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起家庭文明风帆 促进身心健康

2018-09-06李英

新丝路(下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社会和谐心理健康家庭

摘 要:“天下之本在家”,在中国,“家”在人们心中占据特殊地位,家庭家教家风对子女人格塑造、身心健康等方面会产生深远影响。“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家庭和谐的个体,可能会更容易获得安全感,相反,在缺乏爱甚至“病态”家庭中生长的孩子,可能较难建立信任感,而人的信任感安全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所以说“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家庭;家情节;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一、“家”的特殊地位

家庭有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分。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家庭治疗大师之一维吉尼亚·萨提亚女士认为,一个人与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很有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什么是原生家庭, 黄华在《原生家庭对婚姻关系的影响-基于Bowen理论的探讨》一文中提出“所谓原生家庭,就是个人出生后被抚养的家庭,是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其中关键的是个体与父母的关系”;《原生家庭》一文中,对原生家庭的概念概述为“原生家庭即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 黄维仁博士在《亲密之旅-爱家婚恋情商自我成长课程培训》中对原生家庭定义为“原生家庭是指人们从小长大,有爸爸有妈妈,有兄弟姐妹的这个家”。所谓新生家庭,黄维仁博士定义为子女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一个家。

简而言之,原生家庭是指从出生、成长到组织新生家庭之前,由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共同组成的那一个家;新生家庭主要指长大成人后,与原生家庭以外的其他任何人重新组建的那一个家。重新组建的这个新生家庭对其子女来说,与爸爸妈妈又共同组成了一个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教育模式,父母的性格,父母双方亲疏程度等等对子女品格的塑造,性情的养成,爱人的能力,乃至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等等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些影响在子女长大组建新生家庭之后对其子女又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这种客观存在的循环,决定了家庭在每个人一生中所处的特殊地位。

二、“家”情节

“家”:一个让人们赖以生长和生活同时又倾注着大量情感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天下之本在家”;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中国民间也一直流传着“家和万事兴”这种说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始终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可以说,在很多人心中都会怀有一种深深的家情节,在国人心目中,家一直都不仅仅只是提供人们吃饭睡觉的那一间屋,而是人们精神的寄托,是感情的港湾,是一个灵魂的栖息地,甚至是家庭成员之间在一起的情感全部,“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人对家的依恋的普遍性能够像中国人这样强烈。”

在中华大地上,从古至今流传着很多有关描写家庭亲情的诗句,比如孟郊写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木兰辞》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等等,这些诗句均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

在国人观念中,“家”不仅是生于斯长于斯还是死于斯的地方,所以,人生中如果没有一个“家”,在心理上,就会有种得飘飘荡荡和永远处于“居无定所”的感觉,可以说“‘家在人生中具有“根”的意义。” 所谓“落叶归根”即折射了人们心中那份割舍不掉的浓浓的家情节。

三、情感依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什么是心理健康,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将心理健康解释为: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要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本文认为,心理健康即是指个体心理能顺应自然,适应外界环境,心理状态能与身体及外部刺激相匹配。

如上所述,因为家庭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固有的那种心理上的亲密关系,父母与子女,子女与子女之间在长期的生活中就不可避免的发生着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尤其是父母对子女人格、身心健康,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及其深远。

通常情况下,父母通过言行举止家规家教等有意无意建立起的家庭环境氛围,让那份坚固的家情结在子女成长过程中乃至极有可能在子女整个生命过程中变成一把双刃剑。耳濡目染,人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很多时候会不知不觉的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幼儿的很多语言表达方式、动作形态犹如父母的复制品,在社会交往中,“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比如:那种生长在父母掌控力极强,且父母双方或父母中的一方喜欢无微不至照顾和乐此不倦超控子女一切的原生家庭中的孩子,长大之后在组建新生家庭时,往往会偏向选择掌控力极强的人或者与这种品格完全相反的人一起组建家庭。

很多研究显示,父母公平、民主,宽容,彼此相爱,互相尊重,相互关心,沟通顺畅,关系协调,构建的家庭氛围融洽,在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子女大多数会更加自信,心理更加阳关,更加懂得关心他人,善待他人,关爱弱小群体,富有同情心。长大之后,在处理恋爱婚姻关系当中,会更加懂得如何去爱对方,以及更加懂得如何去争取对方的爱,在建立婚姻家庭时,会更加有眼光有自信选择适合自己的另一伴,婚姻、生活品质会更高,当然,也会更加有力量有智慧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人生。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犯罪群体,一些性格偏执者,一些早婚早恋的人,过于自卑或过于自负人,崇尚暴力的,等等品格缺陷之人,与父母平时营造的家庭氛围,也即是家庭家教家风都有很大的关系。具体讲,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人,原生家庭中往往也存在着暴力行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毫无同理心的人,他(她)的原生家庭中一定有滋长这种性格存在的因素;一个早婚早恋者,在原生家庭中大多数也是一个爱的缺失者; 一个在选择婚恋对象时,总被对方固定的某一种特质吸引的人,他(她)的原生家庭中应该要么具有这一特质的人对其具有很深影响,要么在其原生家庭中及其缺乏这一特质;由骆敏灵、熊卫等人所著《精神分裂症患者原生家庭互动模式的定性研究》中讲到“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原生家庭存在不良的沟通方式以及对冲突的处理方式,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对患者的家庭进行干預从而帮助患者家庭建立良性的互动方式。”

四、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说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中再次提到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12日会见第一屆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负起领导责任,切实把家庭文明建设摆上议事日程。”由此可见,中国越来越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提倡从精神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对家庭文明的建设。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梁漱溟先生也曾讲过“中国传统社会往往以家庭为中心,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或细胞。”

社会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因为家庭和谐,人的身心也会更加和谐,通常情况下,内心容易平衡的人,能很好与自己身心和睦相处的人,在对待工作,对生活,对周边人物、事件,对未来等,会持着更加乐观、积极的态度,在处理事情时,也会更加客观而不至于太偏激和情绪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拥有正能量的人,往往也会给身边的人给社会带来更多正能量,所以说“家庭在社会和谐和社会治理中的功能是非常大的。”

在中国社会中曾一度盛传着“先成家,后立业”的思想,当人的身心有了归属所在,且家庭氛围营造得民主、团结、积极、和谐、温暖时,那么人们在享受着家的温暖与爱的同时心理自然而然就会滋生出对家庭更多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一般会泛化到对他人对社会的安全感,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对他人乃至对整个社会持以更多的宽容与善意。相反,如果家庭支离破碎,家教简单粗暴,家庭成员之间冲突频起,相互猜忌,缺乏爱和信任,甚至呈现出严重的病态家庭氛围,那么,在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难想象会有多敏感,自然也就很难建立起对他人对社会的信任。“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点和重要组成部分”,试想,如果每一个家庭都和谐,从家庭出来的每一个成员都身心健康,对当下对未来始终充满信心,且都有追求幸福和爱的能力,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葛晨虹.家庭建设在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宣讲家网站

[2]骆敏灵、熊卫、马旻、张建军、李轶琛.精神分裂症患者原生家庭互动模式的定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11):840-845

[3]黄维仁.亲密之旅-爱家婚恋情商自我成长课程培训.2012

[4]黄华.原生家庭对婚姻关系的影响-基于Bowen理论的探讨.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6):85-86

[5]陈劲骁.大众心理学.2014,第10期

[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3013

[7]骆伯巍著《教育心理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李英(1982--)女,布依族,贵州省贵定人,中共都匀市委党校讲师,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亲密关系的研究以及箱庭疗法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社会和谐心理健康家庭
家庭“煮”夫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恋练有词
生育文明是计划生育发展的前进方向
关于家庭教育立法的理念和思路
通知“被害人”参加庭审活动,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