directly;posing a question;quoting a famous saying;relating an anecdote or an incident.
B.文章的第二部分即中心部分,主要通过比较和对比的手法来展示不同的学习风格。教师可先讲解比较和对比这两种不同的概念并总结相关用词,再让学生速读第二部分完成表格。最后,教师总结常用的两种比较和对比的方法:one-side-at-a- time和point-by-point method,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这两种方法分别对应的段落。
C.霍华德教授以一个问题来结束他的文章,先补充其他的结束文章的方法,如relating the main points previously mentioned;proposing a solution; quoting from some book or person;predicting future developments;making a suggestion.再就此问题展开课堂讨论:How to balance the creativity and basic skills,from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extremes?
D.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讨论并总结中西文化其他的异同点,选出代表做报告。
3)模拟交际。以上环节中,各班级可根据讨论的结果自行设计场景、分配角色,编写台词时尽可能多地使用本单元学到的词汇和句型。每组上台表演,其他组观摩并互评,写下关于角色扮演的意见和看法。教师就每组表演进行评论,引导学生总结对于不同的情境使用何种交际策略。
4)反思。对本课程的教学写下反思日记,总结对跨文化现象的认识并对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评价。
5)调试。在课堂上进行日记分享,总结自己的跨文化态度,对跨文化知识的掌握等。
四、总结及启示
第一,环形实践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学生的日记反映:“以现象讨论开始课程学习,可以看到自己的跨文化态度,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通过总结和对比来挖掘其他的跨文化现象,进一步加强了自己对于文化异同的理解,在写反思日记时明显感觉到自己跨文化意识的提高。”
第二,以往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跨文化”只是作为附带内容,学习跨文化知识时则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通过教学录像发现,以课文内容为载体,以具体的跨文化技能为目标,有选择性地进行语言教学,会提高学生对目标语言的敏感度,使他们更愿意在学习时主动输出。
第三,教学活动是基于课文的产出型跨文化任务,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要把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以及跨文化技能的训练相融合。如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讨论总结中西文化其他的异同点时,用到教师教授的对比手法one-side-at-a-time以及point-by-point method,在进行文化对比时会更有系统性,条理清晰,加深了自己对culture shock的理解。”
第四,学生在知识建构之后进行模拟交际,会有更深层次的体验,对跨文化的理解已超越了知识性、常识性的了解。但是观察教学录像发现,学生自主设计的交际情境多是零散化、片段化的。因此,教师如何将反映深层次文化内涵的交际文化项目提炼成交际文化主题并使之情境化,是今后提升后续实施效果的关键。
第五,评估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在调试阶段结束后,仅仅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和反思日记来评估,会缺乏有体系的数据支持。在今后的研究中,教师可以在环形模式的每个环节发放能力量表,探索影响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相关因素,测量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水平,为实践模式的进一步调整和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第六,实践教学也加深了教师对于跨文化教学的认识。文化材料的输入为语言学习提供了真实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了英语的实用性和学习的趣味性。从课堂录像可以看出,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时热情高涨,英语课堂生趣盎然。但在进行文化对比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差异来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由“民族中心主义”向“民族相对主义”转变。
五、结语
本研究采用环形实践模式,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跨文化教学路径,但是由于课时及其他因素,此次研究只是基于一个班的教学应用分析,无对照班,数据收集有一定局限性,学生的反思日记主要是和以往学习的比较,缺乏横向比较,对比分析还不够全面,对于跨文化能力的评估标准没有统一说明。在今后的研究中,教师会扩大研究范围,探索采用更为全面的评估手段,以便在不同的外语课程中,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顾晓乐.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理论和实践模型[J].外语界,2017(01).
[3]杨华,李莉文.融跨文化能力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02).
[4]曾加劲.交际文化角色扮演对提升二语学习者跨文化能力的有效性研究[J].高教探索,2014(04).
[5]廖鸿婧,李延菊.大学英语课程评估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02).
[6]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2).
[7]王晓军.跨文化教学重要性及途径的新思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1).
[8]韩晓蕙.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思考——以高校英语教师为考察维度[J].外语学刊,2014(03).
[9]屈晓丽.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10]徐慧娟,曹军,蒋道华.跨文化英语教学模式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J].宿州学院学报,2013(12).
[11]张广翠.行动研究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12]杨盈,庄恩平.跨文化外语教学:教材与教法——外语教学跨文化能力模式的应用[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