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茅奖窥探文学的生产方式

2018-09-06张伯存

出版人 2018年8期
关键词:大组评奖当代文学

文|张伯存

舒晋瑜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18年3月定价:49.00 元

茅盾文学奖(以下简称“茅奖”)自1981年正式设立,1982年启动评奖,历经37个年头,已评选九届,共有41部长篇小说获此殊荣。从20世纪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茅奖以它的权威性和美誉度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两届,每逢评奖年都是重大的文学事件,引起媒体广泛报道和读者热议,获奖小说热卖,成为畅销书和常销书。那么,茅奖的评选标准是什么?它的运作方式和评选机制是什么?近40个年头里,它有哪些坚守与嬗变?它有哪些“内情”?走过怎样的道路?关于历届获茅奖小说的评论和研究文章已经不少,但往往侧重于文本分析,鲜有对茅奖本体的关注,对茅奖文学生产方式的关注。在当代文学生产系统中,茅奖是奖掖作家引导创作、确立文学经典、引领文学消费阅读市场及文学出版的关键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重要奖项将作者、读者、出版方、文学市场勾连起一个联系密切的互动的网络,围绕着它形成一个文学场,它的文学生产机制和运行法则犹如“社会炼金术”,形塑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趣尚和精神底色,它的文学生产方式就有了探究之必要和重要价值。

资深媒体人舒晋瑜的《深度对话茅奖作家》在这方面作了可贵的探讨,通读全书能寻绎出一条时隐时现的脉络,让人一窥文学殿堂的奥秘和文学机器的运转过程。该书分为评奖委员会名单/获奖篇目、获奖作家访谈、评委访谈、采访手记四大板块,四者相互支撑、互为犄角,构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自足系统和结构体系。获奖作家组成了璀璨的群星谱,舒晋瑜以她的真诚体贴和亲和力及访谈的艺术赢得作家的信任,使其敞开心扉,娓娓而谈,在一问一答中,自报家门,夫子自道,作家自我形象也一一浮现出来:李国文的超脱、达观,刘心武的自信、淡泊,陈忠实的朴实、坚韧,莫言的谦和、自警,王蒙的大气、睿智、妙语连珠。“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他们也毫无保留地道出创作秘密和心得:王安忆对小说技艺的不懈锻造,柳建伟的工科思维创作法,贾平凹的东方神秘主义美学和精神气质,苏童的幻想现实主义,阿来的藏地诗性写作,迟子建的极地文学版图,麦家“特情小说”的智力游戏,等等。

该书有不少的“爆料”“秘闻”,增加了故事性和趣味性,比如:张炜的《古船》曾被第四届茅奖读书会置于20余部的首位重点推荐给评委会,但最终落选,到了第五届,他的《九月寓言》亦被一致看好,读书会为了“双保险”将它和《古船》一起推荐到评委会(无禁止条款),结果亦双双落选。贾平凹的《秦腔》获奖之前的数届茅奖,他都有力作参与角逐,但均名落孙山。王蒙的长篇代表作《活动变人形》多次被初评选中,但最终还是无缘茅奖。2011年,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参评第八届茅奖,在大组评委讨论环节,有人提出异议,有位作为大组召集人的评委当时表态说,莫言是大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如果明年(2012)他荣获诺奖而这届茅奖却没评上,这些评委情何以堪?他的预言果然应验,而令文坛蒙羞的事情也没有发生。当然,三个大组51名评委,从机制上避免了个别意见左右评选结果的可能性。诸如此类的“内幕”“插曲”都是研究当代文学的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如果没有深入一线的采访,是无法知晓并公之于众的。这也恰恰是值得研究者高度关注和探究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杰作落选?如何评价这一现象?这需要重返历史现场,将当代政治场、经济场约束下的文学场和作为文学次场的茅奖的生成、结构法则以及它的文学生产双重历史化。

《深度对话茅奖作家》一书集腋成裘,积沙成塔,积水成渊,作者积十数年之功而成书,细节和宏观相融,现场感和史料性结合,纵深感和历时性兼备,纪实性和研究性兼具,是当代文学重要的档案和宝藏。

猜你喜欢

大组评奖当代文学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第三届“日知世界史奖”评奖公告
单座物流车专利布局分析
船体曲型分段外板板架吊装工艺优化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评奖获奖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
取消“热闹的评奖”是文化回归
第十五届新世纪杯评奖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