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018-09-06张鑫钰

读天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教育

摘 要:教育人性化强调以人为本与社会需要的结合。联系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际,教育人性化的到位必须解决两大问题:学习“减负”;教育方式、态度。为解决这两大难题,必须注意:尊重青少年人格,既讲师道尊严,但又非师颜不可犯;还应注意满足学生心理及个性发展需求;让学生了解社会,并为进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切实降低学习难度。

关键词: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教育人性化

一、 什么是教育人性化

“教育”从广义上看是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从狭义上看则是指学校教育。不管是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教育,其出发点都是人。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职能,是教育的本质所在,这决定了人的问题是教育的中心问题,决定了人是教育的最基本的着眼点。教育必须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教育人性化在当前的教育界是一个正在引起人们越来越多关注的热门话题。什么是教育人性化?词典上一般认为“人性”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二是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可见,所谓教育人性化,从根本上讲,也就意味着教育应当把人作为有正常感情和理性的、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社会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被动客体或一种类似于物质性的“产品”来塑造。

历史上教育的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必须从社会出发,而不是从人出发。这种观点虽然看到了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但却没有认识到教育也必须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与此相反,教育的个人本位论者虽然认识到教育必须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却没有看到教育也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把人与社会分开来谈教育,显然都是片面的。

遗憾的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常常不能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以至于教育改革的口号虽然已经提出多年,应试教育从校内转到校外,学生的压力始终无法减轻,素质教育的措施却一直落实不到位。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体罚经常见诸报端,中小学学生的减负仍然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所学与在实际中的应用时差距颇大,大学生毕业后就业能力不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教育人性化,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并着眼于社会的需要,这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正确理解教育人性化

联系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际,正确理解教育人性化必须正确认识以下两个问题。

(一) 中小学生的减负问题:质量标准不能降低,效果不应打折扣

提出教育人性化,首先是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中国的中小学生真是很可怜,身上背着几个沉重的大包袱在读书:一是光宗耀祖的重托;二是考重点中学、考大学的压力;三是自己、家庭和学校的荣誉;四是社会竞争的压力等等。沉重的学习压力把孩子压得失去了他们本来的天性,因此,中小学生要减负,这无疑是教育人性化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减负简单地理解为减轻,理论上是说得通的,但没有被实践过的理论在实际中却难有好的效果。例如,某校中考正好遇上减负浪潮,学校想为学生补课,在学生一片“减负”声中和舆论的压力下只好作罢。结果,預计有7到8名学生能考上重点的却只有2人考上。落榜的学生感到痛苦,家长很不满意,学校压力很大,致使以后几年的招生都受到影响。一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满意老师给压力,一旦落榜伤心欲哭无泪时,才后悔当初自己不努力,老师不给压力。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当今的社会充满竞争、挑战、危机、压力,不论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与时俱进就会被无情地淘汰。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使新生的一代在社会中立足,受教育的人总感到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是失败的角色,易激起“读书无用”这种歪理邪说,引发不良舆论。人性对他来讲还有什么意义失败的教育,不论你冠以它多么动听的、新的词汇也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这种教育实际上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减负绝不意味着质量标准的降低,如果教学效果打了折扣,培养出的人才成了次品,那同样不能体现教育的人性化。事实上,减负对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要求更高;对教师的教育意识、教学水平、教学组织能力要求更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效果不打折扣的减负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人性化。

(二) 教育学生的方式和态度问题:重视学生的情感心理需求必须适度

健康的人都有正常的感情和心理,而过去我们往往忽视教育人性化在这方面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的一些家长和老师,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由于教育行为不当,例如对优秀生的偏爱,对差生的歧视,体罚,精神暴力等给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很大,造成师生的对立情绪。现在,人们已经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人们都越来越重视被教育者的情感和心理需求,这说明教育人性化的观念开始被人们所接受,也使教育公平得到具体实践。

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一种新的事物或一种新的概念产生之后,如果尺度把握得不好,好事也会变成坏事,真理往前再多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怎样保持适度原则,这对学校、教师都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有报道说,现在的一些学校,学生迟到了,不用报告就可以进教室。有的人就对此大加赞赏,认为这就是教育人性化的体现。因为学生迟到了,心里本来就紧张,一声“报告”把全班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到自己身上,心里更难为情。同时也打断了老师的正常上课、同学们的学习。所以,迟到了不用报告就走进教室自己的座位上坐好,更符合人性。

其实,学生迟到总是有原因的,或是作业多,做到深夜,第二天早上不会醒,所以迟到了;或是昨晚玩电脑玩到深夜,第二天起不了床,所以迟到了……。迟到的理由,有的是情有可原,有的就不应该了。但是迟到不用报告就进教室,不管迟到的原因可否,学生都会原谅自己,或者认为迟到是正常现象,无关紧要。长此以往,形成习惯,迟到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迟到的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迟到都如此,那么早退、旷课、请假还要不要向老师汇报、请示?如果也不用,学校的教学管理还有什么秩序可言?!

人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思想感情,行为方式无不受到人自己所处在的社会的约束。更何况青少年学生行为习惯还没形成,他们的人性还未定格,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我们在强调教育人性化的时候放松了对他们的要求,动不动就担心学生的感情、心理承受不起,这实际上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其结果往往是我们不愿看到的。须知过度保护也会使人的感情、心理变得脆弱,反而不利于学生感情、心理健康的成长。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不经苦寒哪有梅花香,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教育人性化要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的人,最终也是要走向社会的,体验社会的约束应该是人的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并不否认人有个性,有成长的过程,拔苗不能助长,但温室里也长不出参天大树。不根据受教育者个体的状况和社会的实际,一厢情愿地把学生塑造成自己理想的形象,那是不可取的。

三、 青少年教育人性化要注重的几个方面

(一) 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人格,既讲师道尊严,但又不是师颜不可冒犯

中国人受传统礼教的影响,等级、辈分思想还很浓厚。一般人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小,不懂事,作为孩子就是要听大人的话,因而常常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孩子的感情和心理,不理会孩子的要求,不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不把孩子看作与自己一样是有人的正常感情和心理的。所以,孩子敢顶撞大人是严重的事情。然而,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信息的时代,青少年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得新的信息,接受新的观念,新的文化,有自己判断是非的标准,有很强的自尊和独立意识,不喜欢别人的强加意志,大、小道理都懂,新名词比家长老师来得还要快。家长、老师喜欢的是过去那种学习好、听话的孩子,而总觉得现在的孩子不听话,难怪一些老师感叹现在的学生难教。实际上不是学生难教,而是我们还没有读懂现代学生的感情、心理,教育观念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我们应该放下长辈、师者的架子,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同辈或具有平等地位的人一样去对待,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少一点空洞的说教,用事实说话。当然,青少年学生判断是非能力毕竟是有局限性的,也不能一味地迁就、放纵,要做好说服、引导工作。

(二) 教育人性化应注意满足学生心理及个性发展的需要

现代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人与人在发展上存在的差异,无论对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关爱不同类型的学生。但也有的教育工作者在评判一种教育方法、方式的优劣的时候,不是首先看学生是否欢迎,是否需要,而是看是否有理论依据。这种做法实际上还是背离了教育人性化的要求,不是把人的需要与发展放在主位,《文汇报》2003年2月10日报道说,上海市蓬莱路第二小学最近出了件新鲜事,学生对测验或考试不满意,可以申请“借分”,使自己这一次的成绩上一个等级,所借的分下一次考试再加若干倍“还”。“借分制”一出台就引起各界人士的纷纷议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借分制”在对学生评价方式、方法上是一种创新,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热情,满足一些学生的成就感和增强责任感,诚信意识。有的人则认为,这种方式缺乏教育学的依据,可能促使学生对分数的过分追求,会增加学生学习的精神负担。先不管这些观点孰优孰劣,我们应该首先去问问学生是否欢迎“借分制”,分析是否欢迎的原因,看“借分制”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与发展再下结论不迟。

(三) 让青少年了解社会,做好心理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能走上社会,立足社会。社会对他们来讲既新鲜又陌生,既有鲜花也有陷阱,既让人憧憬也让人担忧。然而,社会竞争却是无情的,人际关系复杂,好坏良莠不齐。一些学生害怕社会,希望自己永远也不要长大。社会的不良现象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家长也很不放心。一些学校因此实行全封闭式管理,想把学生与社会不良影响隔绝开来,有的地方还专门开办了女子学校,把男生与女生隔绝开来,真可谓用心良苦。但是,从教育人性化的角度来看,这显然不是积极的教育,而是消极的、回避的教育,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的学生小小年纪就谈恋爱,别说中学生,连小学生也谈恋爱。办女子学校,是把男生与女生暂时分开了,可分得开人能分得开心吗?人往往就是这样,越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更何况十几岁的少男少女情窦初开,我们不让学生面对现实,有正常的男女接触,教育他们如何正确处理男女感情,而是回避问题,遏制人性,一旦到了必须面对男女问题的时候,他们能以健康的心态处理好男女关系吗?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和影响也不尽相同,一些学生在家中称霸王,在学校受约束,到了社会就学坏,我们总不能把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隔开。家庭、学校与社会是相互关联的,是人生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大环境,教育人性化就应该积极面对现实,让学生学会在各种环境中生存,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挑战。

(四) 切实降低中小学生学习的难度

我国中小学学生學习的内容过多过深在世界上是公认的,这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切实降低中小学生学习的难度,就要减少教材内容,取消统一中考,让学校自行命题组织考试,也让学生自由择校,否则,教育人性化也是空喊口号。为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喊减负已喊了多年,但结果如何?至今,中小学生学习的压力仍很大,学习负担仍很重,中考比高考还要难考。在这种情况下,对面临中考、高考的学生来说,减负和人性化教育显然就是水中捞月,雾里看花,许多备考的学生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地刻苦学习,视力严重下降,睡眠严重不足,因为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在挥舞着,谁敢怠慢?这些中小学生无疑承担了与他们年龄不相符合的学习重压。然而,另一方面,二十多岁的青年大学生在可以承担更多的学习压力的时候,他的学习反而轻松了。连中学老师也这样鼓励高考的学生,你们现在吃点苦,到大学就好了,大学生活轻松、浪漫。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中小学生在奋力拼搏,大学生在享受生活。这难道不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吗?也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减负也好,教育人性化也好,不来一场考试的彻底革命是没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张勤生.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法浅谈[J].教育现代化,2017(24):234.

[2]胡琪.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研究[J].亚太教育,2016(34):27.

[3]姚丽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现代交际,2016(15):153.

[4]翁丽娟.浅析小学阶段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7):207.

[5]蔡文伯.改革考试制度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15(12):49.

作者简介:

张鑫钰,湖北省武汉市,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教育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区域教育大扫描
“探求·明理”生本教育的探索实践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节俭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