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面料的质量现状
2018-09-07王虹
文/本刊记者 王虹
我国纺织面料质量现状究竟如何?纺织面料主要存在哪些质量问题?原因是什么?监管部门将会采取哪些措施防止面料“烦恼”?近日,中国纤维监管局发布《关于2018年纺织面料风险监测情况的报告》,权威解读上述问题。
我国是纺织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纺织服装加工基地。纺织面料质量关乎产业发展和千家万户的服装质量安全,越来越受社会各界关注。然而,从近年来各地对服装等纺织品的监督抽查结果来看,作为纺织大国的我们面临着诸多面料“烦恼”,因面料不合格引发的纺织品质量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我国纺织面料质量现状究竟如何?纺织面料主要存在哪些质量问题?造成原因是什么?监管部门将会采取哪些措施防止面料“烦恼”?近日,中国纤维监管局发布《关于2018年纺织面料风险监测情况的报告》,权威解读上述问题。
纺织面料“烦恼”多
为摸清纺织面料质量现状,发现质量薄弱点,了解纺织面料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从而对纺织面料产品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中国纤维检验局依据相关法律在山东省试点开展了2018年纺织面料风险监测专项行动。
据悉,选山东省为试点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山东省是我国纺织面料生产大省,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山东省规模以上纺织面料加工企业580余家,其中毛织造加工40余家;面料总产量121.1亿米,占全国的17.4%。第二,山东省面料生产产业链完整,面料品种齐全。拥有棉纺织、毛纺织、家用纺织等子行业,有机织、针织、坯布、印染布、色织布等多种产品。第三,山东省纺织面料生产加工方式代表性强。既有来料加工的印染代工模式,也有采购坯布在染色加工的方式。第四,企业数量多,规模参差不齐。既拥有魏桥、如意、鲁泰、愉悦、南山、岱银、即发、康平纳等行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还有一批年产值仅几百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小微企业。
此次专项监测计划的抽样分布较广,共在山东省范围内抽样100批次,覆盖了该省13个地市,涉及66家企业,其中大型企业17家、中型企业32家、小型企业17家。行动由山东省纤维检验局统一组织,所有样品按明示标准进行质量检查,产品的整体合格率为82%,不合格项目主要涉及纤维含量耐摩擦色牢度、水洗尺寸变化率、起球等问题。
潜藏在我国纺织面料中的主要质量问题有哪些呢?抽样结果显示,首先,纤维含量不合格占比最高,占全部不合格项目比例达到40%,主要表现为明示值与实测值不符,而这一结果与近三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山东省质监局公布的纺织品服装监督抽查结果不谋而合,纤维含量在纺织服装监督抽查中不合格项目中所占比例最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其次,色牢度成为当之无愧的“问题老二”,其不合格数量占不合格项目的25%。而此次专项监测中尤其暴露出牛仔布的色牢度问题,在本次抽检的14批次牛仔布中,有4批次耐干摩擦染色牢度低于标准合格线。
第三,水洗尺寸变化率成为纺织面料质量的“第三大症结”, 水洗尺寸变化率不仅影响服装的使用和穿着美观,甚至会造成无法正常穿着使用。本次专项监测结果分析指出,水洗尺寸变化率不合格占比高达15%,尤其是针织面料的水洗尺寸变化问题,更应该得到关注。
另外,针织面料的起球性能不合格率占比较高,纯棉色织牛仔布的撕破强力和纰裂程度等影响纺织品服装耐用性指标的不合格率较高。
问题根源有哪些?
本次专项风险监测针对造成纺织面料质量风险的原因:企业过程质量监控项目少,质量监管存盲区成为主因。面料作为中间产品,社会关注度不高,之前也未开展过纺织面料的监督抽查,面料生产企业质量风险意识不强,质量监控项目少,存在较大质量风险。本次风险监测结果显示:抽样的66家企业中有24家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占比36.4%,低于全省制造业企业的平均水平(53.7%);仅有4家企业实验室获得了CNAS实验室认可,大部分企业实验室只有色牢度、克重、水洗尺寸变化率等部分内在质量检验能力,个别企业仅能够检验外观质量。另外,有的面料生产企业委托印染企业印染加工,印染加工后直接从印染企业发货到纺织品服装加工企业,存在质量监控的盲区。
我国现行面料标准适用性不强,带来部分面料标准与制品标准不匹配和企业采标意识不强等问题。一方面,目前我国现行的纺织标准交叉重叠现象较普遍,由于标准归口部门繁多,服装与面料标准规定不一致,上下游产品标准的匹配衔接性差。纺织品和服装标准更新较快,质量要求相对较高,而纺织面料标准的更新速度慢,技术指标与纺织服装标准相比偏少、偏低,就会出现按面料标准检验合格,而按纺织服装成品标准检验不合格的现象,并且,有些项目的检测方法存在可选择性,而标准中又没有给出明确的选择依据,如果不充分考虑或确认,也可能带来潜在质量风险。如耐皂洗色牢度检验,可采用单纤维贴衬,也可采用多纤维贴衬。有的产品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依据不同的结果,得出的检验结论可能是相反的。另一方面,我国纺织行业关于面料的标准数量繁多,但通用性差,一些小企业根本拿不准采用哪个标准。例如关于棉、涤纶机织印染布的有关标准有《棉印染布》《精梳涤棉混纺印染布》《棉与涤混纺磨毛印染布》等,这些面料标准大都针对某一种产品,企业在选择标准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再者,面料主要是按订单生产,根据客户合同约定的指标组织生产,至于采用什么标准,企业通常并不关心,本次风险监测抽检的产品中有35%的产品没有明示产品标准。有的企业虽然知道采用相应的产品标准,但仅关注合同技术要求和安全性指标,忽视了非安全性指标的监控,致使起球、水洗尺寸变化率、撕破强力、脱缝程度等服用性技术指标不合格。
产品标识不规范、不完整带来下游产品质量不合格。据了解,纺织面料作为中间产品,主要按照客户要求生产加工,有的企业按照合同规定的代号或编号进行标识,有的企业采用内部编号或流程卡等形式,标识标注较简单。本次专项行动指出,除了个别企业标识标注比较规范外,大部分企业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标识,标识标注不完整、不规范。因产品标识不全或不准确,导致下游产品不合格。例如纤维含量项目都是由企业提供的,如果上游企业标识不规范、不准确,很可能造成纤维含量错误,再加上下游企业确认不到位或管理不完善,就会导致下游产品纤维含量不合格。
另外,面料生产企业对面料的最终用途不清楚,也是造成面料质量风险的重要原因。报告显示,面料具有多用途性,同一面料可以做成不同用途的服装,可以同时做成成人和儿童服装,可用作主料也可做辅料。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质量要求,而面料最终做成什么样的产品是由客户决定的。面料生产企业不了解面料的用途,仅按照合同要求和强制性标准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价,而强制性标准的考核项目少,技术指标较低,并不能全面反映产品的质量状况,从而带来质量风险。
深化监管是良方
针对上述面料“烦恼”,中纤局依据相关法律和专项监测结果提出监管建议:
一是实施分类监管措施,精准引导企业规范质量管理。报告指出,面料生产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中小企业,质量控制程序不系统、不完善,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首先是深化质量摸底调查。针对不同企业规模、质量管理水平进行分类管理,按照拉高线、促中线、保底线的思路制定质量监管措施。选取部分企业重点帮扶,再以点带面,促进企业整体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其次是开展质量管理及标准培训。由于针对纺织面料的监管活动少,部分企业对相关政策和标准不了解,对面料的潜在质量问题认识不够,因此要加强对面料生产企业质量管理及相关政策培训,及时准确地把面料及纺织服装标准等最新标准传达到企业,帮助企业正确理解和使用标准,建立和完善质量控制措施。最后是从原辅材料质量验收、标注标识和质量控制记录的专项检查入手,督促企业完善质量控制措施,规范标注标识。
二是重视面料标准的制修订,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报告认为:鉴于目前纺织面料的标准现状,加强面料基础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以高质量标准引领面料质量提升非常有必要。而我国面料种类较多,用途较广,因此,中纤局建议各地监管部门尝试以学生服面料为突破口,通过制定更高水平的面料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来强化质量监管,引导企业规范生产,然后再逐步向其他产品领域扩展。
据了解,目前国内没有针对学生服面料的统一质量标准,而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学生校服》较大幅度提高了质量技术要求,虽然部分面料有相应的产品标准,但这些面料标准的技术要求不统一,有的技术指标不全,有的技术指标值偏低,达不到《中小学生校服》标准的技术要求,会出现按照面料明示质量标准合格,做成学生服不合格的情况,缺乏标准引领,造成学生服面料质量问题不断。记者了解到,相关部门制定与学生付标准相适应的学生服面料标准,不仅是很多学生服生产企业的诉求,更是保证学生服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据悉,浙江宁波等地学生服和面料生产企业正在强化合作,尝试制定能够与最新校服标准对接的面料标准。
三是强化质量监督,倒逼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中纤局要求,各地监管部门要加大纺织面料风险监测力度。首先是重点监控安全性指标和主要服用性能指标,通过对不合格企业的处罚和曝光,提高面料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其次是加强对面料企业“零”距离监管。加强对纺织面料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强化市地纤维监督机构的责任落实。突出日常监督检查,对标识标注、质量验收等薄弱环节重点整治。纤维含量是纺织品标识的重要内容,从面料风险监测的结果来看,纤维含量不合格占比很高,如果实现了对纤维含量规范、准确的标注,将能较大幅度提高产品的合格率。最后是采取在特定用途服装加工企业抽样的方式,对面料质量进行监管,可以弥补用途不明确、产品代工等不利因素,提高质量监管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