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生产布局变迁及其比较优势分析*
2018-09-07肖海峰俞岩秀
肖海峰,俞岩秀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一、引 言
棉花是我国第一大经济作物及第二大农作物,是纺织工业重要原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作为世界最大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棉花产业健康发展保证棉花主产区棉农收入,对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影响深远。我国棉花种植历史悠久,最早种植记载出现在宋元时期,广泛种植始于明朝初期,逐渐成为我国具有战略地位的经济作物。我国适于植棉的地域辽阔,产区覆盖东北、东南、中部、西南、西北区域,主要分布于新疆、山东、河北、湖北、安徽、湖南、河南、江苏、江西、陕西、甘肃、天津、浙江、山西和四川15个省区。我国棉花主产省区不断演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棉花生产布局经历两次大范围结构性调整:第一次调整在80年代,棉区从南向北转移,长江流域棉花种植大省种植面积迅速萎缩,黄河流域鲁冀豫三省棉花面积增长迅速,山东省成为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最大省区;第二次调整在90年代,棉花种植空间布局重心由黄淮海流域和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向西北内陆新疆地区迁移,新疆地区棉花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成为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最大省区,形成长江中下游流域、黄淮海平原、西北内陆“三足鼎立”格局(朱启荣,2005)。经过结构性调整,棉花生产进一步向适宜植棉地区集中(杜珉,2003)。合理的生产区域布局不仅利于合理利用棉花生产资源,发挥不同区域比较优势,且对防止自然和生物灾害导致的棉花供求失衡具有积极意义(毛树春等,2002)。研究我国棉花生产布局变化情况及比较优势,不仅对国家制定科学的棉花生产和贸易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且对促进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保持棉花供求平衡以及促进棉纺业稳定发展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较多学者研究我国农作物生产布局变化情况,但多数研究主要针对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关于棉花生产布局研究相对较少。张海清等(2007)分析1990~2004年我国棉花生产区域布局变化,测度棉花主产省区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利用非参数统计方法检验单位面积棉花种植效益变动与播种面积变动关系。朱启荣(2009)通过分析1980~2005年我国棉花主产区生产布局及影响因素,指出此时期棉花主产区出现由南向北、向西北新疆地区迁移现象。张淑荣等(2011)提出棉花产区布局建议,即西北棉区应实行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压缩山西省棉花生产,平衡河南、陕西省棉花生产,巩固河北省棉花生产,对山东省实行专业化生产,稳定和巩固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生产。部分学者研究个别省区内棉花布局变化。杨莉等(2011)运用灰色系统关联理论,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经济学弹性分析与空间分析结合,研究新疆1949~2007年棉花种植面积变化特征;韩若冰等(2014)运用对比观察法和实地调研法,提出山东省棉花生产布局“双穷”特征,即宏观上棉花生产多分布于贫困地区,微观上多集中于贫困人口;石建国等(2014)分析甘肃省棉花生产发展、布局演变和棉区自然、气候特点等。本研究参考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利用资源禀赋指数、生产成本一级概率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我国棉花生产比较优势,为优化棉花生产布局、提高棉花生产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各省要素资源充分利用、实现我国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二、中国棉花生产布局变迁分析
(一)棉花主产区播种面积变化
2000年以来,全国棉花种植面积从2000年4 041.2千公顷波动上升至2007年5 926.1千公顷,之后逐渐降至2016年3 344.9千公顷,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由表1可知,新疆、山东、河南、河北四省播种面积居于全国前列,近十几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居前十的省区基本稳定不变,但各省区种植面积波动极大。2000~2015年,新疆种植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降至1 805.3千公顷,但仍居全国第一。2005年以来,除新疆种植面积大幅上升外,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省种植面积均逐年下降,山东省取代河南省位列全国第二位,但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由2005年846.3千公顷降至2016年465.2千公顷,播种面积缩减一半。河南省种植面积显著下降,由2005年781.6千公顷降至2016年100.1千公顷,排名也由第二位降至第七位。总体而言,我国棉花传统产区不断萎缩,新疆棉区快速发展。
(二)主要省区棉花产量变化
2000年以来,全国棉花产量和面积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2000年全国棉花总产量441.7万吨,2007年升至762.4万吨,后波动下降,2016年降至529.9万吨,与2001年产量基本持平。由表2可知,近十几年我国棉花产量前十省区的位次变化显著,但新疆、山东省区棉花产量一直居于全国前列。新疆地区棉花生产位列我国第一,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0年145.6万吨升至2016年359.4万吨;山东省棉花生产位列我国第二,但产量不断萎缩,由2000年70.4万吨降至2016年54.8万吨。2005年以来,除新疆棉花产量大幅上升外,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和湖北等省区棉花产量均波动下降。其中河南省棉花产量显著下降,由2005年67.7万吨降至2016年9.8万吨,排名由第三位降至第七位。
表1 2000~2016年中国主要棉花种植省区播种面积变化 (千公顷)
表2 2000~2016年中国主要棉花种植省区产量变化 (万吨)
(三)中国棉花生产集中度分析
我国棉花生产区域分布广泛,但目前棉花生产集中于少数省区。本文将各省区假定为一个生产单位,以集中度指数CRn(反映棉花产量前n位的地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重)说明。2016年我国棉花产量第一位的新疆产量占全国总产量67.82%,棉花产量前5位和前10位的省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例分别达90.87%和98.45%。表明棉花生产地高度集中,少数主产省区产量占绝大部分比重。2000~2016年我国棉花产量CR1、CR2值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上升趋势保持一致;同时CR5值缓慢上升,CR10值基本稳定。2000~2016年,我国棉花产量CR1、CR2、CR5、CR10值分别从2001年27.39%、42.94%、74.13%和94.86%升至2016年67.82%、78.17%、90.87%和98.45%,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棉花生产逐步向主产区、新疆地区集中(见表3)。
表3 2000~2016中国棉花产量CRn值 (%)
三、中国棉花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一)资源禀赋指数分析
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理论(H-O定理)指出,生产要素价格差异是由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禀赋——丰裕程度差别引起,生产要素丰缺可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不仅可解释不同国家间比较优势差异和国际贸易发生条件,还可解释国家内部不同区域比较优势差异和国内贸易形成(陈甜,2015)。对农业生产而言,不同地区气候、土壤、生产技术、种植制度等差异较大,各地区根据比较优势状况优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扩大具有比较优势作物生产,减少比较劣势作物生产,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土地产出效率,达资源配置效率最佳化和整体福利效用最大化(王志丹等,2014)。
资源禀赋指数(EF)指某个国家或地区某种资源拥有量在世界或全国拥有量中所占份额与该国或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之比,通常反映国家或地区某种资源相对丰富程度。该指标计算公式如下(李晓云等,2004):
其中,EFit代表i地区t年棉花生产资源禀赋指数;Vit和Vt分别表示i地区和全国t年棉花产量;Yit和Yt分别表示i地区和全国t年国内生产总值。一般认为,0<EFit<1时,i地区t年棉花生产资源禀赋缺乏区域比较优势;1<EFit<2时,i地区t年棉花生产资源禀赋具有一定区域比较优势;EFit≥2时,i地区t年棉花生产资源禀赋具有较强区域比较优势。
由图1可知,2000~2016年新疆资源禀赋指数平均值为35.16,显著大于2,表明新疆棉花生产资源禀赋优势极强;湖北、河北、安徽、河南、山东和甘肃6省资源禀赋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79、1.78、1.70、1.56、1.41和1.40,位于1~2之间,表明棉花生产资源禀赋优势较强;湖南、江西、山西、天津、陕西、江苏、四川、浙江7省资源禀赋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87、0.84、0.60、0.52、0.50、0.44、0.07、0.06,均小于1,表明棉花生产缺乏资源禀赋优势,特别是四川和浙江。
图1 2000~2016年中国主要棉花生产省区资源禀赋指数平均值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包括棉花产业在内的农业部门生产机会成本大幅提高,各省份生产发展重心发生变化和调整,导致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从农业生产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孙致陆等,2012)。具体而言,2000~2016年我国各省区棉花生产资源禀赋优势发生一系列变化,部分地区棉花生产资源禀赋优势日益增强,部分地区逐渐丧失资源禀赋优势(见表4)。其中,新疆棉花生产保持资源禀赋优势;河北、安徽、河南、湖北4省资源禀赋优势逐渐减弱,其资源禀赋指数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河南省,2000年资源禀赋指数为3.01,但2016年降至0.36。
表4 2000~2016年中国棉花资源禀赋优势省区
(二)生产成本概率优势分析
1.生产成本区域比较
由于各省区在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及土地成本、棉花市场条件、棉花品质等方面差异较大,2001~2015年各主产省区棉花生产成本和收益呈显著地区差异。从生产成本看,近年棉花生产成本快速上涨,2001年11个省区中8个省区平均生产成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2015年仅新疆和甘肃两省区棉花平均生产成本显著低于其他省区,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生产收益看,2001年山东、河南、湖南和甘肃4省棉花平均出售价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新疆和湖南两省区棉花生产平均出售价格显著低于其他省份,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收益与成本之比看,2001年11个省区中7个省区棉花出售价格与生产成本之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仅新疆和甘肃两省区棉花出售价格与生产成本之比高于其他省区,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5)。
表5 2001与2015年主产省区棉花生产成本和收益变化情况 (元/50千克)
2.生产成本概率优势分析
概率优势分析法由Quirk和Saposnik于1962年提出,此方法指在自然条件变动、出售价格变动等不确定状态下,以某些已知分布或假设性质明显、易计测的有效函数为前提,测量特定作物品种间、地域农业地区间甚至个别经营者间风险特性和位置的一种指标(Quirk,1962)。通常采用一级概率优势(FSD),选取较长时期单位产品成本计算,不仅反映一个地区在较长时期内成本变动趋势及在竞争对手间排序,还可同时反映经济效益。本文采用该方法分析主产省区棉花生产成本,以了解各主产省区成本优势,具体步骤如下(司伟,2004):
(1)将历年每50千克棉花生产成本通过棉花生产者价格指数作可比价调整(统一以上一年为基期);
(2)计算一个地区历年每50千克棉花生产成本发展速度V,并对V按由小到大顺序排列(n个);
(3)假设每年为一个样本,则各生产成本发展速度V出现概率为1/n;
(4)计算累积概率S(最高值取0.999 9);
(5)S和V存在线性关系:V=-a/b+1/b×ln(1/S-1)。
以V和ln(1/S-1)作为两个变量,对V=-a/b+1/b×ln(1/S-1)作最小二乘估计,-a/b为棉花生产成本一级概率优势(FSD)。FSD值越小,该地区棉花生产成本比较优势越大。
表6 中国棉花主产省区50千克生产成本FSD值
由表6可知,棉花主产省每50千克生产成本一级概率优势FSD值均低于1。全国平均棉花生产成本一级概率优势FSD值为0.926 710,仅甘肃棉花生产成本FSD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其他产区具有生产成本概率优势。新疆棉花生产成本FSD值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较其他产区具有生产成本概率优势。
(三)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根据区域比较理论,区域农作物比较优势是农业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及区位条件、科学技术、种植制度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一个地区一种作物单产水平是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及物质投入水平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综合体现;一种作物生产规模,即种植面积,是劳动与物质可投入能力、市场需求、种植制度、政策支持及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的综合体现(陈甜,2015)。效率比较优势(EAI)反映某时期一定区域内某种农作物生产相较于同期全国水平的土地产出率;规模比较优势(SAI)指某时期一定区域内某种农作物播种面积占该区域所有农作物面积比重与同期全国该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结合效率比较优势和规模比较优势,更全面反映某种农作物区域生产的优势程度。本文采用该指标分析各省区棉花生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的比较优势,计算公式如下(张怡,2014)。
其中,AAIi为i区棉花综合比较优势指数;EAIi为i区棉花效率比较优势指数;SAIi为i区棉花规模比较优势指数;APi为i区棉花单产;AP为同期全国棉花平均单产; GSi为i区棉花播种面积;TSi为i区所有农作物播种面积之和;GS为全国棉花播种面积;TS为全国所有农作物播种面积之和。AAIi<1,说明i区棉花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处于劣势,不具综合比较优势;AAIi>1,说明i区棉花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处于优势,具有综合比较优势。AAIi值越大,说明i区棉花综合比较优势越强。
根据2001~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到2000~2016年我国棉花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由图2可知,2000~2016年我国棉花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地区主要集中于新疆、天津、山东、河北和湖北5省区,分别为3.86、1.83、1.37、1.24和1.19。具体而言,2000~2016年,新疆棉花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平均值大于2,表明其棉花生产具有明显综合比较优势,天津、山东、河北和湖北4省棉花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平均值均大于1且小于2,表明其棉花生产具有一定综合比较优势。
图2 2000~2016年中国主要棉花生产省区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平均值
2000~2016年,我国棉花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地区大致变化情况如下:新疆、山东、天津和河北4省区持续保持综合比较优势;河南、安徽和江苏3省区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自2000年呈下降趋势,综合比较优势已逐渐丧失;湖北省具有相对稳定综合比较优势;新疆作为新兴棉花主产区,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自2000年以后均持续大于3,除个别年份外,总体处于上升趋势,具有较强综合比较优势(见表7)。
表7 2000~2016年中国棉花生产综合比较优势省区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系统梳理2000~2016年我国棉花生产布局及演变过程,利用资源禀赋指数、生产成本一级概率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从比较优势角度分析棉花生产布局。研究表明,在棉花生产布局变迁方面,我国传统棉花产区不断萎缩,新疆棉区快速发展,棉花生产格局由分散走向集中,总体呈逐步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光热资源丰富和气候干燥地区集中趋势。在棉花生产比较优势方面,由于地区间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等方面差异明显,我国各产区棉花生产比较优势差异较大且具有动态变化性。具体而言,新疆棉花生产比较优势显著,山东和河北省具有一定资源禀赋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甘肃省在生产成本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新疆、山东和河北3省区是我国棉花生产优势产区,表明我国棉花生产布局现状符合比较优势原则。
(二)政策建议
为充分发挥棉花生产地区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合理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率,我国棉花生产布局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1.重点布局新疆棉区,适当发展其他棉区(喻树迅,2018)
2000年以来,我国棉花生产呈向新疆集中趋势,新疆作为新兴棉花主产区在全国棉花生产中占重要地位。此趋势符合比较优势原则,有利于棉花生产经营,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规避市场和自然风险及保障棉花稳定供给。应适当控制新疆棉花总量,保证新疆棉区可持续发展。河北和山东省具有一定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而甘肃省棉花生产成本具有比较优势,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适当在河北、山东和甘肃省发展棉花产业。
2.充分利用地区特色,分类制定发展计划
国家在优化棉花生产区域布局时,应根据各省区社会经济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重点加大棉花生产优势省区棉花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优势省区资源禀赋优势,并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优势省区集中。同时,利用各省区特点,对其分类指导,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生产科技投入针对性。具体而言,新疆地区光热资源丰富,适合棉花生长,但新疆属于极度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离不开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应发挥社会经济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和机械化生产方式。
3.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优势产区比较优势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部分省区棉花生产成本高速增长不仅影响棉农植棉收益,同时也制约地区棉花产业发展。因此,降低棉花生产成本并控制增长速度,对于提高棉花成本收益率和增强地区比较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在棉花生产优势省区,应加快推广棉花科学种植技术和规模化经营方式,控制棉花种植生产成本,提高农户植棉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优势产区比较优势,促进我国棉花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