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转居社区居民自组织的培育探究
2018-09-06谌亚男蒋予永
谌亚男 蒋予永
一、研究概述
1.背景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社区被拆迁、征地,农转居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一系列变化。
随着社会治理理念的推进,在社区中调动居民的力量,一方面促进居民的社区参与,另一方面可以建设更加符合居民需求的社区。
2.目的和意义
本文以农转居社区A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社区居民的自组织培育方式进行分析,探究其培育模式,进一步改进培育的方式方法,使农转居社区发挥出自身的功能、各类组织之间产生协同效应,使社区组织不再局限于居民娱乐层面。为其他社区的居民自治提供一些思路。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农转居社区
“农转居社区”是随着中国最近十几年出现的一类特殊社区。由政府主导实行整村拆除,按照就近原则在拆迁地或拆迁地附近建设集群化的居民楼,形成居民小区,这其中的大部分村委会转型为社区居委会,形成旧“村”向新“居”的转变,形成了农转居社区。[1]
本文中“农转居社区”的概念和大多学者的定义一样,是指经过大量的原始村庄、城中村拆迁合并成集中居住的社区。
2.居民自组织
陈伟东把居民自组织定义为“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居民为满足某种共同需要而自发组建的,不需要外部具体行政指令的强制,社区成员通过面对面协商,取得共识、消除分歧、解决冲突、增进信任、合作治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并使社区逐步进入自我维系的状态”。[2]
本文中的社区居民自组织概念采用陈教授的定义,指社区中除居委会为代表的政府派出机构、物业公司、开发商的,由社区内居民自发组织的、管理和协调社区内居民生活和杜区公共事务的居民组织。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通过非结构式访谈,进一步了解A社区中居委会、居民和居民自组织中的成员对于社区自组织活动的参与、看法和发展状况。
参与式观察:因有幸与A社区中的负责人进行深入接触,同时,通过网络也能使笔者参与并观察到A社区的活动状况以及其中的一些居民自组织。
四、文献综述
1.关于农转居社区的研究
在“农转居”研究中,几乎没有国外学者,这可能是因为在国外并不存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户籍管理制度,而国内针对“农转居”居民的研究较为多见。关于“农转居”有多个称呼,例如“村上楼”、“村改居”等。
在“农转居”的相关研究中,学者大多针对“农转居”作为一政策在实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张汝立、徐海燕提出了政策的负面影响,例如生活困难、失业现象严重、社会保障资源的分配不足等问题。同时她也提出了导致这些问题的成因,包括政策的价值取向、缺乏统一体系和法律保障、执行问题等。[3]
总之,对于农转居社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居民搬迁前后的各种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促进农转居人员就业、提高保障等水平方面。
2.关于社区居民自组织的研究
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不同研究关于居民自组织的定义不同。
在与本次探究关于居民自组织的定义相同的研究中,徐永祥认为市场化改革,削弱行政力量,催生现代社区所需要的自组织空间。现代社区则应该是主要依靠社区自组织系统发展的社区,是一个自组织。[4]王思斌认为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政治性团结和自然性团结逐步衰落,并将被新的团体组织所补充。这个团体组织是由参与者的共同利益趋同走到一起,自主形成某种群体或组织表达意愿、维护利益的组织。[5]
总之,从研究的和融合趋势来看,社区自组织的发育推动着社区治理的自组织转化,并成为新的治理工具,社区自组织发展对社会、社区有很重要的价值,是城市社区建设一种新的思路。
3.文献评述
第一、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论证了社区自组织发展对社会、社区的价值,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社区自组织自身的优势性、自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原因、途径和参与治理的必要性以及社区治理模式的理论。多集中在社区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宏观把握上,对微观层面社区自组织如何运作发展的研究较少,对社区自组织的培育模式的研究很少。
第二、大多学者都在分析“农转居”这个政策带给居民的影响,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和意见,但是站在组织培育角度的研究比较少,多集中在政治学、管理学领域。
五、社区自组织培育分析
1.社区建设概况
本次调查所在的北京市A社区即为农转居社区,社区中的居民是由其中6个村庄的居民“集中安置、拆迁上楼”而形成。2012年正式安置居民,辖区面积0.88平方公里,目前入住约15000人。
2.社区中存在的问题
(1)从居民自身来说。通过笔者对社区中一个社工机构的访谈了解到目前服务和接触的人群大多是常驻人口,只有少数是租住户,接触的多为家庭主妇、学龄前儿童、小学阶段的儿童以及老人。
虽然大部份的居民在拆迁之后,他们失去原来的耕作土地、赖以维生的出租房或是原有的工作,缺少一定的生活来源,人们容易失去生活的目标。
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在上楼之后,他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往那种身边人都互相认识、互相了解的状态到现在大门紧闭的状态,有些人的家庭因为拆迁产生了一些家庭矛盾。
大部份的居民在拆迁之后,都领到一笔拆迁款,不管数目多少,目前生活暂时无忧。居民们在拆迁过程中收益到多套房产,难免会有一种优越感,加之耕作土地的失去,直接导致他们缺乏生计来源,容易沉溺在安逸的现状中,无所事事。
有社区娱乐组织一共23个,包括合唱队、舞蹈队、广场舞队、小车会、阳光合唱团等,但是大多是以娱乐、丰富人们生活为目的,但是这其中的规模不一、管理比较混乱,存在相互争抢场地和队员的情况。
(2)从基础设施建设来说。健身设备比较齐全但是利用率不高。社区有几套公共的健身器材,但是这些器材的利用不是很充分,比较老旧。
公共设施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运用。社区中有老年饭馆、慈善超市,但是都没有开张,没能真正为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发展较为困难,同时占用了空闲的商铺,造成资源的浪费。
居民们有时候会因为活动的场地问题发生争执,例如合唱队和舞蹈队的为了一个锻炼的场地发生矛盾,这些矛盾的发生很大程度上由于社区的一些场地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分配利用导致。
总之,由于社区居民的自身意识、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导致整个社区中的居民参与程度不是很高,需要让居民从原来的自娱自乐、以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互助发展成为关心他人、关心公益、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
3.社区自组织的培育实施
(1)自组织的培育目的。培育和支持社区自组织的关键是要培育热心肠及社区组织,并通过建立支持平台保障居民可以持续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培育社区组织及建设支持平台,在了解和尊重当地传统文化、组织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借鉴地区发展模式,强调以关系重建作为工作的核心。
(2)居民自组织的培育模式。培育方式,从集体入手,恢复大家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让简单的单个人的困惑、单一的问题在居民自组织的团体中解决,利用专业社会组织来重新组织当地居民,再次组建形成大家新的居住地的组织,建立自己新的的交际圈,并适应搬迁上楼后新的规章制度。
培育方法与途径。由专业社工机构和居委会共同成立培育团队,先通过居民的兴趣爱好组织课程班,在课程班中逐渐融入创新、适合社区发展、社区共性问题的一些理念,定期班级委员会定期协商、社区居委会+社区自组织+专业社会组织定期的会议,从制度、会议机制给予组织持续存在的保证;再通过日常组织骨干培训、定期外出交流学习给予组织自治的知识支持,最后到组织、参与社区大型公益活动,赋予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最终达到支持社区原生组织、培育社区自组织的目标。
第一阶段、工作团队通过组织大型活动聚人气,初步接触彼此相熟。
第二阶段、通过活动场地外借和管理,与社区的娱乐活动组织相互联系、建立关系,并且通过活动策划、日常行政支持各个组织,逐渐将工作深入到社区内的各个组织中。
第三阶段、重点培训和提高各组织负责人及骨干的志愿公益意识、团队协商、组织能力,打造八支社区志愿、公益性组织。
具体实践。在环保志愿者组织的基础上培育成立社区志愿者协会。建立由社区主导、A培养团队负责实际记录、居民自主参与管理的A社区志愿者协会,协会面向全社区,广泛吸纳社会志愿者,通过社区志愿公益服务活动,一方面提高志愿者协会的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一方面提高协会成员的积极性,营造社区良好的志愿氛围。
培育成立电脑技能小组,支持各团队的发展。为支持各组织持久向前发展,推动培育成立电脑学习技能小组,使社区的各个娱乐活動组织相关人员能够运用现代媒体工具,科学管理组织的日常工作。
社区原生组织的支持与协助。突破原来以村域、亲疏为纽带的组织方式,为更多社区居民服务,支持与协助社区原生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内容包括搭建社区组织问题协商平台、协助社区居委会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组织与发动、开展社区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
社区组织负责人、骨干、志愿者、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培训。为推进社区各个组织的组织能力、社区公益志愿活动以及能力建设,增强“自我学习、自我服务”的意识,开办三期培训。包括议事制度、章程制定策略、说话的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居民自组织的管理和工作的能力和效率。
开展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居民组织活动平台。为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及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举办三次社区大型公益、志愿活动,并通过活动的举办来促进各个组织的协商、沟通的能力,例如社区活动中心打扫活动、中秋社区老人帮扶活动等,使各个组织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
外出参观、交流学习,开阔各组织视野。为促进社区各个组织、团体的学习,推进组织持续发展,组织两次外出参观、交流学习。例如学习“十九大”精神以及“五年成就展”等,促使各个组织的发展不仅仅是自娱自乐,而是更好地服务社区和居民。
六、总结与反思
居民自组织的培育不仅仅是要去建立居民自组织,更重要的是挖掘社区中现有的每个组织中潜在的能量,使社区中的居民自组织更够更好能科学的发展,真正实现居民自治管理和社区参与,实现居民心怀社会、心怀国家。
1.社区组织的培育模式
充分结合三社联动的模式进行多方面合作,培育团队由乡政府、居委会、社工机构组成并充分配合,通过项目化的运作方式,使培育的过程更加有计划性、有科学性;从具体工作的操作者来说,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使整个过程更加具有人性、符合当地特色;同时,要建立与居民的信任,发展信任关系,信任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以专家的身份直接指导居民组织。
2.社区组织的培育优势
从创新性来说,以团队形式扎根农转居社区,在乡政府、居委会、社工机构三者的协作下通过工作,探索农转居社区三社联动下的社区服务制度;充分考虑本社区情况,既不是按部就班的纯教育,也不是不加实际的纯组织,而是结合当地的文化与地域特点,以支持原有的组织存在形式(而不是重新发展社区组织),在支持中通过居民可接受并且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去改变一个团队的组织形式、提高团队的管理能力。
从可持续性来说,A社区中的社区组织培育不仅立足于满足居民的文化娱乐需求,更朝着居民具有科学管理的方式、具有公益意识、具有奉献精神去培育。关注社区工作是否朝着居民想象的方向发展、是不是符合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方向发展。不仅仅让居民感觉到踏实,更让居民自己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治理社区。
注释:
[1]李洪波.“集中农转居”社区协同治理机制研究——基于对章E市明水街道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2]陈伟东.社区自组织的基本要素[J].江汉论坛,2004
[3]张汝立、徐海燕.“农转居”安置政策的问题与成因[J].新视野,2008
[4]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王思斌.社区建设中的中介组织培育[J].中国民政,2001
参考文献:
[1]费迪南多.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1999.
[2]徐中振、卢汉龙、马伊里.社区发展与现代文明[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3]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季佳一.我国小城镇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以常州市武进区嘉泽镇为考察个案 [D].苏州大学,2011
[5]李婷玉.社区发展与居民参与[J].湖北社会科学,2001
[6]孙璐.论城市弱势群体的社区参与一一以扬州市文昌花园社区为个案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7
作者简介:
谌亚男(1993--)女,四川省德阳市人,中华女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蒋予永(1994--)女,河南省驻马店市人,中华女子学院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