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有毒”:你是隐形贫困,还是真的“吃土”?
2018-09-07曹雯
曹雯
曾几何时,“佛系青年”一词热度暴涨;眼下,“隐形贫困人口”又闯入人们的视线。所谓“隐形贫困人口”,指的是那些看起来生活精致、钱袋饱满,实际上却在“负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人。她们表面上身穿当季新款服装,“朋友圈”晒国外旅游照,花高价健身,暗地里却穷得“吃土”,过着“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
如今,在各路自媒体宣传“女人一定要舍得给自己花钱”“好看的女孩自带烧钱属性”“你旅行过的地方才是你的人生”等充满了诱惑力的口号和一众“毒鸡汤”的洗脑之下,很多人都掉入消费陷阱。蚂蚁花呗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中国近1.7亿“90后”群体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4500万;在购买手机时,76%的年轻用户会选择分期付款。
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尤瓦尔·赫拉利在其畅销书《人类简史》中有很精彩的论述:消费主义告诉我们,想要快乐,就该去买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服务。然而,消费一定能带来快乐吗?
预支奢侈,预支的是从容
◎口述/张明明 整理/月满天心
“本月需还款12351.5元,您可以选择分期付款……”这是我前不久收到的蚂蚁花呗的通知。而两年前,我还小有积蓄,根本不用绞尽脑汁还信用卡。这种改变,得从大学同学梅子的一次到访说起。
从青岛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北京工作。凭着努力,我的工资很快就涨到了一万五千元。因为生性喜静,下班后,我很少和同事聚会泡酒吧,而是喜欢在出租屋做顿简单的晚餐,再窝在沙发上看部电影,生活简单又快乐。
有一天,大学同学梅子来北京办事,我请她来我的出租屋,并下厨为她做了新学会的海鲜烩饭。吃完饭后,梅子把盘子一推说:“你呀,还是大学那个毛病,光知道存钱不知道花钱。一个小白领还背着个手绘的帆布包,多掉价呀!”
在得知我税后有一万多元的工资后,梅子用手点了点我的额头:“包包是女孩子的脸面,有了脸面才有更多机会。多少人咬着牙都要背个大牌包包,你怎么这么傻!”
“做一个精致的、懂得享受生活的女孩,才不辜负我们的青春。”梅子临走留下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一周后,我拥有了人生中第一款轻奢包。那款包我选了黑色经典,皮质略微粗粝,一侧挂着个华贵的金属标志,款式沉稳大方。为了搭配它,我又咬牙买了套贵重首饰。可“精致”是个无底洞,包包首饰跟上了,皮肤和身材的保养自然也得跟上。于是,我的淘宝购物车里又添加上了许多价格不菲的护肤品,还买了健身私教课。
一番折腾下来,我的积蓄迅速告竭。可看完网络爆文《租来的是房子不是生活》后,我又一次心痒难耐,于是借钱装修房间:重新粉刷墙壁,购入宜家的懒人沙发和进口的投影仪……
正当我享受着精致生活时,弟弟的一通电话让我如五雷轰顶:“姐,媽住院了。你有空回来一趟吧!”我急忙请了假,订了全价机票赶回老家。躺在医院病床上的妈妈满脸憔悴,在一旁照顾的弟弟、弟媳也是一脸疲惫。我这才知道,妈妈因为长期的胃溃疡,做了胃部切除手术。懂事的弟弟一直没有告诉我,直到积蓄消耗一空,才请我这个姐姐来帮忙。
看着弟弟期待的眼神,我张了张口,怎么也说不出“姐也没钱”这几个字。实际上,机票钱都是我透支了信用卡买的。看我沉默半响,弟弟搓了搓手,低声说:“姐,我知道你在大城市花费大。我去问同事借点,没事。”我满脸通红,赶紧拦住:“不不不,我来想办法。”
那天,我打了十来个电话,才借到了几万元。那些“朋友圈”里三天两头晒名牌包、海外旅游照的朋友,原来大多囊中羞涩。
把钱交到医院后,我坐在妈妈的病床前自责,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我凭什么去预支未来?一个人的真正能力,不是生活奢侈和精致,而是拥有面对一切都从容的资本。
步步为营,打造“睡后收入”
◎口述/周天宏 整理/奇 志
“儿子,你要买什么?跟爸爸说!”“儿子,压岁钱妈帮你存起来啊!”这就是父母从小对我的迥异态度。其实,我家经济条件还不错。父亲是长途汽车司机,母亲开家小卖部。父亲不会存钱,喜欢买各种稀奇古怪又不实用的东西。母亲总劝他:“天宏将来上学读书要花很多钱,你老这样庚吃卯粮的,怎么行?”父亲颇不以为然,他的口头禅是“钱不是靠省的,是靠赚的”。母亲说不过他,只得自己更加勤俭节约。
我上高中那年,父亲开车出了事故。父亲虽然挣得多,却没有多少存款,一家人全靠母亲悄悄存下的私房钱渡过了难关。父亲养伤那一年,母亲从没买过一件新衣。烈日当头,她艰难地骑着三轮车去进货,汗水湿透了衣背。看着母亲这么辛苦,我只能加倍努力学习,以压住心头那股难言的苦涩。
可是,因为成绩一般,我只考取了一所普通大学。入学前一天,母亲悄悄塞给我一张银行卡,说:“天宏,这是爸妈给你的学费和生活费。你已经长大了,自己好好想想钱该怎么花。”银行卡很轻,我却觉得手里沉甸甸的。在学校,我努力争取奖学金;暑假里,我打了两份工,尽量给家里减轻负担。好在父亲身体恢复后,家里经济情况也好转了许多。
毕业后,我进入一所私立中学当老师,收入不算太高,但我决心好好规划。那几年,我阅读了大量理财文章,甚至付费咨询行家,平时也随时关注理财信息。每个月拿到工资后,我会拿出三分之一进行投资,三分之一消费,余下的存入银行。在穿衣方面,我注重干净整洁,但不在乎品牌,只是偶尔买一两身名牌撑门面。
寒暑假时,我开始四处旅游。为节约经费,我专门寻找冷门路线,这样反而能邂逅罕见的美景。比如在四川省的柳江古镇,晚上听雨望江,我仿佛找到了“烟雨柳江”画意;又比如在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顺镇上,我拍下了刻着岁月痕迹的青石板路……我把景点介绍和路线写成文章发到微博上,逐渐被旅游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转载。课余,我还学习摄影,给图片网站投稿。看微博上已经积攒了不少粉丝,我又开了个旅游类的微信公众号,如今,也能接商业类广告了。
今年3月,有个朋友生意失败急需资金,准备将名下一套临湖的三居室六折转手,朋友中只有我能拿出相应的现金接手。办完房产证后,我把父母接到新房参观。母亲摸摸墙壁和门框,满脸不敢置信地问:“这真是你买的?”我笑着点点头。
我一直觉得,理性消费、广开财源、合理理财,才是我们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
付费知识=投资自己?
上班路上,戴着耳机听某公众号的知识段子;上厕所时,屏幕界面是知识类问答网页……在满满的焦虑感冲击下,很多年轻人频频参加各类付费课程,利用空余时间碎片化学习,并美其名曰“投资自己”。
其实,碎片化学习只是买到了你对某个领域的一些了解和谈资而已,实际上还是一种消费。
跟风教育消费,伤不起
那天下午五点,我的手机提示音响起。打开一看,是老公的微信:“晚上加班,我住公司宿舍。”我默然地关上手机,我知道,他还在生气。
前一天,老公的恩师来我们这里旅游,我们夫妻俩请他吃饭。席间,服务员热情推销一款价值五百元的红酒。老公知道恩师喜欢品酒,便点头示意要开。我赶紧在桌下踢了老公一脚,强笑着对服务员说:“就这样吧,谢谢!”老公当时脸就黑了。
回去的路上,老公冲我发脾气:“我一个大男人,你要给我留点面子啊!”我冷笑道:“面子?等咱们啥时不再为房贷和女儿的补习费发愁了,再跟我提面子吧!”“不可理喻,照你这种花法,一百万也不够折腾的。”老公说完,扭头便走了。
毒辣的太阳底下,我忍着眼泪,回想着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折腾”的。
那是在女儿五年级的家长会上,我得知班里很多成绩优秀的孩子都已经在培训机构“占坑”。因为培训机构会推荐学员到那些顶级的私立中学去。这可把我急坏了。想想现在报培训班有点晚,为了保险起见,我说服了老公,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在老城区排名第一的中学旁按揭买了一套房龄超过20年、面积才56平方米的二居室学区房,标准的“老破小”。
女儿读初中后,成绩平平。没办法,作文、英语、数学统统得补;特长班也不能放过,得有长远打算;各种夏令营能开拓女儿的视野,虽然价格不菲,但也得参加啊。这样一来,花费骤增。谁想为一瓶酒吵架?我也委屈,我的衣服都是网上淘的,旅行更是好几年没有提过。老公为了补贴家用,常常加班到深夜。看到我们如此辛苦,女儿学习越来越努力,但笑容越来越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隔天下班回家,我刚走到楼下,猛然看见女儿站在二楼阳台。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女儿就冲我声嘶力竭地喊:“妈,你停一下。我有话跟你说!”她顿了下,把手放在嘴边大喊:“我真的让你很失望吗?我真的差到需要上这么多补习班才能让你心安吗?爸爸天天加班,我天天忙着补习,你天天沉着脸。我们家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
我愣在原地。我知道,女儿是在学电视节目《少年说》,她曾邀我一起看,我则借口累关掉了电视。可我从来不知道,她压抑了这么多情绪。看着女儿小脸上的泪水,我只想着冲上去好好给她一个拥抱,让她知道,我比任何人都爱她。
晚上,想著女儿一连串的问题,看着镜子里陌生的自己,我意识到,这两年我自以为是的付出,打乱了每个人的脚步。
我拿起手机,退掉了为女儿报的“口才训练营”,然后拨通了老公的电话,我想告诉他,我错了。
起跑线是什么线?
不能输在起跑线,当然要买学区房,上培训班,去旅游,去游学。多管齐下,总会有收获的。可是,你这样任性,考虑过钱包的感受没有?即便钱包没有意见,那真实效果呢?游学一趟美国,就真的能感受到国际化、全球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