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下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018-09-07李炜
李炜
摘 要: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是体育运动专业基础课程,应用性与实践性特点突出,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造构建,确立应用型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保障体系、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应用能力的培养,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关键词:应用型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 实践教学体系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培养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强化教学、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在培养面向社会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群教学应更加看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狠抓实践教学,构建规范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实现。[1]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整个实践教学起着驱动指导的作用,决定着教学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实践教学目标建立以社会与市场需求以及学生就业情况为参考,明确课程群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将岗位要求作为确立目标的思路主线;实践教学目标参考各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细化能力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层次化、全面性目标体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应着眼于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专业能力;培养具有行业相关知识、职业技能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动手操作能力,创新、创业的社会能力。培养具备专业基本能力、职业能力、创新创业社会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的体育训练、健身指导与研究人才。[2]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根据实践教学目标与应用型人才要求,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群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从知识向能力转化能力;教学内容体系应是一个集专业能力与技能、职业能力与素养、创新创业社会能力培养于一体的体系。
1.实验教学
专业能力与技能培养主要通过课内实验室教学与独立研究实验实现,主要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3]
实验室教学方面适当配置好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为突出应用型培养,几种类型实验教学应基本达到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占实验课总数的70%左右,验证性实验颗数占总数30%左右。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各课程实验还要从内容上改造更多应用型实验项目,开设实验项目应与运动训练、健身指导紧密相关,多开设有针对训练、健身实际问题的独立实验课,验证性实验在大学第一二学年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實验在二三学年开设。形成一个层次分明、比例合理、突出应用的实验教学体系。
2.专业实训实习
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主要通过专业实训来培养,专业实训包括了教学实习、专业实训、专业实习等一系列环节。
教学实习,一般在校内进行,有专业课程实习与专业认知实习之分,是在基础实验教学完成后开设或同步开始,也就是在第一二学年进行。目的是使学生对运动训练与健身指导有一个初步感性认识,初步掌握一些教学训练操作技能,同时也认识职业的要求与规范;训练学生专业基本功,对所学课程理论巩固和加深认识,为基础教学服务。
专业实训,是要把知识、能力、综合素质教学进行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必不可缺的环节。这一环节是按照未来工作岗位要求设置相关训练项目,是让学生在进入职业岗位前进行的职业演练。通过专业实训,学生可以把基础阶段学到的理论与技能转化成实际应用,锻炼职业能力;还能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训练中不断地加深对职业岗位的认识,从而自觉地重新架构自己的知识技能类型及储备量。时间安排应在第三学年间进行。
专业实习,是在专业实训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真正让学生进入社会,走进企业单位进行实际练习职业能力与素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达到专业技术训练,强化技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涉及实习主要是学校的教学实习、健身俱乐部的教练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三四学年进行。[4]
3.社会实践
创新创业与社会能力的培养是在学习之外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大学生走出校门,实际接触社会的活动。时间安排贯穿四个学年进行,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背景下,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开设社会实践设置包括参加学术讲座、进行社区、健身企业调查服务、学生社团、健身俱乐部做工。这一环节应更加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科研训练实践、学术活动训练。他的目的是让学生适应社会,训练独立工作技能,强化实际工作的组织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思想与能力。[5]
三、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确立了实践教学目标与内容,其开展和实施则需要一系列教学硬件和软件做支撑保障,主要包括实验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实验教师的配备,实践经费投入等。
1.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室除了承担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外,还担负课外学生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以及对外开放,服务校园与社会的任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还需要进行升级改造,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形成重要支撑。[6]
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还得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锻炼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还需对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创新创业基地进行建设。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如:运动健身实训中心,运动理疗保健中心、体适能研究与发展中心、大学生创业园,为专业能力与技能、职业能力与素养、创新创业社会能力培养做好保障;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教学实习学校、运动学校、健身俱乐部等,有助于加深校企产学研的合作,有助于提升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创新创业社会能力。
2.实验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的人力保障。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群教师应当具备深厚专业知识、技能和较强的实操能力,还具备运动健身行业职业认识、较强岗位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建设,多采用“请进来,送出去”方式进行,促成教学型教师转型。有研究证明双师型教师比重越高,实践教学的师资团队就越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成功。实验教师队伍配置中不仅要配置好双师型教师比重,还应配置好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的结构等。
3.经费保障:包括实践教材建设投入、基地建设投入和师资建设投入,可采取争取专业投入与争取建设项目投入。
四、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功与否,还要看最终目标、内容实际运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因此还要建立质量监控与管理体系。一、建立管理机构与制度:主要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落实、运行进行监控管理,对实验室与实践基地、中心管理和对实践教学的人员进行管理。二、建立质量管理: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包括课前准备,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成绩考核;对学生学习质量管理,包括实验学习效果,实践报告以及研究论文等。三、建立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包括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学生依据评价观测点进行评价,校内外的教学管理人员、专家对教学效果评价。
综上所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建立一套区别于教学型的实践教学体系,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学习与职业要求相对接,个人能力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保证的培养方案设计,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保障好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郑青青.北京体育大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为例[D].北京体育大学,2017.
[2]郭亚利,冯辉宗.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年7月:324-326.
[3]沈纲,董伦红.“实践育人”理念下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9月地33卷:109-111.
[4]周慧敏,朱欢.普通高校體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年11月第25期.
[5]顾 红.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12月第51期:98-99.
[6]高占玲.基于职业能力的“五位一体”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