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啦啦操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2018-09-07郑继超
郑继超
(无锡太湖学院体育课教学部,江苏无锡 214064)
啦啦操(Cheerleading)是蕴含着人类早期部落中为激励士兵们外出狩猎、打仗所进行的一种社会仪式形态,它起源于1877年美国美式橄榄球的助赛活动形式,发展100多年后成为了遍及世界范围的一项新兴体育运动[1]。啦啦操运动于2002年正式引入至中国大陆,起初其多以“竞技助演”的形式出现在诸如NBA、NFL、MLB等美国职业体育赛场上,以活跃赛场气氛,助力竞技体育。随着受众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啦啦操逐步演变为一项集文化、音乐、团队、健康、活力、舞蹈、审美、操式、休闲、娱乐等功用于一体的创新型体育运动项目,不仅服务于竞技体育也广为普众所参与。高校体育具有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双重属性,而啦啦操运动所彰显出的活力四射、激情洋溢的青春气息,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具有明显的适应性,使得啦啦操运动在广大高校学生中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2]。高校系统的体育课程设置和综合集成的教学模式是推广和传播啦啦队运动文化的有效载体和最佳切入点[3]。
本研究基于大量文献资料的分析后发现,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啦啦操课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成果多聚焦于啦啦操育人价值与功能、高校开设啦啦操课程的可行性分析,专项啦啦操课程建设、基础教育啦啦操课程、啦啦操科研现状等方面,而有关啦啦操课程教材创编、师资建设与啦啦操教师专业发展、大学啦啦操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创新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亟需后续研究跟进。基于此,本文在文献资料与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啦啦操课程教学创新策略,以期能为我国大学啦啦操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
1 SWOT原理分析
SWOT分析法(见表1)是一种综合考虑系统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各种因素,对其进行系统评价并从中选择最佳策略的方法[4]。表1中的“S”即“strength”,代表着事物自身内部优势;“W”是单词“weakness”的缩写,指代事物本身所存在的劣势;“O”取自英文单词“opportunity”首字母,喻指事物发展所需的外部机遇;“T”代表“threat”,象征着外部威胁与挑战。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O”与“S”、“W”组合形成“SO”、“WO”策略,以外化内,即借外部发展契机消解事物自身内部劣势,以达内外平衡发展。“T”与“S”、“W”组合形成“ST”、“WT”策略,以内御外,即用事物内部优势抵御外部威胁,同时化解内部问题,防止自身受到攻击。本研究基于此原理分析大学啦啦操课程教学开展的内部优势与劣势,以及所面对的外部机遇与挑战,发现所存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5],以优化大学啦啦操课程教学。
表1 SWOT分析矩阵
2 大学啦啦操课程教学的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
2.1.1 内在优势:具有吸引大学生的独特的体育文化魅力
在大学诸项体育运动项目中,啦啦操之所以能够为学生所喜爱与推崇是因为其自身拥有并闪烁着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体育文化魅力,不仅传播体育文化之美,还对学生施以艺术教育。一方面,就个人发展而言,参与啦啦操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健康,激扬青春,还可以陶冶情操,舒缓压力,优化交际,展现仪态美感,培养乐感等,最终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啦啦操运动是一项以团队表现形式出现的体育项目,啦啦操体育文化最为鲜明的个性魅力则是强调具有激励作用的团队精神和拼搏进取的竞争精神[6]。就团队建设而言,啦啦操团队训练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凝聚力,不断磨砺学生的意志力,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等。啦啦操团队训练能够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育人真谛。另外,啦啦操运动在塑造与丰富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校园体育文化体系构建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个学校都可以建成富有本校特色的啦啦操文化,更好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7]。
2.1.2 外部环境:具有开展啦啦操课程教学的群众基础
啦啦操是一项集音乐、舞蹈于一身的运动,拥有丰富的动作内容、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是一项培养灵活性、团队协作精神和追求集体荣誉感的项目[8]。因其青春活力,激情四射的独特魅力,啦啦操这一体育运动项目愈来愈受到新时代大学生们的青睐。近年来,每逢体育竞技赛事,高校啦啦操队都会在赛前献技,展露飒爽英姿,赢得阵阵喝彩。在啦啦操竞技助演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天之骄子在学习闲暇开始学习跳啦啦操。跳操不只是因为该运动可以凝聚团队协作,舞动青春,更重要的是通过跳操可以使人在生理上强身健体,从心理上放飞自我。调查表明,参加啦啦操锻炼,不仅能提高人体新陈代谢率,还能提高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其他身体器官的机能,全面发展身体各项素质,提高健康水平,还能培养团队精神,让人保持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9]。随着学习跳啦啦操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不仅进一步活跃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同时也为开展啦啦操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必要的群众基础。
2.2 劣势(weakness)
2.2.1 硬伤:啦啦操课程教学所需硬件设施存在不足
大学体育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是开展啦啦操课程教学的客观载体,也是必备条件。体育硬件资源的短缺将不利于大学啦啦操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国内高校现有的整体体育场地设施等硬件资源虽基本能满足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所需,但由于重视不够,老化而未及时更新,故意或无意损坏等原因,致使开展啦啦操课程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普遍存在不足,无论是场地面积(低于生均标准)还是硬件环境(如隔音、采光、地板等)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对于啦啦操运动所展现出来的日益增长的学习热情同发展相对滞后的学校体育硬件资源之间的矛盾日加突出,此类问题亟需规避与解决。
2.2.2 软痛:专业师资建设是发展短板
教师肩负着传经布道的教育重任,是催动教育之花绽放与教育之果成熟的施教主体。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广大的体育教师群体是主导项目教学活动的执行者。诚然,大学啦啦操专项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此类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由于我国正处于啦啦操发展基础阶段,没有足够具有啦啦操教学经验的教师,因此啦啦操人才缺口非常大[10]。
即使是有些普通高校开设了啦啦操教学,但是在专业教师配置上的严重缺失,也会对教学的整体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11]。就目前整个啦啦操教学活动具体实施来说,普遍缺乏专业的教学队伍[12]。啦啦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的相对薄弱化是影响啦啦操运动在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活动中推广与普及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大学啦啦操专任专业素养发展也有待补强。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高校啦啦操课程教学师资建设与发展存在短板,需要强化之以促其可持续发展。
2.3 机遇(opportunity)
2.3.1 “督查→考核→评估→复查”提供发展动力
一般来说,省级及以上教育主管部门会专门成立高校体育督查调研工作组定期对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指导,考核评估,后期复查。各高校需要在公共体育课程考核自评的基础上,参照督导组的考核意见与建议对学校体育工作各方面进行全面更新、完善,以充分发挥大学体育的育人功能。啦啦操作为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选修项目之一,也会同步接受督查组的考核评估。“督查→考核→评估→复查”的高校体育监管机制不仅能有效推动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改革,也将为大学啦啦操课程教学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
2.3.2 “全国啦啦操论文科报会+课题项目+精品课程”带来发展契机
近几年,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学校体育理论建设,总结学校体育改革经验,推动啦啦操等学校体育新兴项目的发展,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协同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一起连续举办了五届全国啦啦操论文科报会。每届科报会所录用的上百篇与“啦啦操”研究主题相关的体育学术论文为大学啦啦操课程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与此同时,为了推动啦啦操课程教学的有序开展,各高校会适时设立“啦啦操”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鼓励并资助体育教师积极围绕“啦啦操”这一关键词申报各级课题项目。精品课程与课题项目将引领啦啦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并将产生一系列啦啦操理论及应用研究成果,这不仅为大学啦啦操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劲动力,还将推动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整体改革。由此可见,以“啦啦操”为研究主题的“全国性论文科报会+课题项目+精品课程”将为新时代背景下啦啦操理论建设与应用创新,以及大学啦啦操课程教学改革带来难得的发展契机。
2.3.3 “各级各类啦啦操竞赛”挖掘发展潜能
国内每年都会举办多场各级各类啦啦操竞技赛事,如全国性啦啦操联赛(分站赛)、锦标赛、公开赛,全国大学生啦啦操赛,XX省或XX市啦啦操锦标赛或公开赛等。上述赛事将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校组队参加,同时赛事也在不断地向大学校园延伸,这种相互吸引为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将有助于深化啦啦操运动在大学体育课堂的融入,有利于促进学生间团队协作,进一步增强啦啦操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各级各类啦啦操赛事的举办有力地挖掘了啦啦操竞技育人的发展潜能,更好地推动了啦啦操课程教学在各高校的推广与普及。
2.4 威胁(threat)
2.4.1 学生性别差异性影响
学生选修啦啦操课程除了个人兴趣爱好、专长等因素外,性别差异性是制约啦啦操课程教学全面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男生多崇尚力量、速度与激情,会优选体能主导类项群课程。而啦啦操类如健美操、体育舞蹈,重柔韧性、协调性练习,突出形体美、气质美、舞美性与技巧性,故男生普遍不会选修啦啦操。若高校仅开设“女子啦啦操”选修课程,而不能够或较少吸纳男生,则会弱化大学啦啦操课程在大学体育“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教育本义中的功能定位,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4.2 课程开发创新因素
啦啦操自国外引入,虽经十余年的开发建设,其在国内发展尚处在基础阶段,啦啦操课程开发创新一直在不断推进,其本土化以及与世界接轨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目前学术界对高校啦啦操的研究主要围绕5个方面展开,分别是教学、训练、竞赛、队伍建设、发展现状。其中,对高校啦啦操教学及发展现状的研究较为深入全面[13]。啦啦操融入大学体育课堂应不断出奇出新,打破既有规制,加大开发力度,持续丰富动作设计,创新教学模式与内容。只有如此,才能消除因循守旧所带来的桎楛,促进啦啦操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推广与普及。
2.5 SWOT交叉组合分析思考
为了推动啦啦操项目更好地融入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在对大学啦啦操课程教学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SO、WO、ST、WT等四对组合策略,为新时代大学啦啦操课程教学工作健康开展提供备选与参考。
2.5.1 SO 策略
SO策略基于“S>W,O>T”而提出,是对优势(Strengths)与机遇(Opportunities)的组合思考。从前文分析来看,当前我国大学啦啦操课程教学的优势整体大于劣势,所面临的机遇比威胁更突出。我们应积极把握有利于大学啦啦操课程教学开展的两大优势,重点在于进一步突出啦啦操课程项目的文化育人、艺术育人与实践育人价值,夯实啦啦操课程项目的受众基础,同时抓住啦啦操科研与竞赛这“一文一武”推动力所带来的现实契机,渐而消解其内在劣势与外部威胁。
2.5.2 WO 策略
WO策略基于“W>S,O>T”而提出,是对劣势(threats)与机遇(opportunities)的组合思考,此时劣势大于优势。针对大学啦啦操课程教学所需硬件设施存在不足与啦啦操专业师资建设存在短板的问题,就需要强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督导检查效应,促使各高校不断完善啦啦操课程教学的硬软建设,推动啦啦操课程教学在高校的顺利开展与不断提升学生对于啦啦操课程项目的习得感、满意感与幸福感。
2.5.3 ST 策略
ST策略基于“S>W,T>O”而提出,是对优势(strengths)与威胁(threats)的组合思考,此时威胁多于机遇。通过不断挖掘与宣传啦啦操运动独具的育人价值、体育文化魅力等措施,促进啦啦操运动在高校的推广普及,吸引更多的男生加入其中,进而化解男女生选修啦啦操课程的比例失衡问题。同时,以啦啦操运动为主题所开展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论文交流、成果展示等将为大学啦啦操课程开发与教学创新提供一定的发展思路。
2.5.4 WT 策略
WT策略基于“W>S,T>O”而提出,是对劣势(threats)与威胁(threats)的组合思考。在劣势与威胁均大于其优势和机遇的情况下,首先应从决策层面重视啦啦操课程项目在高校的教学开展,再加大与拓宽宣传的力度与广度,最后在执行层面要结合校际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因地制宜,为啦啦操项目课程的开发创新提供智力与保障,不断强化学生对于啦啦操课程项目的主观认同与有益认知。
3 大学啦啦操课程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
3.1 加大推广普及力度,构建创新型啦啦操课程教学体系
大学啦啦操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一方面离不开啦啦操运动在大学校园的宣传、推广与普及,一方面更离不开系统完善的啦啦操课程教学体系的支撑与保障。只有不断加大啦啦操运动在大学校园的推广普及力度,构建创新型啦啦操课程教学体系,推进啦啦操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自发自觉地参与到啦啦操运动中来,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诚然,啦啦操运动融入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及其大学受众群体规模的扩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创新式发展的大学啦啦操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则需要围绕内容、方法和考核三个要点来展开。
首先,应革新啦啦操教学动作设计理念,从基本手位、规定动作、示范套路等环节入手创编简易式教学动作组合或套路,啦啦操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应在兼顾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启发式融入健美操、拉丁舞、爵士、街舞、武术、戏曲等新元素以创新教学内容,从而推动啦啦操运动由专业表演性向普适性转变,进而满足广大学生的啦啦操运动参与需求。
其次,要基于“教学相长”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引入娱乐式、移植式、互动式、合作互助式等新式教学方法,一改“说教式”、“三段式”等传统体育课堂的枯燥乏味,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建构与实践将引导学生体育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
最后,确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评价考核机制,细腻把握学生对啦啦操运动技能的接受水平,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因人施策,科学考评,实现对啦啦操课程教学的人本回归与本质化理解。
3.2 坚持“立德树人、全员育人”,三类新型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公共体育全程育人是指符合公共体育教学宗旨,贯穿公共体育教学整个过程,适应教学和学生成长及发展的双重需要,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育人样式。[14]在此背景下初步探索并建构三类新型教学模式以优化大学啦啦操课程教学,挖掘其全程育人价值,即“理论+实践”融合育人教学模式、基于“分层-自主-合作-探究”的“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和“互联网+”教学模式。
第一类教学模式的要义在于“融合育人,文化育人”。该模式强调不仅要向学生教授啦啦操运动技能,还要从体育理论文化视角向学生传输啦啦操理论知识,如此可全面发掘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持续强化学生体育习得的主观体验感、幸福感与获得感。
第二类教学模式的要义在于“以生为本、全员育人”。该模式重点关注男生融入啦啦操项目课程学习之中以及男女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首先,基于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啦啦操运动技能水平进行教学分层;其次,为学生营建“身临其境”的体育学习情境,引导男女学生体育学习的自发自主自觉;再次,对每个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开展男女混合式小组合作学习,全员参与;最后,在前期学习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自我反思与探究,小组讨论与探究,个人交流与探究,进行深度学习。
第三类教学模式的要义在于“科技助力、创新育人”。大学啦啦操课程教学应紧跟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步伐,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啦啦操课程融合的方式,引入“互联网+”元素,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互动网络平台,营建啦啦操智慧课堂,促进教学相长,为啦啦操课程教学注入翻转色彩。
3.3 加强啦啦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目前,在我国高校从事啦啦操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基本上是由健美操教学变形而来,专业的啦啦操教师少之又少[15]。而学生参与啦啦操运动的热情日益高涨,啦啦操专业教师在数量上的匮乏与专业素质的参差不齐将直接影响该项运动在大学校园的推广普及进程。加强啦啦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校内培养,也可以校外引进,重点向啦啦操专项倾斜,同时鼓励现有教师外出进修,扩大师资队伍规模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选修所需。另一方面,可成立公共体育教科研小组以带动啦啦操专项教师进行课程建设,全方位建设啦啦操专业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切实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锻炼指导所需。
4 结语
啦啦操作为一类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将其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能够满足学生日趋多元化、新颖化、兴趣化的体育参与需求。基于SWOT分析大学啦啦操课程教学及其创新式发展,不仅能够推动啦啦操运动在大学校园的深入推广与普及,还将有利于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以及践行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创新型教学体系及模式的提出将为啦啦操运动更好地融入大学公共体育课堂及其课程教学的优化与创新提供一定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