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及教育对策

2018-09-07王霞陈晨王芬芬

求知导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新生心理健康

王霞 陈晨 王芬芬

大一新生处于高中到大学过渡的转折点,这是一个挑战和适应的过程,要求个体满足新的学业要求和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心理学家科恩认为,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生存环境交互作用中的心理适应[1],大学适应是大学生无论在何种条件下都能客观认识并积极调整行为,使其心理状态适应环境[2]。大一新生在转折中面临新环境,他们能否尽快融入大学,关系到其健康成长,并对未来步入社会后的生存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一、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

(1)生活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有些学生自我意识过强,互不相让就导致冲突,而“95后”独生子女对父母依赖性过高,到了大学后缺乏独立能力,遇到挫折时感到举目无亲,产生孤独感,有时还会泛化到个体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

(2)学习方面。中学学习目标单一,学习内容简单,课程门类少,注重灌输式讲授,学生比较被动,学校管理更加严格。大学教育则有很大不同,大学注重人才输出,是以学定教、学生主动、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部分学生短期内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无法约束和管理自己,学习动机不明、积极性下降,出现逃课、上课玩手机等不良现象。

(3)人际方面。大一新生入学后远离往日的朋友,出现新的交往需求,但由于成长、家庭等各种不同,大学的人际交往比中学时代更复杂和多元。当前大一新生的SCL-90测量结果显示,很多新生有人际交往不适应,无法融入集体,倾向于自我封闭等方面的问题[3]。

(4)心理方面。入学前对大学的美好憧憬在入学后发现不一样,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产生心理失落感,出现焦虑、迷茫等问题。有些高中的优生进入大学后发现身边优秀同学太多,往日的优越感逐渐消失,产生自卑情绪,严重的还会产生抑郁。此外,初入新环境,有些学生比较羞怯,越羞怯他们的适应性也会越差[4]。因此,很多新生的不适应源于自身因素。

二、教育对策

1.正确认识自我

积极的自我认识可以促进大学生接纳自我,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正面描述,对负面描述进行提升改变,以获得自我同一性,增强其适应能力。

2.培养自立能力

尽快熟悉校园,了解大学的特点,包括大学生活的集体性和自理性、学习的选择性和自觉性、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大学管理的“三自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5]。

3.改进学习方法

转变学习理念,樹立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促进专业知识与能力共同发展。

4.合理规划目标

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树立职业生涯理念,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以顺利度过新生适应期。

5.增强人际交往

掌握人际沟通技巧,为自己营造和谐人际环境。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和包容他人、尊重和欣赏他人;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特征;学会管理情绪。

6.丰富心理健康教育

大一新生对心理咨询知晓率不高,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开展多样的心理咨询工作对于大一新生适应环境尤为重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一作为学生转折的关键期,在适应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认识自我学校需要加强引导。大学适应,从行动做起。

参考文献:

[1]赵金梅,赖宏志,王洪斌.大一新生环境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106-108.

[2]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方晓义,沃建中,等.《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2):95-101.

[3]贺 颖,曾 晶,袁权龙.大一新生SCL—90自评症状量表评定结果分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5(6).

[4]高峰强,徐敏霞,王 鹏,等.大一新生羞怯与适应的交叉滞后分析[J].心理科学,2017(2).

[5]王 璇,朱 青.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与行为倾向调查——以陇东学院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15(4).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新生心理健康
重获新生 庇佑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新生月赛优秀作品
枯蓬新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新生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心理咨询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