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思考

2018-09-07熊承雪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成都补贴新能源

●熊承雪

作为有效应对全球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双重挑战的途径之一,新能源汽车发展备受世界各国的重视。中国也不例外,不仅将产业发展放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而且从中央到地方,均出台了多项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政策措施。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销量居全球第一位,2018年达到57.6万辆,占全球销量前十的半壁江山。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成长,政府补贴政策逐步退坡,此时需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的关键作用。因此,本文从政府和市场供需两端出发,构建政策工具、消费需求和生产供给三维分析框架,对成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行深入解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明晰大势”: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在全球能源绿色发展的趋势下,荷兰、挪威、德国等欧洲多国已经宣布全面禁售燃油汽车时间表,我国也同步启动了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汽车时间表的相关研究,沃尔沃、玛莎拉蒂、奔驰、长安汽车等车企也纷纷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可以说,从节能到环保、从国家到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是顺应淘汰燃油车历史趋势的需要,也是顺应汽车产业发展大势的需要。从政策端、消费端和生产端来看,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呈如下趋势:

(一)政策端:国家补贴标准逐年下调,产业发展推广将逐步从政策驱动过渡到消费驱动

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扶持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均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2018年补贴政策的提前退坡、“双积分”政策的正式实施以及外资限制的逐步松绑,新能源汽车行业政策层面的产业环境发生了变化。对比此前的补贴政策,2018年新能源汽车财补新政的补贴力度不断减小、技术门槛随之提高,比如不再补贴续航里程低于150公里的车型,下调续航里程150~300公里的车型补贴23%—58%,上调续航里程300~400公里及400公里以上车型的补贴2%—14%不等(见表1~3)。总之,新能源补贴政策正转向扶优扶强的“后补贴时代”,转型的短期阵痛不可避免,但长期来看,从政策驱动过渡到消费驱动,有利于产业发展回归市场化,实现行业优胜劣汰和持续健康发展。

表1 2016-2018年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及幅度变化

表2 2017-2018年新能源客车补贴及变化幅度

表3 2017-2018年新能源专用车补贴及变化幅度

(二)消费端:个人消费正在加速崛起,消费者更加关注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和服务提升

随着新能源整车和核心“三电”技术的快速进步,续航里程增加、生产成本下降、用户接受度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步进入大规模普及的初期。截止到2017年底,纯电动乘用车总销量已超过90万,除共享租赁、单位用车、出租汽车外,私人车主预计已超过55万,个人消费正在快速崛起并逐渐成为市场主力。据乘联会、尼尔森联合调研数据,近3年新能源汽车购买意向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2018年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的购买意向提升至37%,是2015年的2.6倍。同时,消费者呈现出年轻化(80、90后用户占比为76%)和高知化(本科及以上学历用户占比为51%)的特征(见表4),并且在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他们期望新能源汽车升级更多地体现在续航里程、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服务等产品质量和服务上。

表4 新能源汽车用户特征变化趋势

(三)生产端:核心技术升级步伐加快,低碳化、智能化、网联化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经历了2014年以来的快速发展,国内乘用车主流车型续航里程已达到300公里以上,已接轨国际先进水平,领先企业的动力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和价格也分别较2012年下降了2倍和70%,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以比亚迪为例,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掌握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核心技术以及充电配套设施的企业,其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连续三年冠领全球。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后补贴时代”的到来,也将加速出清行业低端产能、进入强者恒强的新时代。结合政策环境和消费需求变化趋势,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打造新能源与智能化、网联化深度融合的极致体验,打造拥有智慧和生命的汽车,构建价值共享一体化融合的产业平台,是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大势。

二、“对标找差”:成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问题

在国家强劲支持和大力推进下,成都同样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纳入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出台地方补贴、减免停车费、发放专用号牌、不限行不限号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产业发展体系初步构建,推广应用成效明显。但是相比于北上广深等先进城市,成都在政策工具、消费需求和生产供给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扶持政策集中在生产销售环节,面向前端核心技术和后端使用环节的政策相对不足

目前,虽然成都已在“对购置新车给予补贴”“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等方面出台了支持政策,但相比于其他城市,成都目前的扶持政策仍主要集中在生产销售环节,对于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对市场前景广、潜力大的乘用车)前端核心技术和后端使用环节支持不够,并且尚未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完整政策体系(见表5)。仅各城市采用推广激励政策数量来看,成都远不及上海、深圳、西安等城市。再比如上海,早在2011年便已出台7项措施支持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化,4项措施支持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3项措施支持产业基地和检测服务、3项政策支持金融和人才集聚,目前已基本构建起了“研发制造—生产销售—配套建设—服务保障”的全产业链政策支持体系。

表5 成都市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若干政策

(二)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和领先的消费水平,但新能源汽车消费推广仍较为落后

去年底,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452万辆,仅次于北京稳居全国第2位,说明成都拥有广阔的汽车消费市场;汽车交易服务平台人人车发布的春季豪车消费能力城市榜中,成都仅次于北京、广州、上海排在第4位,2017年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中成都排第3位,说明成都拥有国内领先的消费水平。但基于如此优越的条件,成都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却较为落后。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新能源汽车消费指数偏低。自去年4月以来,成都新能源汽车消费指数排名始终在第6~8位之间浮动,与上海、北京、深圳等领先城市差距日益扩大。二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小。成都尚不足1%,与上海(4.9%)、杭州(4.3%)、天津(3.1%)、北京(3.0%)、深圳(2.5%)差距明显,即便是与不限购的青岛(1.7%)、厦门(1.5%)也存在较大差距。三是私人消费占比偏小。截止2017年末,成都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占比仅15.1%,而深圳仅2016年上半年电动私家车占比就达到42%。

(三)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且多集中在整车组装环节,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目前,成都已拥有36户新能源汽车企业和26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充电设施运营企业,整车制造和零部件制造体系初步搭建,但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的问题仍然存在。从企业发展现状来看,川汽野马、成都客车、重汽王牌等本土传统汽车企业布局新能源汽车时间较晚,加上自主研发实力不强,且产品多布局在专用车领域,市场前景广阔的乘用车领域企业相对偏少;乘用车领域的一汽大众、沃尔沃等企业仅在成都布局生产基地(整车组装环节),研发和销售两端在外,不足以支撑产业发展。自去年4月以来,成都新能源汽车供给指数始终落后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且差距呈日益扩大趋势(见图6)。从未来发展布局来看,成都虽然引进了威马研发基地、长江汽车、同捷新能源、银隆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但相比于上海拥有蔚来、威马、奇点3家独角兽企业,以及北京拥有北汽新能源和杭州拥有时空电动,成都仍然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见表6)。

表6 各城市新能源汽车企业统计表(含在建项目)

三、“重新出发”:成都新能源汽车发展思考

在国内,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两者所起的作用却不尽相同。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从萌芽迈向成长起步阶段,补贴政策逐步退坡,成都应加快调整政府力量至产业化前端和后端,针对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加快技术攻关、产业布局、产品创新。

(一)重新审视产业扶持和推广政策,构建起面向前端和后端的市场拉动式制度供给体系,政府的力量要放在产业化前端,市场要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一是由普惠政策向差别化引导转变,加大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支持力度,着力优化产品结构,做优质量。参考美国“政府通过立法支持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经验,着力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特别是“本土品牌”的研发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实现技术突破、降低购买成本、研发生产能够引领市场的低碳化、智能化的产品。二是由专用车领域向乘用车领域转变,面向私人消费,利用税收调节,强化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支持政策,做大增量。借鉴日本“购买新能源汽车免除100%的重量税和取得税,个别车辆免除50%自动车税”以及德国“2015年之前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可享受10年免缴行驶税”的经验,加大我市面向私人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比如:探索购买新能源汽车退返个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牌费、过路费等。三是由引导新增投放为主向“引逼结合”调整存量结构转变,出台燃油车置换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提高二手燃油车上牌门槛,加快减量。参照北京“在享受国家和北京市补贴的基础上,对燃油车置换新能源汽车再次进行补贴”的经验,尽快出台成都市燃油车置换新能源汽车的细则,并通过牌照管理、路权管理等措施,提高二手燃油车上牌门槛,着力推动存量燃油汽车置换为新能源汽车,加大存量燃油车的减量力度。

(二)依托氢能源优势加快核心技术攻关,以产业生态圈思维提前布局氢能源汽车产业

同时抢占技术制高点和市场增长点,形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自主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一是加大对氢能源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力度。参考美国“氢研发总投入达到24.5亿美元”、日本丰田“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开展氢能源研究”的经验,结合成都现有氢能源优势,将制氢、储氢、技术装备以及氢燃料电池等关键性技术研发纳入市级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力争实现全产业链技术突破,降低成本、提高性能。二是实现智能汽车与氢能源汽车融合发展。瞄准智能网联汽车加新能源的方向,支持企业将智能电网、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融入到氢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中,在新一轮竞争中找准成都定位。三是内培外引加快完善本地配套。大力培育和引进高质量项目,构建氢能源汽车完整产业链,鼓励和支持国内外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团队和企业来我市开展氢能源汽车生产和示范;在全市范围内科学合理布局加氢站等配套基础设施,为氢能源汽车发展建立有效的市场环境。

(三)瞄准新兴消费升级的趋势和方向,从新能源汽车产品本身和后续使用两端强化保障

一是产品设计上主动迎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鼓励企业深入分析潜在消费群体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从乘坐舒适便利性、空间大小、动力性能、发动机技术和外观设计5个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最在意的因素出发展开产品创新和设计。二是着力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继续加快布局全市范围内(特别是写字楼停车场、商超/公园/休闲场所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充换电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强化落实前期已出台的“新建居民小区配建停车位预留充电基础设施”政策以及新能源汽车停车费减免政策。

猜你喜欢

成都补贴新能源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穿过成都去看你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数看成都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成都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
在成都
绿色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