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饮食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反应蛋白-1的影响
2018-09-08边志颖
孙 倩,边志颖
糖尿病作为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后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年龄日趋年轻化, 至2030年,我国预测糖尿病患病人数将增至3.66亿[1]。建立有效的自我管理机制,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关键,而饮食管理更是此类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基础[2]。传统的糖尿病饮食管理,菜谱固定,计算繁琐,患者难以掌握,亦无法长期坚持。本研究旨在探讨个性化饮食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SP-1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4-05至2016-02我院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其中男61例,女51例;年龄37~73岁,平均(65.48±8.47)岁;病程2~22年,平均(11.87±5.89)年。纳入标准:(1)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中2型糖尿病诊断[3];(2)已接受正规降糖药物治疗且病情稳定,药物种类与剂量至少在治疗前1个月至治疗后1个月保持不变;(3)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备一定沟通和书写能力,思维正常,能够配合医务人员。排除标准:(1)合并急性并发症或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2)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与观察组(5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基线数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饮食宣教与糖尿病饮食,观察组患者接受个性化饮食管理,具体包括:(1)入组时由专职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饮食健康评估,并建立个人档案;(2)使用食品交换份法饮食软件对患者个人信息进行分析,并根据患者身高、体质量、工作性质等制定出个性化的热量图表,依据患者个人口味喜好在软件所提供的菜谱中进行选择,设计出合理搭配的一日三餐菜单处方;(3)由接受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普及,根据软件所提供菜单进行针对性的简易烹饪技巧指导;(4)对患者每日选择菜单进行打印与记录,嘱患者出院后继续按菜单进食,并每人配送一台配餐电子称,教会其正确使用方法;(5)对患者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手段进行远程随访,1个月内,1周/次;1~6个月,2周/次;7~12个月每4周/次,随访内容包括服药依从性、饮食依从性的监督与指导,疾病相关知识的答疑解惑。
1.3 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个月测定身高、体质量,计算质量指数(BMI),同时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TSP-1测定使用人TSP-1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购于美国Immuno Way公司)。
治疗后第12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诊断,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根据《全国第三届眼科会议》中诊断标准[4],通过直接验镜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方法诊断。糖尿病肾病(CKD)根据《中国糖尿病预防指南》中诊断标准[5]进行临床诊断。
饮食行为依从性评价使用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SDSCA)中饮食条目进行[6],共分5个条目,7分制,分数越高,则患者在7 d内遵循自护行为的天数越多。该量表内容效能指数(CVI)=1.00,信度0.80~0.89。
2 结 果
2.1 生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MI、FBG、2 h PBG和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接受不同护理措施干预12个月后,对照组患者FBG和2 h PBG水平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患者四项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进一步进行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MI、FBG、2 h PBG和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表1)。
比较指标对照组观察组tPBMI(kg/m2) 治疗前25.45±2.3125.47±3.05-0.0390.852 治疗后24.86±2.0423.01±1.95①4.9060.013FBG(mmol/L) 治疗前8.84±2.408.71±2.080.3060.685 治疗后7.38±1.81①6.02±1.17①4.7220.0142 h PBG(mmol/L) 治疗前11.41±3.2511.47±3.05-0.1010.723 治疗后8.54±1.58①6.04±0.99①10.0330.000HbA1c(%) 治疗前7.24±1.487.23±1.520.0350.867 治疗后7.05±1.246.21±1.02①3.9150.024
注:与治疗前相比,①P<0.05
2.2 TSP-1水平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TSP-1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接受不同护理措施干预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TSP-1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SP-1水平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表2)。
比较指标对照组观察组t/χ2PTSP-1(ng/ml) 干预前286.54±56.58290.14±48.56-0.3610.651 干预后267.85±60.58210.02±48.60①5.5720.006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 干预前0(0)0(0)-- 干预后8(100)①1(100)①5.9200.015
注:为与治疗前相比,①P<0.05
2.3 饮食行为依从性比较 接受不同护理措施干预12个月后,两组患者饮食行为依从性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表3)。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3.01±0.583.87±0.52①观察组3.21±0.475.47±0.64①t-2.004-14.519P0.0620.000
注:与治疗前相比,①P<0.05
3 讨 论
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预防并发症发生。有学者认为,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习惯是干预糖尿病的最佳模式[7]。2007版美国糖尿病协会颁布的糖尿病诊疗标准中指出,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化情况进行饮食的设计与指导,对该类患者的治疗尤为重要[8]。但文献[9]报道,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依然较低,难以通过有效的饮食管理达到控制血糖和干预疾病的目的。本研究将个性化饮食管理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并检测TSP-1水平变化,旨在探讨个性化饮食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TSP-1的影响及效果分析,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家庭饮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当血小板α颗粒受到凝血酶刺激,会释放多功能细胞外基质糖蛋白TSP-1,其在血管新生、胚胎发育、组织修复等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10]。国外学者发现,TSP-1水平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DR与CKD)血清中升高,且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与MA-IR、HOMA-β水平呈负相关,前者是炎性反应的非特异性敏感指标,后两者则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保护因素[11]。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个性化饮食管理12个月后,其血清TSP-1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并低于同时期接受常规饮食管理的对照组患者,提示个性化饮食管理能够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SP-1水平,而观察组患者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也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
针对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无法确定该吃什么和吃多少这一实际问题,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加强糖尿病饮食方面的健康教育,包托使用糖尿病饮食交换份法软件、电话随访与远程监督,结果显示以上措施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BMI、FBG、2 h PBG和HbA1c水平。
综上所述,个性化饮食管理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SP-1水平,有效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并且改善患者饮食依从性,有较好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