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插图的德育价值简析
2018-09-08陈海燕
陈海燕
摘 要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教材插图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浓郁的“传统味”、高擎的“价值观”、深厚的“革命情”,德育资源丰富。通过认读插图、图文互用、借图拓展、由图及己、自配插图等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读懂画面内容,激活插图的德育功能,进而深化学生情感,强化其价值认同,并培育创新精神。由此,用好教材插图,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插图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7-00-03
自2016年秋季起,我国义务教育一年级和七年级开始使用教育部审定的语文教科书,简称“统编教材”,至今小学使用至二年级。教材的编写理念强调体现国家意志,播种核心价值观,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在文本内容上,也体现在教材插图之中。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分析插图的特点,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资源,从而更好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
一、梳理教材插图特点,把握其德育元素
小学统编语文教材采用彩色版设计,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有的还不止一幅。以二年级下册教材为例,笔者对教材中主要插图的类型、形式及内容进行了梳理(见表1)。仔细阅读这些精美的插图,我们不难发现其体现了如下特点:
1.鲜明的“中国风”
与原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相比,统编教材减少了外国作品,增加了中国作家的作品。而且,教材在插图中大量增加了中国元素,体现了鲜明的“中国风”。如一年级上册古诗《画》、二年级上册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二年级下册古诗《村居》《咏柳》等均配以山水、花鸟等中国水墨画。四册教材的封面均是彩墨人物画,色彩鲜艳,其中的人物服饰、头饰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统编教材的插图已没有课标实验教科书中那种“看不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的插图,儿童画也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尤其是国画篇幅较多,画风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自觉。
2.浓郁的“传统味”
四册教材的封面内容分别是中国习俗、节日、民间艺术等。一年级上册封面是“放风筝”,下册封面是“过年”,二年级上册封面是“皮影戏”,下册为“舞狮”,内容都相当“传统”。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之《中国美食》,插图是中国传统美食,如烤鸭、水煮鱼、小鸡炖蘑菇的实物照片;《传统节日》则配以赛龙舟的水彩插画。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配以水彩插画,画中人物身着汉代服饰;《十二月花名歌》则配以中国传统名花牡丹、桃花、梅花、菊花等水彩画。可见,教材插图内容从日常衣食到艺术欣赏等,都散发着浓郁的中华“传统味”,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3.高擎的“价值观”
统编教材插图充分体现了中华主流价值观,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一年级上册“识字”课《升国旗》的配图是“红领巾”向国旗敬礼的水彩插画,传递了爱国精神。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和大人一起读”之《胖乎乎的小手》一文,配以多幅生活场景水彩插图,传递了勤劳、尊老、家庭和睦的社会价值观念。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插图是周恩来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泼水,传递出民族团结及国家富强、民主、和谐的核心价值观。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插图是邓小平和小朋友一起植树的照片,传递的是植树绿化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太空生活趣事多》课文配以太空和火箭水彩插图,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实践、创新的意识。
4.深厚的“革命情”
新中国的建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统编教材不但保留且适当增加了中国革命传统题材作品,这类文本的插图也体现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编写理念。一年级下册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插图是瑞金沙洲坝水井的實景照片,表现了饮水思源、不忘革命先辈的情感。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我爱阅读”栏目中《王二小》一文,配图是王二小勇敢面对日寇的插画,讲述了抗战时期小英雄们的英勇事迹。
从以上分析可见,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插图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创新教育等元素。把握这些德育元素,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资源,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学会“读图”,落实“立德树人”
“读图”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插图,体会其内涵、思想,在语文能力训练中渗透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
1.认读插图,读懂画面内容
要发挥插图的育人功能,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插图画面的内容。教材插图来自于学生生活,但并非全部都为学生所熟悉。譬如,一年级下册的封面插图主题“过春节”,画面展现的堆雪人、吃冰糖葫芦等场景,孩子不难读懂。而对于二年级上册的封面插图“皮影戏”,孩子们未必都了解。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画面:画里有谁?他们在干什么……进而解释这种传统民间艺术,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又如,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我爱阅读”《十二月花名歌》中的12种花,学生自然很难全部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应农历的12个月进行辨识。
如前所述,统编教材插图的画风非常具有“中国味”,大量运用国画等形式。如古诗插图多配以中国水墨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识读画面内容,适当解读“画风”,或请学习过国画的孩子介绍国画的特点等。由此,在教学中渗透中国诗意文化及审美教育,于无声中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2.图文互用,激活插图功能
统编教材的插图有时是课文内容的直观形象,有时则是课文内容的补充。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阅读、比较这些插图与课文的关系,实现图文互用,真正激活插图的育人功能。
例如,《邓小平爷爷植树》描述了邓小平于1987年4月5日在北京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松柏的情景,课文描写了邓小平挖树坑、栽树苗的情景,而插图则是邓小平给小树苗浇水那一刻的照片。在学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图文,学习课文第3段运用具体动作进行描写的方法。借助插图,让学生描述邓爷爷给小树苗浇水的情景,从而体会邓爷爷植树的认真,培养孩子们植树造林、保护地球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又如《千人糕》一课,课文的两幅插图呈现了米糕的制作材料和生产过程,可说是制作千人糕流程的水彩连环画,传递了热爱劳动的价值观。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联系文中“爸爸”的话,认真阅读插图,说一说米糕是经过哪些环节、哪些劳动才做成的,从而体会“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的面前”。借助图文互用,学生描述画面、表达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好情感、道德价值观的熏陶,这种教育效果远非“说教”能比。
3.借图拓展,深化学生情感
插图的背后往往蕴含着感人的故事或丰富的意蕴,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图画背后的育人素材,深化学生的“读图”情感。如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文比较简短,我们可以借助插图中的实景摄影照片,讲解“井”对于农村生活的重要性;借助插图中的两句话,拓展补充一些图片、视频,介绍毛主席及革命战士的故事,帮助孩子们理解乡亲们的感情,借此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又如《十二月花名歌》插图中配以多种鲜艳的花朵,我们在学生认读12种花的基础上,可以介绍这些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如牡丹的富贵、菊花的高潔、梅花的的坚强、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等,让学生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渗透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4.由图及己,强化价值认同
不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想使其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自觉中,就必须实现学生在情感和观念上的认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的画面内容、背后内涵等,联系学生实际,强化他们对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革命精神的认同感。
如《胖乎乎的小手》四幅水彩连环画,呈现了兰兰用胖乎乎的小手替爸爸拿拖鞋、给妈妈洗手绢、帮姥姥挠痒痒等场景。我们可以引导一年级小朋友说一说图画内容,交流自己的小手帮大人做过什么事情,以此让孩子们感受家庭的温馨,唤起孩子们的亲情,进而认同中国家庭伦理观念。
5.自配插图,培育创新精神
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要求我们培养热爱国家、弘扬民族精神的人,同时也是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未来接班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借助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
例如,二年级上册课文《黄山奇石》的插图是“猴子观海”摄影照片,文中提到“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黄山奇石。我们可以借此让学生展开想象,发挥创意,为这些奇石配上插图。而《太空生活趣事多》课文插图比较简单,我们可以在学完课文后,让孩子们根据课内外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一写“未来的太空生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配上插图。以此激发孩子热爱科学的意识,培育创新精神。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