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怦然心动叫我也可以这样做
2018-09-06杨莉莉
摘 要: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我很荣幸,能成为“另一棵树”,并准备着去撼动别的树,推动别的云,唤醒别的心灵。26届现代与经典语文观摩距今半个多月,内心仍如泉水汩汩涌动,澄澈透亮。
关键词:教育;阅读;课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源头之一——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课
聆听了两次管建刚老师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课,一节是《孔子游春》,一节是《螳螂捕蝉》。
《孔子游春》一文,管老师先从读课题,生字词书写理解入手,引导学生书写了“逸、凿、蹲”等生字,并利用生字组词说话,示范“蹲着”跟学生说话等方式让学生对生字进行了理解。接着抓住课文内容,水的四个特点: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进行了品读理解。品读环节中,采用断词读,句型特点读,去掉标点读等方法感悟水指向的人物子路、颜回,孔子的品行。最后,借助课文内容水所指向的其他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选择组合,分析比较朗读,得出写作时选材组合“一一对应”的重要性。
《螳螂捕蝉》一文,管老师利用检查预习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学习归纳内容的方法——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接着抓住少年讲故事段落,以及少年导演事件的画面段落,借助断词读、去标点读、抓关键词句读、品等方法理解少年进行了深思熟路的思考,故意导演事件原因和目的。最后运用录音补白少年想的内容,追问作者不写他想内容的原因——指向写作时出现内容重复,凑字数的陋习。
两节写作指导课,都是从检查预习,了解内容,到文本重点段落的朗读指导和理解,再到润物无痕地阅读写作指导,来得自然而随意。
读过管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课例》《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两本书,一直折服于他作文“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的理念;折服于他的作文教学训练点小、细、精、准。他说他崇尚讲评,讲评重于指导。他喜欢学生在前面欢快地小跑,教师在后面跟着、看着。看到学生美好的表达方式时给予表扬;看到学生表达出现了问题,及时喊停,帮忙包扎一下,调整一下。这样的理念运用到这两节指向作文的阅读指导课,也应该是这样:如果说“一一对应”和“重复啰唆”是管老师平时对孩子写作问题的“诊断”,那这两节作文指向课就是开出的一剂药方。药方是良药但却不苦,既学习了文本该学的知识,又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学习了写作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源头之二——激发阅读兴趣的绘本阅读课
直到现在,“呼呼又哈哈”“大坏猪之所以叫大坏猪可不是浪得虚名的哦”……还在我的耳畔萦绕。喜欢小郭老师磁性般的声音以及富有童趣的儿童语言;喜欢他选择的两个故事《三只小猪》《三只小狼和大坏猪》,还有他推荐的故事《三只猪的真实故事》;更喜欢他站在作者角度审视文本,理解作者的立意。
课堂中,小郭老师引领孩子们五猜故事:1. 出示封面猜故事讲了什么?2. 房子被砸坏了,三只小狼接下来会做什么?3. 三只小狼落荒而逃,接下来他们会做什么呢?4. 三只小狼死里逃生,接下来他们会做什么呢?5. 三只小狼盖的三座房子都被大坏猪破坏了,接下来他会盖什么样的房子呢?鼓励孩子进行有线索的推理,启发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三只小猪》和《三只小狼和大坏猪》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一次次对比阅读中,孩子发现了异同,也渐渐领悟出故事里面存在的各种人生哲理。
小故事里藏着大道理,小小的绘本阅读教学中藏着大智慧。不得不说,他为从事低段教学,并正在为培养孩子阅读兴趣苦恼的我们开启了一扇窗。由一本牵出另一本,由一组牵出一群,由一群牵出一类。当一个读者满心欢喜地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哪怕他是一个小小的人儿,他的精神世界也应该是丰富的吧?
源头之三——静悄悄的阅读课堂观察课
重温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有感于里面的这两句话:
1.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的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2.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读这两句话仿如鏡花水月,但林莘老师执教的《听见梦想》,却给我一种眼见为实的震撼!
开课之前,林莘老师简单介绍了他们学校正在进行的来源于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教授的“学习共同体模式”。她认为这种模式下的课堂不是“互教”的课堂,而是“互学”的课堂。我们发现学生的课桌由先前的面向老师被调整摆放成U字形。为了观察学习共同体的真实发生,林老师现场邀请了8位听课教师作为观察员坐在孩子们中间,要求他们用蚂蚁之眼去观察、记录孩子课堂上真实的表现。并明确告诉孩子们课堂上的规则:小声讨论,认真倾听,不影响第三人;组员是学习共同体,互求互助,共同思考完成回答。一节静悄悄的课堂拉开了帷幕。
课堂上,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不再是“小手林立,小嘴滔滔”,而是同桌之间两两互动,像说悄悄话一样轻声讨论。在安静的课堂中,学生的思考在真实地进行!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是“孤身奋战”,而是两两起立,一个回答,另一补充。老师不再喋喋不休,而是温软而富启发的话语:“与同伴交流一下,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想法?”“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能不能给你带来启发?”“如果你不知道,可以轻轻问问你的同伴?”老师真正成了学生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呈现出的是相互倾听、细声讨论的“润泽”的学习氛围!
8位观察员,用蚂蚁之眼见证了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成长,也证实了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者。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我愿意沿着大师行走的足迹,去尝试,探索,进行那一场场静悄悄的革命。感谢这场生命的遇见!
教师是一片云,承载着老师的理想,老师的信念,老师的追求,飞翔在诗意与自由的天空。
作者简介:
杨莉莉,重庆市,重庆市巴南区龙洲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