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学部办好《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的实践与启示

2018-09-06王振宇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两刊学部院士

■魏 秀 李 雪 王振宇 席 亮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5号 100190

科技期刊作为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和交流的重要载体,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重要窗口之一。当前,我国出版的科技期刊大约有5000多种,其中学术类期刊有2000余种。同时,我国也是论文产出大国,论文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LetPub对2016年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发表SCI论文情况进行了初步统计,SCI收录的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共304054篇,其中2526篇被选做ESI高水平论文。在这30多万篇文章中,有38735篇由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工作者发表,占12.7%[1]。但是,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与科研水平不相匹配,大量优秀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制约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高水平稿源的缺乏和期刊影响因子主导的科研评价方式[2]。如何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如何让科技期刊发展走出困境,科技期刊创新是根本[3]。找准期刊定位、建立期刊品牌、提高期刊影响力[4]、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思路的领军出版人物[5]是科技期刊创新的重要手段。

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火车头,一直肩负着创办高水平科技期刊的责任。早在1950年,中国科学院就创办了《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的有影响力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近70年来,两刊刊载了大量重要学术论文,见证了中国科学事业奠基、创业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其国际影响力也逐年提升。我国学术界对两刊的发展也寄予厚望,希望两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并继续推进国际化,努力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高水平的国际性学术刊物[6]。然而,最近十年,两刊和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一样,其发展也陷入了艰难境地[7]。2006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以进一步加强学部科学普及和出版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同年,中国科学院正式将两刊放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平台上运作。

近年来,学部积极探索两刊办刊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以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助力两刊发展实践为例,分析学部在推动两刊建设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取得的成效,提出学术团体办刊是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而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1 学部在推进两刊建设中采取的重要举措

1.1 由学部常委会推选院士担任各辑主编

编委会是科技期刊的主要职能机构之一,更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委会的办刊思路和工作举措直接决定了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2008年,两刊理事会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会上正式聘任了两刊总主编和各辑主编。根据学部主席团的提名,周光召院士担任两刊荣誉总主编,朱作言院士担任两刊总主编。而各辑主编是相应分辑的学术负责人,两刊实行主编负责制。

为充分发挥学部平台的作用,学部负责两刊编委会改组和遴选主编工作。为不断提升编委会的工作水平,学部推选了一批年富力强的院士出任各辑主编(表1)。另外,牵头组建了一支涵盖院士、一线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的编委队伍。此届编委会中海外编委的比例超过了30%,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两刊的国际视野和学术水平。

表1 两刊现任主编

1.2 鼓励院士积极投稿

高水平、高质量的稿源是期刊建设的核心,直接决定了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为提高两刊的稿源质量,学部鼓励新当选院士在两刊以第一作者或者通信作者发表研究论文。2008年5月,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向新当选院士发出了《关于请新当选院士向〈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投稿的通知》。此后每年,院士以第一作者或者通信作者身份在两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1.3 依托论坛支持两刊选题

学部积极推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成果以中文或者英文的形式在两刊专题出版。 “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于2011年创办,旨在推动前沿科学理论和技术探索,促进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系统深入开展,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论坛由学部主席团统一领导,各学部常委会、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杂志社等共同承办。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学部共举办了72场不同主题的论坛活动。面向科技前沿,举办了“高温超导研究”“基因编辑”“生命组学与转化医学”“控制科学面临的前沿问题”“激光前沿”“量子信息时代的超导电子学:机会和挑战”等论坛活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举办了“水利科学前沿与水安全论坛”“航天运输系统”“能源动力与科学用能”“海陆交互作用过程与中国海岸海洋环境资源特点及疆域主权”等论坛活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举办了“生态重建与恢复”“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长江水环境与生态安全”“环境化学与食品安全”等论坛活动。针对新兴和交叉学科前沿,学部还举办了11场跨学部论坛,涉及生命、信息、地学、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表2)。

表2 跨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

在学部和两刊的共同推动下,72场论坛中有52场论坛的学术成果以专刊形式出版,发表论文共计355篇(图1)。其中,发表在《中国科学》的论文共293篇,发表在《科学通报》的论文共62篇。这些论文的内容涉及能源科学、纳米科技、微纳电子、光电技术、海洋环境、信息科技、新材料、空间科学、水利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科学领域。

1.4 建立学部常委会与编委会的沟通联动机制

学部常委会由每个学部的10余位院士组成,负责组织和领导本学部工作。组织学部院士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学术交流和学术评议,指导学术期刊建设和学术出版工作均为学部常委会的主要职责。近年来,常委会加强了对编委会的指导,将讨论两刊工作作为常委会的重要议题,如定期邀请编委会主编到常委会上就如何提升刊物的影响力等工作进行研讨。同时,编委会也希望学部常委会将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纳入常委会日常工作,使其对两刊工作的指导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如地学部全体常委均作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编委会编委,与编辑部一起共同谋划提升刊物质量;另外,地学部常委会、《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编委会和《中国科学》杂志社还定期共同举办“地球科学前沿论坛”,这使得常委会和编委会之间的联动更为有效,积极推动了地球科学辑的改革和发展。

图1 52场论坛的学术成果发表在两刊的数量

1.5 搭建宣传展示平台

在学部和两刊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学部系列活动,不断加强对两刊的宣传。一方面,《中国科学》杂志社作为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的承办单位之一,通过制作展板、赠阅两刊的样本期刊等活动,使得更多的一线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深入地了解两刊,积极投稿。另一方面,在学部重大活动和会议中,《中国科学》杂志社主动向院士群体推介期刊和约稿,期刊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2 成效分析

2.1 稿源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升

学部和编委会鼓励新院士供稿已取得初步成效。2015年新增选61位院士,其中已有40余位供稿近70篇。通过论坛组织策划专刊取得成效。2012年举办的“中国(东亚)大陆构造与动力学”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其成果“Tectonics of South China Continent and its implications”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刊出,被引频次超过110次。此外,主编和编委也积极贡献稿件。《科学通报》主编高福院士带头将埃博拉病毒入侵等方面的重要研究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上,编委李永舫院士等组织有机光伏专刊,收录24篇文章于2015年第2期出版,其中,“Realizing over 10% efficiency in polymer solar cell by device optimization”已被引260余次,入选“2015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2.2 期刊影响力得到提升

在学部和编委会的共同努力下,两刊影响力逐渐显现。根据《期刊引证报告》,各辑影响因子在近3年连续得到明显提升,创历史新高(图2)。特别是《中国科学:化学》和《科学通报》的影响因子分别高达4.45和4.14。2017年,《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的影响因子首次突破3,《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的影响因子首次突破2。

图2 2012—2017年两刊的影响因子

2.3 编辑专业化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升

两刊编辑通过参与承办学部的论坛活动,建立了与相关领域的一线优秀科学家的长效沟通联络机制。论坛活动为编辑熟悉科学前沿和热点、系统了解某领域的发展方向乃至提升国际视野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进而提高了编辑对期刊专题的组织策划能力。

3 结论与启示

依托学部平台办刊,通过推荐院士担任主编、鼓励新当选院士投稿、建立常委会与编委会的联动机制等重要举措,两刊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学部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是科技大师荟萃之地。十余年的改革证明,依托学部办刊,通过充分发挥院士群体的才能智慧,两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也为我国科技期刊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示范;依托高层次学术活动,为两刊获取优质稿源拓宽了渠道。

建设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相匹配的科技期刊是科技界的共同责任。因此建议我国科技期刊一方面要关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雁栖湖会议、香山科学会议、双清论坛等国内高水平前沿学术会议和论坛,积极参与组织相关活动,建立有效沟通机制,争取更多科学家将原创学术成果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上;另一方面要持续关注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或战略研究,建立起科技期刊与全国优秀科学家的长期联络机制,以此团结和凝聚一批优秀的科学家群体,进而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猜你喜欢

两刊学部院士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作品选登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简介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作品选登
西安交大主办的社科两刊再获陕西省高校社科“名刊”奖
江苏省农委要求抓好农业“两刊”宣传普及工作
——发挥“两刊”优势 讲好“三农”故事
院士速递
Topics of interest—‘Animal model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