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台湾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及启示

2018-09-06王靖

知识文库 2018年12期
关键词:必修课程通识院校

王靖

1 台湾高职院校及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概况

1.1台湾高职院校的发展

1953年,台湾当局鼓励核准设立专科学校,并核准绩优高级中等职业学校改制为专科学校。随后,台湾教育发展工作小组提议,高等教育应该“大”与“专”分流的改革,即大学为从事高深科学研究的基础教育,专科为职业技能的实用教育,并且其宗旨在于培养技术专门人才以配合台湾经济建设的需要。这时专科教育才正式定位为高等技职教育。1974年,以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台湾工业技术学院成立。1995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修订《专科学校法》,筛选符合要求的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20世纪90年代,科技知识经济对台湾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技术职业教育的转型与革新》方案提出辅导技术学院增设人文等相关学院,将技术学院改名科技大学,并且朝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1.2台湾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

1.2.1探索阶段:均衡人文与科技发展(1993-2000)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开展较晚,因没有较完整的技职通识教育理论基础供给各高职院校进行通识课程规划及教学实施的依据。此时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多比照一般大学。比如,1958年《大学共同必修科目》,将语文、英文、思想、宪法、历史等科目订为大学的必修课程;1984年《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要求大学必须在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数学与逻辑、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七大领域中开设各种选修科目,4-6学分。

1994年,第七次台湾教育会议的分区座谈中对技职教育部分提出“加强改进通识课程,促进人文与科技均衡发展”。《技术学院必修科目表》明订,共同科目中四年制8学分、二年制2学分通识教育,校訂必修科目2-4学分通识课程。五年制和二年制专科院校共同科目以学群划分为语文、数理、社会、艺术四类,扩大通识领域。

1.2.2发展阶段:普及全人教育(2000-2003)

2000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发布技职教育白皮书,指出高职院校实施的通识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统合教育、价值与知识统合、感性与理性融合、人文与科学结合、个体与环境共生共荣的,并使个体获得精神充实与全人发展,并对人类社会产生有意义的关怀。白皮书的方案包括:增加通识教育科目的比重;辅导高职院校增设共同科或通识教育中心,统筹规划院校通识课程;加强对学校实施通识教育的辅导及奖辅助,以导引学校重视通识教育等。

1.2.3革新阶段:强化核心能力(2003-)

连结各知识领域的通识教育,最能促成以能力导向为基础的教学,最能实践以问题解决为基础的学习,最能培养知识反思能力、知识统合能力以及知识创新能力,最能让背景不同、志向互异的学生获得足以面对复杂世界的知识能力。《2003-2006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先导型中程纲要计划》、《通识教育中程纲要计划(2007-2010年)》以及《现代公民核心能力养成中程个案计划(2011-2014)》等都将重点放在了核心能力培养上。为呼应外界对高职院校的期许,高职院校以伦理、民主、科学、媒体、美学等素养为范畴,藉通识教育及专业教育的融合贯通,从过去“广泛知识”的传授转化为“核心能力”的锻造,强调多元思考、团队合作、沟通协调、价值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行动能力等的养成。

2 台湾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现状

以在台湾岛内选取10所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分布在台湾的北中南东部地区,科技大学6所、技术学院2所和专科学校2所,即有公立院校和私立院校,有通识课程绩优院校、普通高职院校。通过对各个院校关于通识课程的资料进行分析,以期对台湾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现状有所总结。

2.1课程结构

院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以从通识课程学分占整个课程体系的比重上体现。通识课程所占总学分的比重越大,说明通识教育受重视程度越高,反之亦然。10所院校通识课程占总学分比重,一般是20%-30%之间,不同学年制和学校类别之间差异较大。

2.1.1通识课程的内部结构

台湾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包括共同必修课程和分类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全校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这些课程多是共同必修科目保留而来,各校之间基本没有差别;选修课程则是为扩展学生知识和提升文化素养设置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按照要求进行选择。通识必修课程在通识课程中占主要地位,大多数学校的通识必修课程在80%至100%,学生自由选修的通识选修课比重偏低。

2.1.2通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

高职院校通识必修课程主要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共同必修科目转化得来,多是英文、中文、体育等课程。其中,英文、中文、体育、资讯等基本通识课程都占有固定比中。二是高职院校自行规定的必修课程,有的是核心通识课程、有的是发展或深化通识课程,各个院校开设的该类型课程皆有不同,内容极为丰富,但大致都包括在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数学与逻辑、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多个面向范围内。

10所院校中开设通识选修课程的只有3所,多数院校为帮助学生扩展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养成完善人格的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之中,避免了学生选择的盲目性。但学生的自由权极小,会降低学生的修习积极性。

2.2教学实施

2.2.1课堂教学

课堂授课仍是主要的授课方式,包括大班授课和小班授课。国文、英文等课程多采用小班授课;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如发展通识、博雅通识等,多采用大班授课。为保证授课质量的前提下,限定大班与小班人数的上限和下限。通识课程没有固定教材,授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及大纲,推荐相关阅读书籍、文献、影片等纸质或网络资料。

2.2.2通识活动

高校都开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通识活动,包括研习会、名人讲座、通识周、文艺展览和通识护照等。以台南护理专科学校为例,本校通识护照内容包括志工服务和文艺活动,在志工服务环节,学生必须在校外非营利及公益单位、医疗康复中心等完成24小时的无偿服务工作,向通识教育中心提供证明,经过审核通过后可在学生通识护照相关表格处盖章;在文艺活动环节,学生依托本校所在的区域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参加10场次活动,并撰写心得体会交于通识教育中心审核并盖章。两个环节都审核通过后,学生才真正拿到通识教育护照,其也是学生达到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2.2.3 e化通识

相较传统授课方式,e化通识更凸显时代特色。利用网络技术,使授课方式大为改观。有的院校设有数位学习平台,教师上传相关教学视频,布置与批改作业等;学生通过平台学习,与小组成员就课程内容进行在线讨论,给教师留言等;有的院校将通识教育中心网站与众多相关网站链接,可获取相关同事课程资源。

2.3通识评鉴

2.3.1教育主管部门推动技职院校通识教育访视

为了解技职院校通识教育开展情况,通识教育学会受委托办理了“2001年度技职校院通识教育访视”,访视包括9个项目54个指标。9个项目为:通识教育目标;组织及行政运作;教学与行政资源;课程与教学;师资素质与名额;服务与推广;未来发展;自我评鉴制度;通识教育信息、成果简报与网络。经过访视后,通识教育学会针对访视结果提出建议:通识教育应及早纳入技职一贯教育中;将通识教育作为技专校院改制指标;技专校院必须充分认识到专业与通识整合的重要性;定期区分举办通识教学工作坊等。

2.3.2教育主管部门评选高职院校通识课程绩优院校及科目

为了积极推动高职院校办理通识课程,推广优质通识课程,教育主管部门在《2007-2010年度通识教育中纲计划》中,订立补助及辅导优质通识教育课程作业要点。补助对象分为高职院校类和优质课程推广类。2012年,《鼓励技专校院办理通识课程实施要点》出台,为健全各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规划与发展、提升各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内涵等。该文件还强调,院校应明确建置并落实通识核心能力及评估机制;院校建置对通识课程的规划、发展、审查及回馈机制;院校通识课程兼顾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及潜在课程,整合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开设跨系科、跨领域的课程及学程;院校设置通识教育专责单位或组织,提升人力、师资、资源、设备及空间。在系列文件的指导推动下,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自2013年起办理高职院校通识课程绩优评选。2015年起实施推动通识课程革新计划,辅助1894万5298元新台币,以引导高职院校推动通识课程教学创意思维,培养学生具备培逻辑思辨、沟通表达、问题解决、鉴赏美感、探索创造及国际移动等多元核心素养,落实全人教育精神。

3 台湾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成效

3.1明确通识理念

“全人教育”是培养“完整的人”,不仅体现在个体知识技能方面,同时也重视道德与精神境界的体验与提升;不仅关注个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互动。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主要着眼两个方面,首先是以“全人”培养为总体目标,回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其次是落实各院校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各院校秉承办校精神,以通识教育配合整体学校教育目标

3.2专门管理机构与健全的规章制度

《技职教育白皮书》要求辅导高职院校设共同科或通识教育中心,统筹规划院校通识课程。目前,台湾高职院校普遍设立通识(共同)教育中心以及成立院校“通识(共同)教育委员会”,负责通识教育发展的方向、课程规划与检讨、教育教学、研究与成效评估。除此之外,通识(共同)教育中心颁布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通识(共同)教育委员会设置办法、通识(共同)教育委员会课程设置及教学品质保證要点、通识(共同)教育委员会教师审查奖励办法等。

3.3通识课程设置模块化、多元化

高职院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上,都注重课程模块化。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多为必修课程,基本分为基础通识课程和核心分类通识课程。基础通识课程包括语文、外文、资讯、公民教育等必修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奠定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核心分类通识课程涵盖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社会法政、应用科学等领域,通过多元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视野和人文涵养。

自教育主管部门将通识课程设置权下放,院校自行规划和实施通识教育课程。 在辅助通识教育课程计划提出后,通识课程的内容更丰富与多元。比如,单门通识课程计划—新时代的性别与社会、环境伦理与永续发展等;通识课群计划—身体与文化、世变中的自我关照、等;跨领域课程计划—自我觉醒的生命思辨、数位落差与公民行动等。

4 台湾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对大陆的启示

4.1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

自上而下设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政府层面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单位,统筹规划全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高职院校设立通识教育中心,负责规划和协调全校通识教育以及共同必修课程;通识教育中心下设通识教育课程委员会,对课程的审批、监督和管理;甚至在委员会下设课群小组,负责各面向的具体课程。与此同时,该组织机构的运行和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师奖惩等都制定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做到“依法管理”。

4.2合理设置通识课程

4.2.1增加通识教育选修课比例,提高学生选择自由度

第一,提高通识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将部分必修课与选修课整合;院校之间建立网络通识课程资源共享,保障学生修习课程的自由选择度;第二,根据课程任务与实际规范学分数,通识课程每门学分在1-2学分,避免学生选择高学分课程应付学业。

4.2.2积极开发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

通识讲座、通识周、通识护照、社团活动等都是协助正式课程实现通识教育最直接的非正式课程,其将通识教育理念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三大内涵表现在活动计划、执行和考评中,贵在知行合一。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社团,既能在社团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又能锻炼人际沟通、遵循群体所需的秩序和伦理。同时,邀请相关教师予以理论化及专业化的指导。校风学风、校院文化环境也是通识教育的内容之一。对通识教育进行宣导,营造具有人文关怀、尊重民主科学、理性和自由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沉浸其中的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识教育的实施成效与师资阵容是否坚强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以专业及技术为导向的技职教育体系的院校,通识教育的师资更为重要。

首先,要提高师资准入资格,教师在其专长领域有所成绩;其次,建立教师“导生”制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指导年轻教师;第二,保障教师进修制度,鼓励教师参加高职通识教育参加研讨会、专题演讲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在海内外进行通识教育交流、深造的机会;第三,高职院校应该定期邀请海内外通识教育知名专家奖学指导,对教师进行通识专题培训。

在大陆,高职院校数量超过普通高校中本科数量,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文件,关注高职教育中“人”的培养。通识教育因其可以弥补高职教育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致使学生发展片面性的缺陷,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通过本文的概述,以期大陆高职院校借鉴台湾经验,进行不断地探索,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和竞争力。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必修课程通识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创新探索
创新课程设计 实现快乐军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