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扶贫:打开未来的“金钥匙”

2018-09-06王睿

创造 2018年6期
关键词:金钥匙贫困家庭贫困地区

王睿

当前,云南的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当此之时,决不能忘了“教育扶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我们必须补上这个短板。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全新的扶贫理念

编程,组装,调试、下指令……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一中教育机器人教室里,即将参加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WER工程创新比赛的6名同学正在笔记本电脑前专心致志地对参赛机器人进行最后调试。

“参加机器人普及赛,让我充分感受到了编程的乐趣,培养了我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邓嵘说,到牟定一中上高中之前,他从来没有机会接触到电脑,是在学校的课外兴趣班中学会了电脑应用和编程。如今,他和另外一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普坚泽已是学校里组装机器人的高手,也是机器人比赛中的队友。

2016年,根据滇西扶贫计划,牟定县一中通过与对口扶贫帮扶学校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办学,成立华中师范大学牟定附属中学,新学校不仅引进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资源和新的教学方法,给予了就读的学生更多元化优质的发展,还免除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学杂费,让牟定县城及7个乡镇的适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学。

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云南是目前全国贫困人口和贫困县数量最多的省份,有贫困人口331万人,其中深度贫困人口211.5万人。而滇西边境山区是我国目前最贫困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人口较少民族主要聚集区和边境地区。滇西10市州,共56个县,其中4/5的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5.2年,素质性贫困问题十分严重。

在5月31日举行的滇西脱贫攻坚部际联系会议上,省长阮成发说,当前,云南正以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为着力点,全力加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步伐。但是,云南贫困县和贫困人口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加快滇西片区脱贫攻坚步伐,是中央赋予云南的政治任务。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内有关专家证明:人们受教育水平与贫困状况有显著关系。在教育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低--经济收入低--处于贫困状况--教育投入低--教育水平低的恶性循环中,切断贫困循环链条的关键是教育。教育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着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

要把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首先予以扶持,就要实施教育扶贫与教育开发。把教育扶贫与教育开发纳入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统筹规划与实施,既是对传统扶贫理念、扶贫政策、扶贫模式的创新,更是把人才发展战略放在扶贫战略首位制定扶贫规划。通过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使贫困人口能够得到他们需要的教育服务,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掌握先进科技文化知识,能够改造并保护自然界,让自然服务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样全新的扶贫理念奠定了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的政策基础,也为精准扶贫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扶贫观念的转变,为扶贫政策的制定与扶贫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厚重的政策基础,更为扶贫举措实施奠定了政治基础。

近年来,云南省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弥补教育“短板”,推动各类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努力让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顺利完成学业,让贫困群众有一技之长,使贫困家庭断掉“穷根”,引导贫困农民家庭主动发展致富。

在教育扶贫工作方面,云南将坚持扶贫与扶智结合,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注重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中的直接效能,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帮扶资助全覆盖,深化教育结对帮扶合作,努力提高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率,坚决打赢打好贫困片区脱贫攻坚战。

多措并举抓教育扶贫

云南省教育厅最近携手浙江新湖慈善基金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香港新家园协会共同启动“新湖乡村幼儿园计划”。未来三年,新湖慈善基金会计划出资7000万元人民币,实现云南怒江州乡村幼儿园全覆盖,同时将在云南省其他地区开展乡村幼儿园建设相关示范工作。“新湖乡村幼儿园计划”完成后,怒江州预计新增在园幼儿6300人,全州学前三年毛入学率可达到85%。

近年来,云南省多措并举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全境和昭通市的镇雄、彝良、威信3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启动实施了14年免费教育。全省已有52个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22个贫困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认定,各级各类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38个高校通过实施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咨询培训等项目,在教育扶贫方面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全面改薄”项目已开工面积西部第一,基本实现全学段贫困生资助全覆盖,全省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昆明:开办“阿诗玛班”和“民族班”,增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力度。“民族班”和“阿诗玛班”在昆一中、民大附中等4所学校顺利开班,给了贫困少数民族学生走出山区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和贫困家庭依靠教育脱贫致富的希望。据了解,为了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今年继续在民大附中举办“阿诗玛班”,同时,在昆一中、昆三中、云师大附中呈贡校区、昆三中经开区分校、云南民族大学附中5所学校开办“民族班”,重点招收“两县两区”(禄劝县、寻甸县、倘甸区、东川区)、石林县及4个民族乡(即晋宁区双河彝族乡、夕阳彝族乡,宜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必须从学前教育抓起,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学前教育机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大力支持乡村幼儿园建设,从最贫困地区、最贫困人口做起,逐步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体系,切实减轻贫困家庭学前教育负担。

镇雄:结合实际,采取合作办学形式,扎实开展教育扶贫工作。镇雄位于云南东北、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是赤水河发源地,同时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面对贫困面广、留守儿童多的实际情况,2016年,镇雄县与云师大正式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共办“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的建成,既改善了镇雄县高中办学条件,又解决了许多困难家庭学生就近入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通过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他们的大学梦、脱贫梦。

宾川:教育扶贫辟蹊径,762位农民圆大学梦。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实施,大理州宾川县全面推动教育扶贫,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与云南开放大学和宾川县华侨庄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云南省终身教育宾川学习中心”。以“互联网+农业科技”为推手,围绕农民素质提升和学历提高,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村终身教育。“农民大学”采用“半农半读”的形式,学制两年半,有面授、现场指导和网络学习等授课方式,修够学分并通过考试即可毕业。“我想象了无数次拿到毕业证时的情景,我可能会哭吧,毕竟20多年的心愿终于达成了”,44岁的张曾生长在宾川县建档立卡贫困村萂村,由于父辈不重视教育,加之家境贫寒,1994年张曾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却没能进入大学继续学习。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

耿马:14年免费教育资金全面落实。耿马县制定出台了《耿马自治县14年免费教育实施方案(试行)》,全面实施14年免费教育惠民政策。学前2年在园幼儿免除保教费,拨付补助资金868.58万元,受益学生11581人次;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免除学杂费及教课书费、免除教科书费和寄宿生免除住宿费,中职学生免除教科书费,拨付高中阶段在校生14年免费教育资金440.115万元,受益学生6306人次。此外,耿马县严格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等国家和地方教育扶贫政策,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等5个层面构建全领域结对帮扶关系,采取“一生一策”精准帮扶,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数据统计,2004年以来,耿马县政府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资助,共资助家庭贫困大学生2257人,发放资助资金291.68万元。县民政、总工会等部门共资助家庭贫困大学生1004人,发放资助资金212.56万元。傣族学会、佤族学会等爱心组织共资助家庭贫困大学生1733人,发放资助资金444.82万元。

有专家指出,云南应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完善教育扶贫政策,特别是对教育方面基础差、欠账多、缺口大的深度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倾斜政策,对“确保不漏一村不落一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把影响贫困县摘帽,贫困村、贫困户退出的关键考核指标和分值都集中在义务教育有保障上。把教育扶贫纳入脱贫攻坚的考核内容和工作目标,进一步把教育扶贫提上重要位置,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和基础工程,使教育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硬任务、硬指标。要继续加大教育扶贫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深度贫困地区,除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外,应有针对性地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建立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把手”负责制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实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脱贫摘帽“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建立未入学适龄儿童少年和辍学学生分类安置机制,全省各地着力压实县、乡人民政府和建档立卡帮扶责任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责任,建立县长、乡镇长、村长和教育局长、中心学校校长(中学校长)、校长“双线”“六长”控辍保学责任体系。

二是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启动实施公费师范生项目,稳步推进“特岗计划”“国培计划”。进一步抓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紧紧围绕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这一关键问题精准施策。培训少数民族教师,提高普通话口语等级及语言教学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适当扩大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编制,建立完善农村教师特别是偏远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提高深度贫困地区教师的生活保障水平。

三是发挥职业教育扶贫的直接效能。实施五年制高职院校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初中毕业生专项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扶贫中的“扶志”和“扶智”工作,充分调动贫困地区青少年脱贫攻坚的内动力,积极发展适合地方特点、彰显地方优势的职业技术教育,使教育扶贫发挥出助推地方脱贫攻坚的巨大作用。认真落实教育部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滇西实施方案各项部署,在民族地区创建了22所国家级、219所省级、1675所州(市)级语言文字规范达标示范校(园)。实施云南省“直过民族”推普攻坚工程。

四是构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全覆盖体系。学前教育省政府助学金资助覆盖面由10%扩大至30%,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300元;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按每生每年800元标准给予营养改善计划补助,并按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标准补助生活费;普通高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享受每生每年2500元一等国家助学金、免除学杂费并给予2500元生活费补助;中职教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免学费、每生每年2000元国家助学金,并由雨露计划给予每生每年3000元生活费补助;高等教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一等国家助学金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截至目前,基本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

一人就业一家脱贫

杨刘宝是云南工商学院的一名拉祜族毕业生,在读期间受到学校资助,毕业后他办起了果园生态土鸡养殖,利用所学市场营销专业优势,在当地率先采用“互联网+”的模式销售土鸡,成为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的高原生态农副产品供货商。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受教育对象掌握一技之长,有更好的出路和收入。尤其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一个家庭成员掌握一门技术,极有希望实现脱贫乃至迈向小康。增强职业教育的创业扶贫功能,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依托现有资源优势,选准产业,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真正带动农民致富。

云南要大力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利用“互联网+”、远程课堂、众创空间,将创业扶持功能延伸进入职业院校。鼓励职教生创业,探索对职教生创业给予财税优惠及贷款贴息,以创业带动家庭脱贫。要从思想上对扶贫对象给予鼓励、引导,创造有利于脱贫的大环境,本着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扶贫方式,从“大水浇灌”转向“定向喷灌”“定点滴灌”,通过多举办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帮助扶贫对象掌握一技之长,实现长久脱贫。

“我们每年要培训100多万人,通过手把手地教农民技术,使他们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邱家荣介绍。云南农业大学每年要选派300名老师,到贫困山区开展科技培训。“老师们去山区服务不得少于100天。如今,这些老师跑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云南农业大学社会服务中心主任沙本才说。

沙本才介绍,云南农业大学实施了“六个一”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即围绕一个产业,遴选一名专家,带领一个团队,服务一个农民合作组织,促进一个扶贫产业发展,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致富,推进产业化精准扶贫。

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也是不能忽略的群体。农民工由于经济资本薄弱、社会资本赤贫、文化资本欠缺,在城镇化进程中脱贫乏力,进而导致经济融合不力、身份融合困顿、心理融合受阻,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并转型新市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职业教育作为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通过发挥补偿性和发展性功能,能帮助农民工改善就业、扩充社会关系网络和认同城市文明,在缩小物质贫困、消解能力贫困和消弭精神贫困方面有着巨大价值。为此,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价值,必须精准“分析需求”,优化扶贫供给;精准“协同帮扶”,增强扶贫合力;精准“治理督评”,保障扶贫效能。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慧勤认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制订激励和扶持政策,建立职业农民培育、技能培训等的长效机制。做好贫困地区农民工的精准就业培训,如开展快递业、电商业等新业态的培训,使农民工都能够享受一次以上政府补贴的技能培训,基本消除无技能上岗的现象。

云南应大力实施“中职教育扶贫国家工程”,即统筹扶贫资金,通过职业学校给学位、企业给岗位、财政综合保障“三管齐下”来吸引学生;实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中职教育能力提升计划”,把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作为扶持的重点因素;支持市县政府统筹使用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鼓励多种主体提供教育培训服务。

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加大教育精准扶贫力度。要在教育与就业上下功夫、出实招、谋实效。要突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开展山地牧业、果蔬等关键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新品种推广应用、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要充分利用“农民田间学校”,采取“群众点菜、专家主厨”的方式开展,组织“科技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民,使他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有效益。同时,采取“企业+农户”合作等方式,逐步形成产业链,引导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片”,为贫困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发展教育在稳定脱贫质量、阻隔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渐成各方共识,期待云南更多“地毯式”的宣传能够进村入户,期待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一技在手,终身受益”。他们拿到的,或许不仅仅是告别贫困的“车票”,还有打开出彩未来的“金钥匙”。

切断贫困循环链条的关键是教育

猜你喜欢

金钥匙贫困家庭贫困地区
流翔高钙成为增产增收“金钥匙”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拟题的四把金钥匙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三部门: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全面纳入就业帮扶
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帮扶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唐冰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