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今行本“仁斋直指方论”参读指误
2018-09-0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素为后世医家所重,可谓典籍。本人业余研读,多有所得,然慨于所见今人整理本与旧本之间各有出入,甚至错误疏漏,以至于文义难明者,遂取今人整理刊行的三种版本和手边可见的两种旧本对照参读,指误辨析,以求明达。三种今行整理本分别为,盛维忠等校注,1989年10月福建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简称福建本);林慧光主编,2015年2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杨士瀛医学全书》之“仁斋直指方论”(简称全书本);和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年3月整理出版的《仁斋直指》(简称中古本)。两种旧本分别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月影印出版的“四库医学丛书”之《仁斋直指(外四种)》(简称四库本);湖南科技出版社2014年12月影印出版的“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之《仁斋直指方论》,该本取上海图书馆藏宋环溪书院刻本《新刊仁斋直指方论》影印(简称环溪本)。
本文以指出今行本之错误不塙为主旨,兼及旧本,体例如下。
今行三本中,某单本独有差错者不独出,两本同误及三本皆误者出示之;
一般地,旧本之错误不出,旧本误而今本从误者则出示之;
虽旧本不一,但各自成文而无害大义,今本或从其一者,则不出;
旧本不同,文义差别显著者,按而辨析之;
所举杨氏原文迻自中古本,错误或不塙之文字以下划线“_”标注,解析中单字一般不用双引号以免繁杂。
另外,全书本改“荜拨”作“荜茇”,福建本、中古本改癥瘕之癥为症者,皆是误改,本文不再一一具体指出。至于如石韦(苇)、海金沙(砂)之误,瘀/淤、凊/清之辨,亦不详之,望识者明辨。
卷一
1.五脏所主论
①“肝……其臭燥”,三今本同,两旧本作“臊”,是。
2.五脏病证虚实论
①小字注文“足厥阴下终于阴器”,四库本及三今本并同。环溪本字坏,可辨者左为糹,右下为口,或当作绐,绐者,缠也;或为结,结者缔也,系也。按,《针灸甲乙经》卷之二“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下”分别作“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侠胃属肝络胆”、“足厥阴之别……循胫上皋,结于茎”。《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九文同,故作终则误,作络则不确。
②“吁何畏哉”,三今本同,两旧本同作可畏,是。“可畏哉”是叹其诚可畏也。
3.诸阴诸阳论
①“悲伤不乐”,三今本同,两旧本同作不聊,是。按,聊,《汉书》“使天下父子不相聊”之聊。
②“其冲任二经是又妇人乳血月候之所以出”,三今本同,两旧本同作“之所从出”。
4.血荣气卫论
①“其于妇人……病犹不一”,环溪本及今三本俱作犹,四库本作尤,义胜当从。
②“肝为血之脏”,“肾为气之脏”,三今本同,两旧本同作藏,是。知者,此非言脏腑而言所藏,下文有“血之所藏无以养也”,“气之所藏无以收也”,可为佐证。
5.脉病逆顺论
①“负则坚急而驰”,三今本同,两旧本同作駃,駃,同快。
②“形和而脉病其死不疑”,三今本同,两旧本同作“無疑”,不必改。
6.问病论
段末小字“饮食且须渐进”,中古本同福建本,两旧本作“旋进”,全书本从之,作旋。
卷二
1.得病有因
①“或触于惊恐”,三今本同,两旧本同作“惊怒”,仁斋以惊怒概七情,作惊恐则意不全。
②“乃用红圆子小七香圆末之”,此与福建本同,环溪本亦作“末之”;四库本作和,全书本从之。按,当以末字为是。
2.治病如操舟
“当风波震荡之中”,中古本同福建本,并误;两旧本作“震蕩之衝”,全书本从之,作冲,是。
3.疟证寒热有根
①此标题三今本同,两旧本作“寒热不歇有根”,虽环溪本目录中无“不歇”二字,但据文义,当存。
②“故暑之脉虚,水与饮之脉沉结,癖之脉结”, 三今本同,两旧本作“水与饮之脉沉结脉癖之脉结”,中间衍一脉字,当作“水与饮之脉沉,结癖之脉结”。
4.常山治疟须用大黄为佐
①“巴豆攻于下积”,四库本及三今本同,并误;环溪本作“工于下积”,工者,精擅也。
②“凡疟方来于正发”,福建本与中古本同,于字误,当作与。
5.佐助小柴胡汤
“盖心生血,黄连茯苓皆清心凉血之剂”,四库本及三今本同,并误;环溪本作“心主血”,是。仁斋前章所论脏腑荣卫已明言心主血,况此处但论清热凉血,无涉乎生养亏虚。
6.身体血滞作痛
“人有挟刀锯之,惊而又馁在其中”,三今本同,句读有误,当作“人有挟刀锯之惊,而又馁在其中”。
7.身体胸腹隐热隐痛拘急足冷
“……木通甘草平之”,四库本及三今本同误,环溪本作“半之”,是。当改。
卷三
1.诸风
风论
①“挟热则痿惰缓弛”,三今本同,两旧本作墯,按惰从心,墯从土,二者有别。
②“在脉则血疑而不流”,中古本同福建本并误,当作凝。
诸风证治
④铁骨丹:“围熏汤浴最妙”,中古本同福建本并误,两旧本同作“盪(荡)浴”,全书本从之。
⑤麝香丸:“每服七个”,三今本同,两旧本作“七圓(丸)”。
2.暑
中暑证治
大黄龙丸:“无中,则以大蒜细研,新水调,与之,仍以蒜少许置鼻中”,四库本及三今本同,环溪本作“無藥(无药)”,义胜当从改。
3.湿
中湿论
“沦肌浃髓于斯时也”,三今本同,误。两旧本同作淪,亦误。按,当作“(瀹)”,瀹,渍也。淪(沦),没也。当改。
卷四
1.历节风证治
①虎骨散:“自然铜用醋淬七次”,四库本三今本同;环溪本作“煅醋淬七次。”
2.脚气
脚气方论
①“夫人为嗜欲所戕,苦不自觉,肾气内虚,真元不守”,四库本及三今本同,环溪本苦若难辨,按文义,当作“若不自觉”。
②“昏溃羞明,误忘错语”,四库本及三今本同,环溪本作“昏憒”,愦、溃皆有乱意,愦则心乱,当从。
脚气证治
③木香饮:“青橘皮”,三今本同,误,两旧本同作“真橘皮”,是。
④椒瓜丸:“治脚气里证”,三今本同误,两旧本同作“寒证”,是。
⑤不老地仙丹:“上调面稀糊丸桐子大”,四库本作“河麪稀糊圓桐子大”,河字必误,全书本径改作和,不出注;中古本同福建本作调,福建本出注依从甲种抄本;环溪本作“酒麪稀糊”。按作“酒面”是。
卷五
1.诸气证治
①异香散:“蓬莪茂煨”,四库本误如此,福建本从之,中古本亦从之,全书本径改作术并出注;环溪本不误,作“蓬莪荗”。
②神保丸:“血痛,炒姜、酸汤下”,中古本同福建本,误;两旧本同作醋汤,全书本从之,不误。
卷七
1.痰涎证治
星姜汤:“丸白南星”,三今本同误,两旧本同作“圆白南星”,是,当从改。
2.水饮证治
“二和消”:今三本并误,当作“三和散”,四库本误作“二和散”,然其在诸气门者不误,环溪本两处皆不误。
卷八
1.咳嗽证治
金沸草散:“又治伤风,鼻塞流涕,壅嗽”,三今本同,两旧本同作“涕流”。
2.喘嗽
喘嗽方论:“有肺虚挟塞而喘者”,三今本皆误,两旧本不误,作“挟寒而喘者”。又,“冷痰如冰之证”,诸本皆作冰,恐当作水,痰可如水,不可如冰。
3.喘嗽证治
田七汤:三今本均错,两旧本无误,当作“四七汤”。
卷九
4.虚劳证治
还少丹:“枳实”,今三本同误,两旧本不误,当作“楮实”。
5.劳瘵
劳瘵方论:“惟夫纵欲多淫,苦不自觉,精血内耗”,三今本同,两旧本难辨,据文义当作“若不自觉”。
卷十
1.漏浊证治
牡蛎丸:“上(右)末,用木猪苓”,三今本同,环溪本作“右不用木猪苓,”按,当为“不用”。
2.梦泄方论
“心下摄念”,中古本同福建本并误,全书本不误,作“不摄念”。
卷十一
1.眩运方论
①“亦不可一涂而取轨也”,三今本同误,两旧本同作塗,途也。
②二陈汤:“加生干姜,治因气郁痰眩运,及酒食所伤眩运,吞来复丹尤胜”。按,此处两旧本同,重出“及酒食所伤眩晕”七字,今本出校皆以为衍误,细读之下,当作“加生干姜治因气郁痰眩运,及酒食所伤眩运,酒食所伤眩运吞来复丹尤胜。”旧本所衍者惟一“及”字,当改。
2.惊悸证治
①密陀僧散:“亦治暗风,颇有奇效”,两旧本同作“瘖风”,全书本从之,福建本作“喑风”,中古本作“暗”则错。
②六五汤:“苦寒热等,加制厚朴二钱”,三今本同,皆误,两旧本同作若,是。按主治言治“寒少热多,”此则申明寒热相等者。
卷十三
1.吐泻方论
①“曰胃伤暑毒,露卧卑湿”,三今本同,皆误;两旧本模糊难辨,当作冒,“冒伤暑毒”,是也。
②“霍乱气息劣,不欲言者,不治”,新旧诸本同,恐误,当是“气息少力”,因古人书竖排上下而误抄误认。
2.泄泻方论
①“冷则肠鸣肚冷而手足清”,四库本及三今本同,误;当作凊,环溪本不误,凊,冷也。全书多处同误,如卷十四泻痢方论之“或停冷则凄清肠鸣”,亦当作凊。
②“当以冷药水之”,三今本同误,当作冰之,四库本作冰,环溪本此字模糊难辨。
③“然后为之固实。不室其源,吾恐决溃四出”,此中古本误且错也,全书本福建本同作“然后为之固实。不窒其源,吾恐决溃四出”,句读误也,当作“(治法当究其感受之源,)然后为之。固实不窒其源,吾恐决溃四出”,固实与窒源相辅相成。
3.泄泻证治
①治要除湿汤:小字注“方见泄泻门”,三今本同,误,两旧本同作“吐泻门”,与书中相符。
②震灵丹:“小儿……面黯齿脱,畏人怯寒”,三今本同,恐误;两旧本皆有偏旁,作猥或偎,按,当作偎依之偎。
卷十四
1.脱肛证治
①猬皮散:“仍以破草鞋底灸上面熨,按令入”,三今本同作灸,误,两旧本同作炙,是也。
②小儿灸法:“在顺之中心端”,四库本同三今本皆误,环溪本不误,作頭(头),是也。
卷十五
1.积热证治
黄连汤:“再铫”,中古本同福建本并误,全书本不误,当作烑。
2.小便不通方论
“亦犹心肾之不可升降也”,三今本同误,两旧本同作“心肾之不可不升降”,是也。
3.大便秘涩方论
①“以风气燔灼得之”,三今本同四库本,误,环溪本作蕃灼,是也。按,蕃、灼皆有茂盛义,风邪毕竟不是火热之气,燔灼恐失之。下文追风毒锉散条曰“治风气蕃盛,大便秘结”,可为佐证。
②“噫逆冷满”,三今本同,误;当作“泛满”,两旧本不误。
卷十六
1.诸淋证治
①二神散:“色黄海金沙”,三今本同误,两旧本同作黄色,是也;又,海金沙,福建本、中古本同作砂,并误。
②五淋散:“用竹园麦门冬草、葱头、灯芯煎汤调下”,福建本作麦,并出注据甲种抄本改,两旧本同作尿,前文有作竹园荽者是也,竹园荽,即海金沙草,尿,亦有荽音,或脱一字,此存疑。
卷十七
1.消渴方论
①“所以宣行肾水,上润与肺”,三今本均误,两旧本不误,作“上润于肺”。
②“但欲饮冷,小便数而甜,病属中焦,谓之消中”,甜,宜作泔。三今本俱作甜,环溪本亦然,四库本作泔。存疑,结合上下文及医理作泔义胜。
③“猛火自炎,留于肌肉,则发为痈疽”,四库本三今本同,环溪本作“留于分肉”。存疑。按,留于分肉,是发病有分位,义胜。
2.虚肿方论
①“贾洛阳以病肿不治必为痼疾”,三今本同,按,旧本原文作瘇,瘇、腫(肿)有别,当辨之。瘇,同,又做尰,“胫气足肿(《说文》)”,《汉书》注“肿足曰瘇”。
②“若产后发虚,则虚退而告殂矣”,诸本同,当作“若产后发虚肿,则肿退而告殂矣”。
③“久虚而转作虚浮”,中古本同福建本,误,当作“久瘧”。
3.虚肿证治
桑皮饮:“木青香”,“石苇”当分别作青木香、石韦,中古本同福建本,并误。
卷十八
1.木肾证治
川楝散:“食前盐汤下”,三今本同,两旧本同作“盐酒下”,当从改。
卷十九
1.肾痒方论
“痒之出于骨虚也明矣”,三今本同从四库本,误,当作“肾虚”,环溪本不误。
2.头风方论
“一有间隙,则若顷、若脑、若耳”,中古本同福建本并误,当作“若项”,全书本不误。
卷二十
1.眼目证治
千金神曲散:“明眼目,血心肾”,三今本同四库本,并误,环溪本作“益心智”,亦不确,或可作“益心肾”。
卷二十一
1.耳论
①“有扶风而聋者”,四库本如此,三今本同误,当作“挟风”,环溪本不误。
②“入耳间有津液”,三今本同误,“人耳间”是。
2.耳病证治
①耵耳方:“釜下墨”,三今本同误,两旧本同作“釜丁墨”,是。后文有“釜下土”(见卷二十二发瘭证治,“又洗方”用釜下土),二者有别。
②脓耳方:又方“蝎蛸”,中古本同福建本,误,全书本不误,作蝎梢。
3.唇舌论
①“心之所司者舌,脾之所司者唇,口是虽各有所司存”,按,“口是虽各有所司存”句,中古本同福建本,全书本删一“口”字,两旧本同有口字,疑是涉上唇字衍。两旧本无“所”字,三今本俱有之。
②“虚则淡,疸则甘”,当作瘅。疸瘅当辨。疸,黄病;瘅,劳病也。
4.唇舌证治
①舌出血:四库本脱一方字,三今本从之,当补作“舌出血方”。
②口疮方:又方“黄连 升麻 芦苓末傅”,中古本同福建本同误,是芦荟。
5.咽喉论
6.咽喉证治
胆矾散:“井水调下,喉吐出毒涎即愈”,三今本同误,两旧本同作候,是。
7.齿病证治
又牙疳臭方:“以蜘蛛壳为末,用胭脂、麝傅之”,三今本同,两旧本同作“入胭脂麝傅之”,当改。
卷二十二
1.痈疽方论
①“盖衣服厚暖则易表招寒”,中古本同福建本并误,当作“表易招寒”,全书本不误。
②“近骨者多冷,近虚者多热”,两旧本三今本俱误,当作近膚(肤)者多热,膚虛形近而误。
③“近虚[肤]久不愈,则傅气成漏”,四库本误,福建本中古本同并误,环溪本、全书本不误,作“傳(传)气成漏”。
④“或不随顺疗理,妄以急涩匕剂行之,敛口太速”,福建本同误,四库本作“涩涩”,当作“妄以急涩,涩剂行之”,匕为重复字符。
⑤“新肉已平,夜寐中干者,攻击疾呼”,三今本同,两旧本字同,当断句为“夜寐中,干者攻击疾呼”,干,犯也。
⑥“肩项动掉不便”,三今本同,两旧本作“运掉不便”,是。
2.痈疽证治
①“更换顿罨”,三今本同皆误,两旧本作“更换频罨”,是。
②“凡痛疽展大如龟之形”,中古本同福建本并误,全书本不误,作痈疽。
③保安妙贴散:“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神验”,三今本同,乃是误改,两旧本同作“痛则不痛,不痛则痛”,按,此言药之神验,可使痛者不痛,使不痛之阴证能发散之阳而作痛,此处并不讨论痛之机理。
④护肌膏:“自外圆而促敛之”,四库本作圆,三今本从之,或误,环溪本作圍(围),稍模糊难辨,作围是。
⑤神功妙帖散;“白芷消片姜黄”,四库本及三今本俱误,环溪本作“白芷梢片姜黄”,当作“白芷梢 片姜黄”,宜改。
⑥蜡矾丸:“漏疮用油发,又和鸡内金末外塞”,四库本及三今本俱误,环溪本作“漏疮用油发灰和鸡内金末外塞”,是。
⑦明胶酒:“入胶重汤铫,令溶散”,中古本同福建本并误,当作烑,全书本不误。
⑧排脓内消散:“红肿内消”,三今本同,两旧本及福建本出注,所见甲乙两种抄本和《医方类聚》均作“红内消即红”五字,福建本以为“文义费解”而据《普济方》改为四字,今本悉从之。按,此为误改。“红内消即红”五字当属下,在方药中紧接“何首乌”三字,作“红内消即红何首乌”,下文“红内消散”方中即用“红何首乌”为首。宋《履巉岩本草》记录有“紫背红内消”一药,“治一切疮疖肿毒”。郑氏按曰“药图可见宿根肥大”;《中药大辞典》记“何首乌”异名之一为“红内消(《外科精要》)”。由此可证,宋代药名有红内消,又称为红何首乌,仁斋文字无误,因传抄而误于句读,后人不解而误改。
⑨究原排脓内补散:“用此救里内塞,方见肠痈门。以加味不换金正气散佐之”,内塞,两旧本及三今本同,疑误,当作“用此救里方见肠痈门,内寒以加味不换金正气散佐之”。
⑩当归酒:“以米餔、猪蹄、膂肉为养”,按餔,饧之浊者曰餔,脯,干肉为脯,四库本作“熟餔”,环溪本作“米餔”,可存,惟全书本作“熟脯”、福建本作“熟铺”,并误,铺字则错。又,此条有句“荞麦面能发起”,可佐证前文不痛则痛(见硫磺+荞麦面之保安妙贴散)。
3.发癌方论
“神攻妙贴散是也”,三今本同误,当作“神功”,两旧本不误。
4.疔疮证治
诸疔疮方:“生发拔一团如鸡子大”,按,当作挼,四库本作拔,三今本从之,环溪本字坏难辨。
5.瘰疬证治
是斋立应散:“地胆去头皮足”,四库本作皮,三今本从之,俱误,当作“去头翅足”。又,“若疗痛疽”,按当作痈疽,三今本同误,两旧本不误。
6.漏疮证治
久瘘方:“俟收汁,以真龙骨、降真香节细末入些乳香涂疮”,三今本同,属误改,福建本出注;两旧本作“硬疮”,是也。按,言收汁,是久瘘汁淫,以药粉傅之掺之是收汁,此收汁法即是硬疮法,后人又称之为干疮法。何况既是细末,仁斋用傅或掺,不用涂。
卷二十三
1.肠风论
“虽然精气、血气生于谷气,靖惟大肠下血,大抵以胃药收功”,四库本、三今本字同。按,靖,安和也,当作“虽然,精气血气生于谷气靖,惟大肠下血,大抵以胃药收功”。
2.肠风证治
3.诸痔论
“状如鼠孔,时时滴溃脓血,曰牡痔”,三今本同误,溃字福建本出注曰“甲种抄本作渍,四库本作溃”;环溪本不误,当作“状如鼠乳,时时滴渍脓血,曰牡痔”,渍,今人常言渗血之渗义。
4.诸痔证治
①穿山甲散:“治痔,肛边生鼠孔,或成疮痛”,孔,福建本、中古本再误。全书本不再误。“疮痛”,或当作“疮瘘”。
②治诸痔方:“若痛,又认葱汤沃之”,中古本同福建本误,全书本不误,当作“以葱汤沃之”。又,“并如前法,一日三次”当作次日或二日,紧接下文有“后日……多于第二日”云。
卷二十四
1.瘾疹风论
“赤者遇凉清而后消”,三今本同误,四库本失之如前,清当作凊,环溪本不误。
2.诸疮方论
“疮中有虫,是为甲姐疮”,中古本同福建本,并误,福建本出注曰:四库本乙种抄本作姐,甲种抄本无此字。按,四库本确作姐,并误,环溪本作甲蛆疮,是。
3.诸疮证治
①神降散:“自然生,神效”,三今本同,出校,四库本生字后阙一字,环溪本作“生匕”,即生生,生生者,生新也。
②蜡矾丸方见痈疸门,按疸字误,当作痈疽门,中古本同福建本,并误,全书本不误。
卷二十五
1.蛊毒证治
①黄南卫生治蛊毒方:“中盅者,虽昏睡,口中言盅主姓名”,按,四库本作黄南,三今本从之,出注曰医方类聚作“廣(广)南”。广南是也,环溪本不误。
②两盅字必是蛊毒之蛊,中古本同福建本,全书本不误。
③昏睡,三今本同误,两旧本作“昏眊”,是也。眊,《汉书》“愦眊不渫”之眊,眊,乱也。
卷二十六
1.妇人论
“过于不及,皆致病也”,中古本同福建本,并误,当作与。
2.孕育备论
“产后饮食米饮勿用”,三今本同,误,当作“饭食”,两旧本同,不误。
3.论王叔和、刘元宾别男女法
“大者而有力也”当作“大者大而有力也”,三今本俱脱一大字。
4.血论
“昏遗迷忘”,四库本作“昏遗”,三今本从之,出注;环溪本作昏愦,是。
5.血疾证治
朱砂丸:“治打扑惊杵”,三今本同误,两旧本并作忤,是。
鉴于“补遗”引文庞杂,旧本资料不全,以及本人精力时间有限,未行详读,不予辨析。综上约百三十条,大多为认字之误,间有句读和排印之疏,及个别可存疑而不可妄改者。就今行三种整理本而言,全书本错误疏漏最少,中古本虽最晚出,但错漏最多。参阅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中华再造善本新刊仁斋直指方论》,发现第一册有数页次序错置,对照上海图书馆电子扫描照片方知错置因袭于扫描排序,湖南影印本无错置,此一并提及,以示后来。本人自知力有不逮,学有不及,又或自得障目,不免妄作揣度,挂一漏万,示之大方,实为惶恐,惟是敝帚自珍,又窃期能引玉启后,略酬私志,以为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