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湾市场的变迁见证昆明改革开放40年
2018-09-06颜荣清
■颜荣清
老螺蛳湾
“你知道哪儿有XXX卖吗?”“去螺蛳湾呀!啥都有!”十年前的螺蛳湾,在环城南路与南坝路交叉口,车如流水马如龙,那里有着轱辘转不停的手推车、大包小包的货物,那里还有着一大批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以及老螺蛳湾提供的商机致富的个体经营户。这是老昆明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环,如今老螺蛳湾的面貌你还记得清吗?
螺蛳湾地名产生于何时,因何得名,民间流传这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它的形状像一个弯曲的螺蛳,另一种说法是之所以称为“湾”因为这里本来就是一池水,而且螺蛳特别多,但现在这些说法都已无法考证。
改革开放初期,螺蛳湾附近有云南纺织厂、昆湖针织厂、虫胶厂等一批大中型工厂在此生产,包括工厂的工人也在此居住,加之这里又是密度较高的居民区,为了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每条街巷被自发销售自产蔬菜和农副产品的农民和菜市所塞满,特别是每天工人上下班、学校上学放学的时间段,交通瘫痪、污染环境、嘈杂吵闹。自生的农贸市场虽然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但给交通、治安、生活环境带来严重问题,加之当时市场监管方式粗放,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1983年政府决定建市场,把市场集中监管起来。在哪建市场、怎么监管这个任务就交给了五华区工商局。通过多次考察,看中了一块位于螺蛳湾路右侧的闲置的部队仓库。经过多方协调,在五华区委、政府,盘龙区委、政府及云南省军区的支持下,在昆明市小龙村粟树头征了同等面积的一块土地置换给云南省军区。由于征地,五华区工商局还接收了粟树头符合招工条件的20位青年进入了工商局。置换过来的10亩土地,五华区工商局很快将其改造成螺蛳湾农贸市场并成立了土桥工商所,除监督管理农贸市场外还监管周边的各种经营活动和经营人员。可以说,这时的螺蛳湾农贸市场是五华区乃至昆明市第一个经过政府批准的个体经营场所和政府集中管理的农贸市场。正因为这样,螺蛳湾农贸市场一开始建设便从规范、卫生、整齐入手,建设4行用标准砖砌台、磁砖贴面的销售平台作为主体经营范围,市场上方中间用钢梁、彩瓦建成一个长60余米、宽50米左右高大明亮的大棚,周围用砖混建造起两层楼房的单间铺面,为了符合“螺蛳湾”的称号,还请雕塑家潘兵在市场醒目的位置塑了一尊几米高的白色螺蛳姑娘。至此,一个整齐、规范、门类齐全的全新模式的农贸市场出现了,使附近甚至方圆几里外的消费者有了一个宽敞、明亮、洁净的购菜环境。整个市场在当时看起来规模很大,气势宏伟。市场建好时间不长,便引来了全省各地乃至全国部分工商部门参观考察。
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个体经营者逐渐增多,小百货、服装类、生活用品类等商品销售方式也改变了百货公司、百货大楼、百货商店独家垄断的局面,改革开放较早的沿海地区如广东、浙江、福建,内陆的湖南、湖北、四川的很多个体户看到了云南的商机,自发地来到昆明市,开始经营各类商品。一开始他们用打游击似的经营方式,到处摆摊,工商局疲于奔命却无法对其进行合法、合理的监管。五华区委、政府也发现了这样的经营模式对昆明市的环境和城市建设影响极大,因此决定建设固定的经营场所。五华区工商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1981年,率先在青年路搭建了相当简易的水泥台,成为合法固定的小商品交易市场,区政府向他们征收一定的税收、管理费、卫生费和治安费。由于属地问题,五华区工商局与盘龙区工商局协商后,将青年路一分为二进行管理。五华区工商局为了更好地进行服务和管理,为此还将原来的华山工商所搬到了青年路市场内。
经过几年的发展,青年路市场吸引了全国很多省市的经营户,原来的水泥露台满足不了需要,逐步改建成铁皮棚,但仍然满足不了经营户和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由原来的路两边各设一行经营,发展到两行三行使原有的路面越来越窄,加之购货的人群越来越多,整条青年路成了购物洪流,过往的车辆、人群苦不堪言,矛盾越来越严重,导致“大力发展个体经营”、“还路于民”两种声音、两种舆论经常发生对撞。王廷琛市长走马上任,“还路于民”还是“大力发展经济”是他上任后首先面临的课题。经过多番调研,王市长认为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跟随改革开放的潮流发展个体经济,同时也需要建设舒适、干净的昆明城。于是,市政府决定,将青年路市场统一搬迁到螺蛳湾农贸市场内,改造昆明城市建设。这个重任一夜之间便落到了五华区政府的头上,具体实施工作由五华区工商局负责。
为了及时搬迁,80年代末五华区工商局全局出动,全力改造螺蛳湾农贸市场,搬迁青年路市场。首先在华昌路隔离一段道路作农贸市场,将原来的螺蛳湾农贸市场内的经营户搬迁到华昌路。市场改造完成搬迁时,五华区工商局发动媒体进行了大力宣传,又采取减免部分管理费等措施,发动青年路个体户搬迁。但由于青年路的个体户已习惯了路边摆摊的经营方式,还觉得螺蛳湾不过是个农贸市场,而且是个小弯弯,处于死角位置,不像青年路那样在城市中心,认为难以开展经营。致使大部分经营户采取观望等待或另择地点经营。到1989年开业那天,5700多平方米的市场里搬迁过来的经营户不到1200户,那些不在主通道的商铺和摊位根本无人光顾,不少商铺闲置。
若大一个青年路市场,那么多的经营户就这样让它自生自灭吗?怎么办呢?五华区工商局陷入了深思。五华区工商局将情况层层上报,在省市区各级政府的关心扶持下,五华区工商局立即采取多方面政策措施。首先,专门请示上级成立了螺蛳湾工商所,提高对商户的服务水平,加强沟通协调能力;第二,对税收、管理费、卫生费等,能免、能减的费用给予最大优惠;第三,完善市场监督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市场管理,优化市场环境;第四,在报刊杂志上请媒体大力宣传报道;同时动员已在螺蛳湾经营的经营大户及有影响力的大户,比如吴德友、于廷忠、单启伟等让他们做亲朋好友、同乡、同村的工作,希望他们到螺蛳湾来发展。由于五华区工商局措施得力,使得原来犹豫的经营户,还有远在浙江义乌等地的经营户看到宣传报道后也都动员而来,逐渐使螺蛳湾小商品批发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90年代初期,个体户从原来不足1200多户迅速发展到5000多户,经营地点严重不足,市场已往外围发展,原来摆地摊的那些街道和旮旮旯旯都发展了起来,发展势头远远超过自发的农贸市场时期。螺蛳湾小商品市场再次面临改造。
这时,受到严重沿海地区纺织贸易冲击的云南纺织厂做出大胆决定,打破篱笆,与五华区政府、五华区工商局顺势而为联手共同建立小商品批发市场。云南纺织厂用一部分空地建立起铁货棚市场,并腾出几个车间改造后建立了高档商品商铺,尽量满足经营者的需求,让原有中、低档的螺蛳湾小商品市场变成了集高、中、低档为一体,全方位销售、品种齐全多样、立体多层次的大型商场,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五华区政府和工商局的作为,云南纺织厂的举动,引起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的重视,在市场改建期间他亲自到市场视察,为市场打气,并亲自题写了“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题词,鼓励市场发展,对螺蛳湾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90年代初,经营户已经发展到数千户,从业人员达数万人,市场日均人流量超过10万人次,吸引浙江、广东、福建、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江苏、安徽、河南以及东三省的经营户,甚至辐射到缅甸、老挝、越南、泰国、巴基斯坦、印度等东南亚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年经营额过十亿,在西南地区也是屈指可数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经营范围包括:服装、衬衣、鞋帽、针头线脑、钟表、眼镜、化妆品、灯具、锅灶等上百种生活品种,可谓是一应俱全。
为什么这么一个不起眼的旮旯能发展成为走向全省、走出国门的市场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外,还得力于五华区工商局和螺蛳湾工商所在全国率先采取了如下措施:
车水马龙的老螺蛳湾
一、建立经营户的组织——螺蛳湾个体劳动者协会
个体劳动者协会是由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个体劳动者组成的联合性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个体劳动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管理个体经济的助手。主要职能是为会员提供管理、法律、经营咨询与服务、建立会员间沟通互助渠道,调解会员经营纠纷,维护会员合法权益。1989年,五华区工商局在螺蛳湾市场建立了昆明第一个个体劳动者协会。根据不同地区的人数多少,还建立了十多个分会,比如义乌分会、东阳分会等等。分会的建立是按照中央的精神,以个体经营户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使其成为社会主义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为宗旨。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在条件成熟的分会还建立了基层党组织,把经营上作风正派、诚实信用、互帮互助,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经营户吸收进党组织。党组织不时举办党建活动,建设会员之家,关心会员生活,组织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创业、就业指导,组织人才引进、岗位技能培训等,引导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兴办为会员服务的福利事业。当时的很多活动如:捐款、植树、帮扶教育、卫生、创建文明单位等都由他们自行管理,自觉工作。记得“99世博会”时,通过个体劳协把门前三包、文明经营等等做到极致,使昆明成了一个文明、干净的城市,事隔那么多年,我再也没有看到过那样的状况了。
二、树立典型,争先创优
每年在螺蛳湾经营户中都要评比先进、树典型,把经营文明、经营的示范作用、经营的规模、经营的创新做为评比的条件,使优秀的个体户成为先进典型,树立标杆,起模范带头作用,如在不同经营项目中评选出裤子大王、鞋子大王、钟表大王、女装大王等,这些个体户不仅业绩突出,而且在各种活动中积极热心,是具有示范作用的大户。尤其浙江来的个体户,在封闭的年代,很多人用肥皂雕章、做木匠、修鞋匠、炸包谷花等手工业,而今天他们在这里再也不用隐瞒自己的身份,很多成了手工业大户,成为家喻户晓的先进典型。有的个体户善于发现机遇,他们每年都要从广东、浙江、福建运送大量的货物到云南,除了受到盘剥外,经常发生货物遗失损毁,给他们造成了重大损失,于是他们就组织起来成立运输队,除了运送自己的货物外,还对外运送货物,这就是云南最早的民间“物流公司”。评选这些先进典型,不仅在经营中争先创优,比谁挣钱多,还为大家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带动大家一起创业,同时在整个螺蛳湾市场中起到宣传作用,一种你争我赶的氛围在螺蛳湾中蔓延起来,形成良性的竞争态势。
三、将银行引入市场,方便经营户资金流动
螺蛳湾市场那么大,来往人流那么多,每天都是在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中度过,经营户在这里大多是以批发为主,现金流量大,银行离得太远取款存款不方便外,还会发生盗窃等情况,而那时没有今天的微信、支付宝等付款手段,资金流动都是现金。而那时的银行不像现在以服务为主,为了将银行请进来,五华区工商局做了各方面的工作,终于将这个不愁吃穿的银老大请进来,在经营铺面困难的情况下拨房子给他们,设银行点为经营户解决钱的问题。
四、建立邮电服务点
用今天的观点去看那时的事件,是行不通的,今天谁还到邮电局打电话、汇款、邮寄物品呢?可那时邮电服务点的建立意义非凡。首先,那时没有普及手机,大哥大也是富豪才买得起,沟通联系不方便。当时螺蛳湾的经营户由于长期与广东、福建、浙江的批发商建立了互信的关系,外地定货的顾客只需将他们所要的货物、品名、花色、规格、数量告诉螺蛳湾的批发商,批发商就能提前备好货。因此,一通电话就能解决长途汽车、火车来回的时间路程,满足外地客户短、平、快的需要。还有螺蛳湾的经营户不论是卖还是买的都基本是外地人,家中有什么急事难事,有了电话不用放下经营,只需电话一响便可报一平安,解决问题。其次,那时没有快递,所有物品的寄送都要通过邮电局,经营户大宗商品的运送、商品批发都离不开邮寄,邮电局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
五、建立以治安为主的螺蛳湾派出所
五华区工商局经公安部门批准后建立了一个以治安为主的派出所,就近就快解决问题。由于螺蛳湾人流量日均十多万人,小偷、小混混也混入其中,经常发生失窃事件和打架闹事的情况,设立这么一个治安为主的派出所,可以及时防止暴力事件,尽快抓获小偷,尽量减少失主损失。我就亲眼目睹过小偷偷商品的事件。螺蛳湾工商所为了防止停电使经营户不能正常经营,用2万多元(当时的2万元算得上大数字了),购买了一台进口的发电机,置放在三楼邮电营业处的门口,以备不时之需。那天早上,市场刚开张发电机就被盗了,便及时报了市场派出所。派出所知道一个人是抬不动发电机的,必须找市场的三轮车搬运工,这些搬运工都由派出所编号管理并发了专门的服装。派出所立马召集三轮车搬运工进行盘问,搬运工立即带着派出所的人员赶到发电机的藏匿地点佴家湾,人脏俱获,一举拿下,破案的速度不输其他派出所。派出所的设立为螺蛳湾的治安,建立平安市场奠定了基础,确保了螺蛳湾市场经营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
六、专门成立只收经营户子女的螺蛳湾幼儿园
未设幼儿园之前,经营户为了子女入园问题经常焦头烂额,费尽周张,好不容易进了幼儿园又为接送感到头痛,特别是接,其它幼儿园接儿童时间一般是下午4点,不得超过5点,可对螺蛳湾而言4—5点正是做生意的热点,子女不接不行,接了影响生意,偶然为了生意去得稍晚一点,便会受到老师们的批评。为了解决经营户的子女问题,五华区工商局一次便从幼师要了十多位刚毕业的老师,把幼儿园建了起来,幼儿园就在螺蛳湾市场内,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教学,为了方便接送,幼儿园还把接送时间作了调整,使其更加符合经营者的实际情况,可以说是体贴入微让经营者们解除了后顾之忧,孩子和经营两不误。
总之,螺蛳湾市场在这些经营户的支持下,很快成为了全国4A级市场,其中的个体户绝大多数不仅迈入小康,有的还成了各类老板,有地产老板、有投资老板、有大型市场的老板等。
由于螺蛳湾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工厂的建设,除云南纺织厂外,还有昆明市儿童车辆厂、昆明市虫胶厂、昆明市味精厂、昆湖针织厂、昆明市第三运输公司、昆明市木材公司等一大批工厂的改革,使这些曾经的国营老大哥放下身段,先后融入了螺蛳湾小商品批发市场中,这些单位的下岗工人转身一变也成了自食其力的经营户。而90年代末的螺蛳湾小商品批发市场已进入中国十大小商品批发市场行列,市场面积也发展到100万平方米,经营者发展到12000多户,从业人员达10余万人,市场日均人流量超过15万人次,年成交额过百亿元。
2009年11月,为适应新昆明建设需要,在昆明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老螺蛳湾小商品批发市场逐步搬到昆明市城区与呈贡新区的交通门户,东临昆玉高速、西临新昆洛路、北靠广福路、南接昆明市南部客运站,正居未来的昆明市的新CBD板块核心地段,总占地面积5705亩,规划建筑面积达882万平方米,从而完成螺蛳湾品牌向国家级、跨区域商贸流通发展的第一步转型。
这就是螺蛳湾小商品批发市场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从农民到个体户、经营者、管理者的演变,这就是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改革开放四十年,让这些来自农村、来自大山的农民,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汗水变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生力军。螺蛳湾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就是全国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新螺蛳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