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活力的课堂荡起生命的涟漪
2018-09-06寿叶萍
摘要: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一堂课的成功在于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教师充满机智的课堂评价的有效发挥,科学有效的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激励鞭策和改进的作用,能使课堂更具有生机和活力。本文针对我校语文课堂的相对沉寂,拟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入手,分析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解读新课标课堂评价的相关要求,探讨课堂评价的有效策略,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堂评价;有效性;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现今我校语文课堂沉寂,学生课堂参与性低,课堂教学评价有没有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呢?我校教师课堂评价又呈现怎样的局面呢?
一、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的课堂评价现状看,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现状与新课标所要求的评价标准仍有一些距离,许多语文课堂上出现了教师泛滥、含糊的评价,造成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无效和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一) 情感缺失语言失真
一位教师在执教《乡愁》时,先让学生朗读,随即点评:“我从同学们的朗读中听出了一丝惆怅,请说说你为什么惆怅?”学生愣住了,久久没有回答,因为学生囿于生活经历,缺乏这方面的情感体验,其实并没有读出多少惆怅的语气。老师很尴尬,不得不来了个“自问自答”。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尴尬呢?原因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客观、缺乏真诚。学生在读课文时,教师并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朗读,这种缺乏真情实感的虚假评价,没有点明实质。而只是停留在自己的主观臆断上的肤浅揣测。这种模糊、失真的评价会导致学生忽视课堂评价,降低学习兴趣,甚至还会造成课堂教学的尴尬。只有真诚才能有真情,只有真心才能有真爱。
(二) 漠视文本混淆价值
学习《信客》一文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对课文的感受,本意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信客工作的艰辛。大多数学生认为信客勤劳质朴,工作默默无闻,十分欣赏他的优秀品质。但有一学生说:“我不想成为一个信客,太苦太累了,我可受不了!”教师连连点头,夸她说出了不一样的感受。
尊重学生的感受固然应该,但这位学生的感受显然是脱离了文本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理应及时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点明正确的价值取向,但教师面对这很明显的情感偏差,却听之任之,不加思考,未做正确引导,反而加以称赞,这样对学生良好情感的发展极为不利,甚至会助长学生的这种不良价值取向,让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绝不是一个负责任的教师该做的。教师在评价上应当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个性阅读与文本正确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当坚持正确的引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取向,不隐瞒学生思想和语言表达上的错误与缺点,一分为二地评价,肯定该肯定的——尊重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引导该引导的——对出现的错误进行价值引导,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 千篇一律平淡无奇
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几乎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给予相同的评价,无外乎“很好”“太棒了”“真了不起”。
这样的评价,形式浮躁,语言单调,游离于文本内涵及师生精神世界之外,犹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学生的心湖不会荡起温暖的涟漪,学生的心田也不会萌生自信的嫩芽。实际上,从学生回答内容的思维含量上分析,客观上是存在差别的,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注意学生本身的学习基础、各个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一味地为学生叫好,对学生的发言不加思索,不认真倾听,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机械、程序化,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策略
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应以学生为本,强调对学生潜能的开发,注重其发展性与创造性,并以学生个人特征为参照准确、适时地进行评价,以有利于学生及时明确努力方向,体验成功,建立自信,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平台,促进学生知、情、意等诸方面能够和谐地发展。
(一) 情到真处意更深——发自内心,激发学习热情
积极的情感能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魅力,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莎士比亚说:“真诚的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大量的实践证明,教师发自内心的赏识与鼓励,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相信自己,积极向上的品格,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 该出手时才出手——把握时机,强化重点难点
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意见不一,有时还会发生争辩。此时,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懂得把握好评价的时机,不必急于进行即时评价,可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评价。这种适时适当的延时评价在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同时也强化了重点难点。
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没有即刻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假如孔乙己生活在今天,他会怎样?”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学生结合古今社会环境比照,明白了个人原因之外,深层的社会原因才是造成其命运悲剧的关键。教师通过延时评价,激发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的热情,最终对文本内容形成了深刻的认识,使孔乙己悲剧之“因”完整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总之,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能够将文本、学生和教师拉近,成为使三者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黏合剂,它传递的是一种情绪,交流的是一种感情。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地认识课堂评价语的价值,不断锤炼教学用语,研究语言艺术,让评价的内容多一点,过程长一点,形式活一点,用语言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曲,这样才能在學生头脑里回响激荡,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发展,也才能让我校相对沉寂的课堂鲜活起来。
参考文献:
[1]杨友红.语文课堂生命活力的生存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2):38-39.
[2]李明高.教师最关键的18项修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34-41.
作者简介:
寿叶萍,浙江省诸暨市,街亭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