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重点高校学生英语学习近景工具型动机的激发
2018-09-08郑桥颖魏波
郑桥颖?魏波
【摘要】近景工具型学习动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变化的动机子系统。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并提出激发非重点高校大学生英语学习近景型动机的有效途径,旨为大学英语教师指导学生英语学习行为习惯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重点高校;英语学习;近景工具型动机
【作者简介】郑桥颖,女,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魏波,男,四川仪陇人,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语言理论及应用、教学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非重点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强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ZC069)。
一、前言
语言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而又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外部诱因、外部拉力,应思考如何不断刺激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因维持学习行为所需要的内部动力。重点高校的大学生英语学习习惯良好,积极性较高,入学时不少学生已基本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从学习心理来看,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正确的归因方式和积极进取精神,因此不存在严重的英语学习动机问题。相比而言,非重点高校学生(包括一般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等院校)的英语基础薄弱,在心理上存在习得性无助感、焦虑厌学、消极悲观,所以如何解决其英语学习动机的问题,是一个值得大学英语教师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英语学习动机理论
秦晓晴认为,“动机是决定二语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 它能直接影响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接受二语输入量的大小、与本族语者互动的程度、目标设置的高低、学习毅力的大小, 以及发展二语技能的持久性”。Gardner & Lambert(1972)和Gardner(1985)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将其分为“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 “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前者侧重语言的实用价值,强调外语学习的某些实际目的, 比如利用外语工具去寻找工作, 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资格等。后者侧重融入语言本身和文化,强调外语学习者不但要学语言, 而且还准备接受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从英语学习的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及其作用的久暂来看, 学习动机又可划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两种。由于现存的英语教学现状,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英语学习任务动机对学习具有很大作用和意义,本文主要探讨的大学生英语学习近景工具型动机,即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起作用时间相对短暂,只是为了实现学生英语学习的近期目标而形成的动机,为进一步培养远景工具型和融入型动机做准备。
三、激发学生英语学习近景工具型动机的有效途径
1.实施3+1教学模式,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我院实施3+1教学模式以来,在学生近景工具型动机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3+1”是指传统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即每周3课时的综合课安排在教室,每周1课时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在传统的教室内,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采用交际法、启发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建立了形成性评价和終结性评价,形成型评价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以及课堂出勤情况,终结性评价指通过期末考试评价学生的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各占学生学期总评成绩的50%。由于形成性评价中包括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的,教师在整个学习环节中都要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和结果以成绩的形式计入总评价,学生在网络在线学习、完成网络作业,课堂积极回答问题,以及课堂出勤表现积极,以《大学英语Ⅱ》的Unit 2 Optimism and Positive Thinking为例,学生在课堂前充分预习Text A,提前准备所有有关积极乐观的词汇,课中认真讨论积极回答,尤其是当问到Do you know how to keep yourself in a good mood? 时,全班以抢答的方式回答,答案也非常丰富,最后课后通过网络学习完成作业及时巩固。与实施3+1模式多元化评价前相比,为了多获得平时成绩,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而不是教师一提问,学生就沉默,课堂上吊儿郎当,期末考试之前使劲背一下重点难点就能过关的局面。这种刺激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短期学习目标——尽可能的获得平时成绩的方式,还可以循序渐进地、逐步地打开英语学习后进生的心扉,鼓励开口说英语。
2.适当举办英语学习竞赛,及时反馈学习结果。具有近景工具型英语学习动机的学生希望了解英语学习一段时间的结果,这种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结果的反馈除了可以通过以上提到的多元化评价实现以外,还可适当的举办大学生英语学习竞赛,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检查语言学习的结果也是丰富校园生活,增加在大学学习期间阅历的好方法。以“外研社杯”全国英语竞赛为例,“外研社杯”演讲大赛、写作比赛、阅读比赛由外研社与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联合举办,从线下到线上,从学校到海外,持续为高校师生搭建连接国际的桥梁,学生可以在切磋竞争之间彰显当代青年的态度和风貌。以展现自我成就推动学生英语学习,在学习简历上留下光辉的一笔。此外,课堂教学中开展英语演讲、阅读、作文、词汇、朗读、小品、配音等活动,评比出优胜者,及时给予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和小奖品。对于那些英语学习后进生,还可以设置英语学习进步奖,奖励他们在经过一番努力学习之后,英语成绩得到明显提升,以维持和强化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还可以奖励那些在英语学习互帮互助中帮助其他同学快速提升英语学习成绩的学生,因为他们激发和强化了其他同学的英语学习近景工具型动机。这些举措能强化学生进一步学好英语的愿望。可观的奖励这种催化剂必然可以极大地强化不甘落后的近景英语学习动机。
3.重视与家长联系沟通,搭建情感交流平台。在《大学英语Ⅱ》unit 3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有关成功的话题进行了讨论,当被提问到,“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f you become a successful person one day?” 多数学生回答为“I will repay my parents”, 可见,在学生们心中对父母的养育是充满感激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与父母长时间的聚少离多,这种情感内化逐渐成为动机。通过本课题组收回的508份调查问卷得出数据,显示报恩父母也是大学生强而有力的英语学习近景动机(见表1)。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刺激这种情感,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如建立QQ或WeChat家长群,让家长与学生感受到课堂内外学习之余,教师的态度和关怀,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感化学生,助力英语学习。而对于吃苦耐劳精神较差、不守纪律的学生来说,借助家长力量,鞭策学生努力学习有时是非常必要的。
四、结语
总之,不断改革英语教学,实施多元化评价,激发学习的工具型动机,并利用教材内容结合实际,诱导启迪学习的情感动机。在外部刺激下,学生在一段时间里努力学习英语,并在这期间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就动机,与此同时,逐步改掉过去不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更新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还能完成对语言学习从“必要”到“热爱”,最后实现想要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民众风俗习惯的愿望的转换。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学生英语学习内部动力不断得到强化,并在正确的语言学习观的指导下,将短暂的单纯的追求分数的英语学习模式转变成长时间的持续的英语学习模式,由近景工具型学习动机转化到远景工具型学习动机,甚至很有可能转化到融入型学习动机,有利于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素养的全方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秦晓晴.动机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J].外语研究,2002 (4).
[2]Gardner R C,Lambert W 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 MA:Newbury House,1972.98.
[3]魏波.英語学习近景工具型动机非课堂强化策略探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