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演进及其优化

2018-09-08张会恒刘士栋

铜陵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

张会恒 刘士栋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民营经济将成为中部地区的地方政府除通过“央企对接”战役获得投资外,政府在稳定未来经济增长中需要借助的后发力量。但是,过去几年,民营经济面临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发展困境,民营经济的出路是加强自主创新、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帮助民营经济摆脱目前的困境,是安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对于民营经济的研究尽管已经很多,但是关于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研究,特别是针对安徽的研究还很少,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安徽省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演进的轨迹

民营经济指标的估算方法,本文主要参考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的估算原则与方法[1]。

(一)民营经济增加值的产业结构演进

1.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演进

自21世纪以来,民营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在总量上,2001-2016年的16年间,安徽省民营经济的增加值从1452.13亿元持续增至15153.28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了10.44倍,年均增长17.19%。民营经济的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740.78亿元增至2016年的2667.26亿元,年均增长9.19%;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314.57亿元增至2016年的7236.73亿元,年均增长28.74%;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396.78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5249.29亿元,年均增长19.05%。

由图1可见,在2001-2016年的绝大部分年份中,安徽省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民营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最快,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增速始终最慢。分阶段来看,在2004年以前,民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增速和远低于第三产业增速;在2004-2011年这段时期,民营第二产业的增速开始高于其他增速,且增速差距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并在2011年达到最大,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速差额达到46.34%、33.91%,同时,尽管第三产业的增速开始低于全省民营平均增速,但仍高于第一产业的增速,且两者增速呈总体收窄趋势;在随后的2012-2016年的五年中,上述增速状况发生较大扭转,除2015年第二产业增速低于第三产业增速外,其他年份增速均高于第三产业增速和第一产业增速,但增速差距逐渐收敛,同时,第三产业增速再次高于全省平均增速,但相对第一阶段,其增速差距相对较小。从增长的平稳性来看,三次产业稳定性均较差,第一产业相对则更为稳定,第二产业的稳定性最差尤其是在2009年以后,其增速呈现明显的快速上升和快速下降态势,并在2016年再次出现大幅上升。

图1 全省民营经济平均增长及三次产业增长变动趋势(2001-2016年)

2001年以来,安徽省民营经济的产业构成状况同样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按当年价格计算,民营经济三次产业构成比由2001年的51.0:21.7:27.3转变为2016年17.6:47.8:34.7。结合图2可以发现,2001-2016年安徽省民营三次产业构成变动趋势的主要特征是:首先从整体上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的绝对优势不断削弱,其对民营经济增加值的贡献度先后于2006年、2007年被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赶超,此后三次产业各自占民营经济总产值的比重长期处于第二产业最高,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者最低。其次从变动趋势上看,第一产业占比稳步下降,由2001年的最高值51.0%,持续降至2016年的最低值17.6%;第二产业占比在2014年以前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最高占比为2014年50.0,但总体增速先升后降,并在2014年以后,增速由正转负,其占民营经济的比重连续两年降至2016年的47.8%;自2007年占比被第二产业超过后,此后第三产业占比经历了先降后升的态势,在连续7年的不断增长后,与2016年增至近年来最高水平,为34.6%。最后从占比差距的趋势看,近年来第二产业占比同第一产业占比的差距逐渐加大,而第二产业占比与第三产业占比的差距则逐渐缩小,且随着第二产业占比的先降与第三产业占比的上升,两者间的占比差距正快速缩小,截止2016年两者仍相差13.2个百分点。以上表明,近年来安徽省民营经济的三次产业构成暂处于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降低,第三产业的占比稳步上升,三次产业构成向更高级方向的演进态势不断增强,但仍具有较大进步空间。

图2 民营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比变动趋势(2001-2016年)

综上可见,新世纪以来,安徽省民营经济整体发展势头积极向好,各产业增加值稳步提升,第一产业增速相对较慢,增加值占比逐渐降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增速在近年来有所收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稳步提升,但仍低于第二产业约13个百分点。因此总体上看,安徽省民营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占主导,但产业结构升级态势有所放缓,且仍具有较大改善空间。

2.主要行业增加值的结构演进

民营经济主要分布在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也、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七大行业部门。2001-2016年安徽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除农业、工业和批发零售业变动较大外 (其中农业增加值占比由2001年的29.14%降至2016年的8.81%,降低20.33个百分点,于此同时工业和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从2001年的16.65%、2.17%增至2016年的42.38%、6.44%,分别提高25.72、4.28个百分点),其余主要行业则相对比较稳定,其中民营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增加值占比有所提升,而民营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的增加值占比则小幅下降,分别降低0.79、0.63和0.11个百分点。而从增加值及增速的角度看,自2001年到2016年,各主要行业的民营经济增加值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增速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批发零售业、工业和房地产业,按当年价格计算,三者的增加值分别从31.4亿元、241.8亿元、78.6亿元增至976.0亿元、6421.3亿元、918.1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27.05%、25.32%、18.27%,在主要行业中增速最慢的行业是农业,年均增速8.55%。

(二)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的产业结构演进

1.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结构演进

从图3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以来,安徽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在总量和结构上均发生显著变化。从2001年到2016年的17年间,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由2484万人稳步增至3307万人,年均增长1.93%。其中第一产业变化最为明显,就业人数从1803万人降至1242万人,平均每年约降低2.45%,占全省民营经济从业人口的比重由72.58%降至37.55%,降幅超过35个百分比;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由2001年的279万人增至2016年的935万人,增加了3.35倍,年均增长8.43%,所占全部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的比重升至28.26,较2001年提高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从403万人增至1131万人,提高2.81倍,平均增速为7.24,低于第二产业约1.2个百分点,其占比重民营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6.21%持续增至34.19%。

结合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变动趋势,可以得到安徽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结构的基本特征:首先,2001-2016年,安徽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结构呈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快速降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稳步提升,且按现有的发展趋势看,民营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有望在今后几年率先超过第一产业,成为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性力量。其次,2001-2016年的17年间第一产业民营从业人员累计降低561.6万人,全省从业总人口增加946.7万人,而与此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增加656万人、728万人,且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总人数始终高于第二产业,这表明,尽管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从第一产业转移出的或全省新增从业人口均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但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更强。另外,结合上节内容可知,近年来民营第二产业增加值显著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但民营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人口却低于第三产业,这就意味着安徽省民营经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高于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因此,从提升民营经济整体效率的角度看,加速人口城镇化和增大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助于提升民营经济的整体效率。

图3 民营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结构演进趋势

2.主要行业从业人员的结构演进

从图4中可以看出,2001-2016年安徽省民营经济从业人口在主要行业的演进趋势十分明显,除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口出现大幅下降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从业人口近年来出现下滑外,其他主要行业则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从民营经济第二产业内部看,民营工业从业人口由120万人增至543万人,年均增长10.68%,分别高出全省民营平均增速和第二产业平均增速8.75、2.19个个百分点,从业人口占比从4.83%增至15.83%;建筑业从业人口由159万人增至391万人,年均增长6.35%,高出全省平均增速4.42个百分点,低于第二产业平均增速2.13个百分点,这表明民营经济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高出全国水平,且工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大于建筑业。而从民营经济第三产业内部的主要行业看,近年来民营从业人口首先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及餐饮住宿业,其从业人口数量及占比远高其他服务业,其中从业人口由2001年的132万人增至2016年的483万人,年均增长9.41%,分别高出全省与第三产业从业平均增速7.18、1.85个百分点,从业占比则从5.28%增至14.61%,年平均占比分别高出其后两位主要行业约5.26、8.41个百分点;其次是是民营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其中民营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从业人员由2001年的53万人增至2016年229万人,年均增长12.01%,从业人员占比从2.15%增至6.94%,民营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从业人口在近年来出现下降,由最高时的226万人,降至2016年的162万人,平均增速为-4.73%;最后才是房地产业,其从业人口由2001年不足2万人增至2016年将近29万人,尽管其年均增长40.8%,但相对民营经济的其他主要行业而言,房地产也的从业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吸纳就业的能力尚显不足,截止2016年,其占全省民营从业总人口的比重仍不足1%。

图4 民营经济在主要行业的从业人口分布占比状况

二、结论

通过以上对安徽省民营经济结构演进及其效率的研究后发现:一方面,2001-2016年安徽省民营经济各产业发展势头积极向好,总体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数量稳步提升,并已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的主导性力量;产业结构发生显著改变,产业运行第一产业增加值、从业人员占比的绝对优势不断削弱,第二、第三产业增长较为迅速,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演进的态势不断显现;产业结构运行效率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不断改善的趋势,产业结构演变的质量有所提升。但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具体演进及其运行效率的动态变化看,安徽省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运行效率的改善仍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是:

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仍处于较低阶段,尚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但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呈不断放缓趋势,这与亟待解决的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问题相违背,不利于民营经济整体活力与动力的提升。其中产出结构尚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且第二产业产出份额远高于第三产业产出份额,而就业结构则表现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相对过剩,其从业人员占比的绝对优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虽显著增强,但就业人口仍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高新技术服务业的从业占比则相对不足,这些均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安徽省民营经济结构的政策建议

综上可见,当下安徽省民营经济面临产业结构低端化、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放缓、产业结构内部失衡等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要积极汲取国内外民营经济产结构调整的有益经验,并结合安徽省具体实际,努力发挥政府在政策安排、信息获取、社会服务和经济调控方面的优势。如加强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服务机构的建设,为广大民营经济主体提供创业辅导、政策解读、管理培训、行业信息、信贷担保等服务,降低民营经济主体可能因信息匮乏、知识不足、战略缺失等导致的投资失败。同时注重落实和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尤其是在金融环境与社会保障方面为民营经济降负、松绑,从而调动民营经济主体转型的积极性,促进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要针对民营经济产业内部结构失衡、产业间生产率差异较大和整体效率不佳等现状,可注重从生产端入手,通过改革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纠正经济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扭曲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针对第一产业结构失衡及生产效率低下问题,可结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家及地方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效率为突破口,顺应人口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时代趋势,积极引导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流向更高效率的第二、第三产业部门,同时可适当鼓励行业扩大生产规模与积极引进先进设备,通过多渠道降低第一产业冗余的过剩人口,提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而对与第二、第三产业而言,可从打破行业行政性垄断、放松一些领域或行业的价格管制入手,通过引入民营经济,扩大其经济活动范围,进一步用市场竞争的手段放活民营经济,从而激发民营经济自主转型升级的动力,实现民营经济就业与产出结构有序平衡发展,促进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与效率提升。

三要鼓励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鉴于民营经济大多集中技术含量低、劳动性密集的传统行业,如传统加工制造业、采矿业等耗能大、污染严重、自主创新度不高的第二产业部门和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产品附加值较低的第三产业部门,这些行业既无助于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也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因此,政府应积极引导安徽省民营企业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民营企业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方式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应用新技术,如互联网、网联网等,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创新管理模式、延长产业链条,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民营企业应积极进入卫生教育、娱乐体育、社会养老、研发与物流、金融业等产品附加值相对较高的现代服务业,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不断演进。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2021年1—12月机械行业运行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