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区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深基坑施工技术研究
2018-09-06汤洪家
汤洪家
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0
1 工程概况
1.1 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嘉兴路街道139街坊商办综合开发项目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城市中心区内环内;基地靠近虹口北外滩商务区。基地北侧为紫虹嘉苑小区,距离基坑约20 m;西侧为老厂房,距基坑约19.8 m;东侧为虹叶茗苑小区,距基坑约32.69 m;南侧为周家嘴路900弄小区。北侧隔岳州路为运营中的轨交4号线区间隧道,在基坑50 m保护线旁。周边道路下埋设有大量的市政管线(图1)。
图1 基坑周边环境与管线示意
1.2 建筑及结构概况
本工程总用地面积为13 671 m2,建筑面积89 351 m2,其中地下室面积44 990 m2,地上面积44 361 m2。建筑高度59.95 m,建成后为商业办公场所。
地下室底板面相对标高为-19.75 m,底板厚度普遍区域为900 mm、桩承台区域为1 200 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抗渗等级为P8,垫层厚度为200 mm。
本工程地下室共4层(地下4层为人防区域),满布整个场地;地上由1栋12层主楼(钢结构)及4层裙房(混凝土结构)组成。
1.3 水文地质情况
1.3.1 潜水
本工程基地浅层地下水属潜水类型,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水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水位埋深为0.3~1.5 m。根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DGJ 08-11—2010《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有关条款,年平均水位埋深一般为0.5~0.7 m,按不利条件分别采用地下水高水位埋深为0.5 m,低水位埋深为1.5 m。
1.3.2 承压水
本工程基地第⑦层粉土层为承压含水层,埋深54.5~57.5 m,当基坑挖至-22.40 m时,底板稳定性处于临界状态,局部深坑开挖时(局部深坑开挖深度-25.00 m),有承压水突涌的可能性,且承压含水层埋深约55 m,地下连续墙未对承压含水层进行隔断。因此,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在保证基坑安全的前提下,要保证尽量不降承压水或缩短降水周期,从而保证周边环境的安全。
1.4 基坑概况
工程采用厚1 m地下连续墙(两墙合一)+4道钢筋混凝土支撑体系,地下连续墙深44~46 m。地下连续墙局部(邻近地铁隧道及小区侧)采用三轴搅拌桩进行槽壁加固和裙边加固,基坑内深坑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加固。基坑普遍挖深20.3 m,局部落深至25.0 m(图2)。
图2 围护体系示意
2 关键施工技术
2.1 坑内加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坑内加固质量的好坏会关系到整个基坑的安全,尤其是本项目局部深坑承压水突涌风险较大、稳定性较难控制。
本工程在围护设计阶段,通过对围护设计方案进行研究,从基坑安全角度出发,在西侧(浅基础房屋)及地铁隧道(距离基坑50.5 m)须采取三轴搅拌桩进行加固。施工时,需密切关注其下沉和提升速度,相邻桩施工不得超过24 h,一旦超过,必须在外侧进行补桩,同时严格控制水灰比。
本工程坑内加固采用高压旋喷桩,注浆压力20~25 MPa,空气压力0.7 MPa,提升速度为10~20 cm/min,水灰比为1.0。为保证坑底加固的质量,以及施工时为防止孔间串浆,必须采用跳跃法,相邻2根桩施工间隔不小于48 h,间距不小于4~6 m。旋喷前要检查高压设备和管路系统,其压力和流量必须满足设计要求。注浆管及喷嘴内不得有任何杂物,注浆管接头处的密封圈必须良好,喷射时,要做好压力、流量、注浆量、转速、提升速度等的量测及记录工作。
2.2 合理划分土方分块
本工程土方分5层进行开挖,周边均为建筑物且距离基坑西侧20 m为浅基础的房屋,周边道路下埋设有大量管线,为确保周边环境安全,在尽早形成底板的前提下,基坑开挖必须坚持“分层、分区、留土护壁、盆式开挖”的原则[1]。
第2~4层土方开挖时,根据围护支撑的布置形式及盆式开挖原则将基坑分为15块共4个阶段进行开挖,先形成对撑,后角撑。同时要求在分块土方开挖完成后的48 h内形成支撑,并在开挖过程中加大机械投入,减少基坑的暴露时间[2]。
1)首层土方采取大开挖,由中间向两侧进行。且应先在地下连续墙内侧挖槽,凿除浮浆,并分段及时形成定圈梁(图3)。
图3 首层土方开挖示意
2)第2~4层土方采用盆式开挖,开挖时,上一道支撑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开挖顺序为1-1→1-2→2-1→2-2→3→4(图4)。
图4 第2~4层土方开挖分块
3)第5层土方根据后浇带及施工原因划分为6块(图5)。第5层土方及底板施工按照1区→2区→3区→4区→5区→6区的顺序进行施工,垫层在形成工作面(200 m2)后即可进行浇筑。1区、2区、3区形成后,尽快形成长边中部的底板对撑,控制基坑变形。同时,考虑到控制基坑变形,在施工4区、5区、6区时,可先行施工地下连续墙轮廓线10 m范围内的底板。
图5 第5层土方开挖分块
3 底板局部深坑施工方案
根据原先专家评审及围护图纸意见,建议一般情况下在普遍底板施工完成后再进行局部深坑(抗承压水稳定性验算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深坑)的开挖,缩短降压抽水工期,从而减小对环境的变形影响。但本工程底板施工时,承压水头高度较之前有了一定的下降,局部底板深坑需后挖的地方极为有限。
若按常规方案进行施工,落深坑周边需留设施工缝及操作面,会对后期施工带来不便,且后期深坑四周所留设的钢筋接头很有可能在挖土过程中被损坏,施工周期也会延长,给底板的整体形成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对于落深大于3 m的深坑采取分段施工(图6),以避免上述不利影响。
图6 分段浇筑示意
由于承压水水头呈周期性变化,在最后一层土方开挖期间,通过承压观测井对坑内承压水头进行观察,承压水埋深基本稳定在-65.0 m,较之前的地勘报告的-57.5 m有了一定降低,根据降水单位核算,根据此水头高度核算,底板开挖土方稳定临界值为-23.40 m。
针对4、5、6区深坑分2次施工,对局部深坑按如下步骤进行施工:
1)深坑随底板分区大面挖土一起施工。
2)开挖完成后,立即浇捣垫层(早强混凝土内配网片钢筋)且完成钢筋绑扎。
3)浇捣深坑混凝土。
4)深坑水平向设置施工缝。
5)待分区大面积钢筋绑扎完成后,浇筑整块分区底板。
同时,在水平施工缝处设置企口,在此设置止水钢板(图7)。
图7 止水钢板设置示意
4 监测信息化
为保证施工过程中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地下室结构完成以前,本工程对周边管线及道路、房屋沉降及倾斜、水位变化、支撑轴力、地下连续墙测斜、土体测斜、坑底隆起等项目进行1 d一次的测量(结构施工阶段测量为3 d一次,不含拆撑),以信息化指导施工,根据监测数据调整施工流程。
在施工至第4道支撑时,由于土体卸载的效应,立柱桩的垂直位移出现了超过报警值35 mm的情况,为保证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项目部立即根据监测报告,对现场上升超过报警值的区域立柱通过局部加载的方式(支撑梁上方混凝土截桩)进行控制。
5 结语
1)在坑内加固施工时,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进行全程控制,使得坑内加固质量得到了良好的保障,后期的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满足>0.8 MPa设计要求,为后续基坑顺利开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在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合理按土方分块进行开挖,通过加大施工过程机械和劳动力的投入,保证支撑在48 h内形成,同时提高混凝土支撑最后一块的强度等级,使整个支撑传力体系尽快形成,也缩短了整个基坑开挖的周期,减少了基坑的暴露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基坑变形[3-8]。
3)通过局部深坑施工方案的调整,加快了底板施工的速度,比原有45 d的计划提早了6 d,尤其是在上海软土地基情况下,只有迅速完成底板浇筑施工,才能尽快地度过施工的高风险期。底板形成后,土体深层位移及地下连续墙测斜等监测数据明显减小,保证了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4)通过密切观察承压水头变化,发现承压水头较之前抽水试验时已有了一定下降,且本项目属于微承压水,含水层较薄,并且基坑深坑坑底加固较好,最终未开启承压井,降低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