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探析
2018-09-05曲鹏
曲鹏
[摘 要]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直观反映,是软环境,能否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对于亟待振兴经济的辽宁来说,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辽宁营商环境营造过程中的短板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营商环境;营造;辽宁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05-0064-05
近几年,东北振兴问题成为我国政府和民间关注的热点。振兴东北首先要振兴的就是东北经济,这是核心问题。就当前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发展实体经济是重点,而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发展东北经济的重要制约因素。营商环境是软环境,能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影响着东北振兴的进程。辽宁作为东北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何谓营商环境
(一)营商环境的概念
营商环境是指伴随企业活动整个过程(包括从开办、营运到结束的各环节)的各种周围境况和条件的总和。世界银行发布的《2015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对营商环境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概括,其指标体系包括: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获得电力、登记产权、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纳税、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和解决破产等指标。[1]可见,营商环境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目前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发展、地区间软环境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仅仅依靠政府给优惠政策或政策倾斜是远远不够的,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获得更多投资和赢得竞争的获胜法宝。
(二)影响营商环境的因素
营商环境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因此,影响营商环境的因素也是广泛的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法律因素等方面。
经济因素是指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结构、居民收入、消费者结构等方面的情况。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经济结构合理、居民收入水平高、消费结构优化,那么其营商环境必然优越。
政治因素是指影响企业经济活动的一切与政治有关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主要包括政治领导、政治管理、政治改革、政治参与等因素。政治领导有力、政治管理有效、政治改革深入、政治参与积极直接影响营商环境的优化。完善的政治生态系统必将造就优越的营商环境。
社会因素是指影响企业经济活动的社会宏观因素,包括人口、自然环境和文化。人口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第一基本要素。人口状况与特定的社会经济相联系,其必然成为营商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关系密切,人类活动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并从中获得所需的资源支持,同时人类活动能够影响自然环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其营商环境的优劣。文化因素是与企业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的一切文化现象,主要包括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由于这些因素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因此更能深刻和持久的影响营商环境。法律因素是指要有一套行之有效、公平公正透明的具体法律、法规和监管程序,实现营商环境法治化。
二、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意义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直观反映,它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出某个地区思想解放程度和理念先进程度、市场发育成熟程度、对外开放水平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综合实力。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创造力、驱动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亟待振兴的辽宁来说尤为重要。
(一)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迫切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辽宁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到“十三五”末期,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努力把辽宁建成体制机制重点突破、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创新创业成效显著、民生社会全面进步的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先行区。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辽宁就要转变发展方式,合理配置资源和要素,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这就需要对当前的营商环境进行不断地建构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辽宁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保证市场竞争活力的民营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实体经济,影响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进程。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优化营商环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在某种意义上,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良好的营商环境会產生三种效应,即“洼地效应”“连锁效应”和“亲和效应”。“洼地效应”是指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当地区域得到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不断汇流聚集,形成强大的力量,进而推动当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连锁效应”是指在良好的营商环境当中得到利益的受益者,将会同时成为宣传者,形成“一花引来百花春”的效果。“亲和效应”则是指良好的营商环境能使人们安居乐业,商家安心生产,各行各业良性互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三)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辽宁是实施市场经济体制起步较晚的省份,虽然已经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远远没有达到健全的程度,所以全面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对辽宁来说意义重大。市场经济体制中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如何有效的限制公权力,保护私权利。因此,辽宁当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不能很好地限制公权力,导致公权力过大,而私权利相对弱小,进而很多私权利依附于公权力而存在和发展。这一矛盾的存在造成了政府服务能力弱化、公信力降低,企业发展受阻,企业形象受损,市场公平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辽宁省要以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突破口,形成倒逼机制,进行深入的改革。政府做好自己的服务型政府的职责,市场解决好自身该解决的问题,彻底改变政府职能的错位、越位、缺位的问题,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四)实现“放管服”改革的应有之义
放管服,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放管服改革实质是政府自我革命,要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计利当计天下利,要相忍为国、让利于民,用政府减权限权和监管改革,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释放。以舍小利成大义、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2]放管服改革的结果是建设“四型政府”,即法治政府、诚信政府、服务型政府、清正廉洁政府。不难看到,“四型政府”建设同营商环境优化,具有内在统一性,包括依法行政、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廉洁高效、责任追究、开放包容、互利合作、尊商护商,等等。[3]
(五)建立新型政商关系的内在要求
政商關系是当今经济领域中重要的一对社会关系,其关系较为微妙。政商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经济发展的走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3月首次用“亲”“清”两字阐述新型政商关系。这对于廓清新时期政商交往的新方向、新特征,诠释为政、为商的纪律和规矩,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所谓“亲”,就是视民营企业家为亲人,要有充分调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性、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作用的鲜明态度。所谓“清”,就是在与民营企业交往中,要相敬如宾,讲规矩、守纪律,保持清醒。[3]辽宁正处在全面振兴的关键战略时期,为了更好地解决矛盾,实现经济发展,建立新型政商关系非常必要的要求政与商关系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
三、辽宁营商环境营造过程中的短板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在辽宁全面振兴中具有重要意义。营造和提升营商环境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方面,辽宁积极作为,取得不小成绩。2016年底,辽宁出台了《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并将2017年定为营商环境建设年。但营商环境营造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短板,制约了其提升的进程。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发挥不充分
辽宁是最早进入计划经济体制的省份,也是最晚退出计划经济体制的省份。因此,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深远,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完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发挥不充分。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些地方依然习惯用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生活。行政命令干预经济过多,就会使经济领域具有更多的人为色彩和政治色彩,原有的规律被破坏,这会导致经济的不健康发展。市场化程度不够,国有企业比重偏大,政府和国企掌握资源分配,市场配置资源让位于权力配置资源,体制机制僵化。
不重视民营企业。辽宁要振兴,离不开经济的振兴发展,而经济发展,不可忽视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是新一轮全面振兴的主体,但在辽宁,由于我们过去发展的辉煌历史和现阶段国有企业仍占主体地位的现实情况,民营企业往往被忽视,一些领导干部更不相信民营经济,政府也不愿与民营企业家建立新型的关系。
忽视中小微企业。一些地方对中小微企业不重视或重视不够,政策、资源、资金支持薄弱,更谈不上发展环境、发展氛围的营造了。
(二)部分官员缺乏信用和不作为
政府是营商环境营造的主体力量,而政府的信用体系至关重要。辽宁在营商环境营造过程中还存在部分官员信用缺失的现象,如招商引资承诺的条件不兑现,新官不理旧账,政策没有连续性。部分官员缺乏信用,法制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离不开官员队伍,作为营商环境营造的实际操作者,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营商环境营造的工作成效。官员队伍当中目前仍然存在懒惰怠政、消极应付的心理,仍然有部分存在不作为的现象。同时,一些官员由于把握不好与企业家之间关系的合理尺度,害怕犯错误,导致引进投资项目不积极,落实相关政策不积极。这种环境下造成投资项目减少,经济增速下滑,社会活力缺失。
(三)适合企业生长的社会要素还不完备
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完备的市场体系、高效清明的政府,还需要完备的社会要素。但是辽宁适合企业生长的社会要素还不优越。
人口问题突出。辽宁是人口老龄化程度很高的省份,也是人口流出的大省,这使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减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此外,我省是教育大省,但不是教育强省,人才储备和人才的培养并没有太大的优势,而现代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人才和技术要素。再加上我省是人口流出地,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这就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不小的问题,而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扭转。
社会保障负担沉重。辽宁国企比重大,过去企业办社会,企业包办了几乎从生到死所有社会福利,上世纪90年代末期建立社保制度,把工人推向社会,这部分养老钱原来是没有的,为了保证这部分人的养老问题,社保的缴费比率不可能大幅度的下调,在经济下行趋势明显的时期,企业的成本就会提高,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更不利于营商环境的营造。
生态环境恶化。由于过去的发展观念影响,使我省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虽然我们采取积极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但其效果近期不甚明显。在农村生态环境的形势更不乐观。作为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一个地区生态环境不好,会使其失去吸引力和竞争力,原有企业留不住,外来企业不愿意来,资金和项目也不愿意流进来。
缺乏重商文化。文化要素是营商环境营造的重要基础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辽宁乃至东北地区营商环境问题的根源是重商文化的缺失,导致一直没有重商、兴商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东北尤其是辽宁成为重工业基地,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并且实行计划经济,这种形势并不需要商业的发展,更不需要营商环境的营造。长此以往人的思维和认知就形成定式,不重视商业的传统沿袭下来,即使后来经济体制发生根本转变以后,人的思想观念也没有与时俱进,也没有迎合情势的快速变化而适时调整。因此,辽宁营商环境不佳,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
(四)营商环境法治化程度不高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法治化是良好的营商环境的本质要求。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需要先进的治理理念、科学的制度设计,也需要自觉的社会实践。但现阶段辽宁营商环境的法治化程度还不高。
地方立法中,立法为商的理念尚未完全树立。立法对营商环境的促进和保护不够。有些立法过于强调对重点领域、特定投资等企业的政策扶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其他市场主体的不公平。
立法缺少科学的制度设计。立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营商法律法规在一些领域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如集体土地拆迁、工业投资项目审批等,亟须在法律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立法缺少公众的参与,很多时候征求公众意见也是流于形式,立法过程中也缺少有效的成本分析和可行性的有效论证。
法律实践缺乏自觉性。立法与营商实际工作存在脱节现象。部分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宏观,配套实施意见、执行标准等没有出台。因此,不能自觉地利用已有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实际的营商工作。
(五)关于营商环境的理论研究不够
好的实践需要好的理论作为指导。营商环境的营造也需要相应的理论支撑。辽宁对营商环境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没有形成有价值的理论,更谈不上以此来指导实践了。营商环境的概念虽然出现的时间比较短,但是一出现就受到普遍的关注。因为它不仅仅是个理论词汇,更多的是对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辽宁省没有抓住这一契机,进行积极的研究,致使现阶段我们构建营商环境缺少有效的理论指导。
四、营造辽宁良好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核心竞争能力和潜在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必须要在环境建设方面下功夫,只有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提高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水平,才能赢得竞争,实现发展的奋斗目标。
(一)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营商环境模式
营商环境有很多种模式,只有具有自身特色的营商环境才更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比如,新加坡的法治优先模式。新加坡的法规体系较为完善,拥有健全和公正的司法审判系统,为知识产权保护、吸引人才、劳动者权利保护、鼓励移民等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香港的国际化优先模式。香港优质的营商环境得益于高度的开放,主要体现在政治文化交流、经贸投资往来和城市管理水平方面的国际化高标准。深圳的效率优先模式。深圳率先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着力打造高效的便利营商环境。天津的便利优先模式。天津滨海新区以贸易自由、投资便利、金融服务完善、高端产业聚集、法制运行规范、监管透明高效、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等,探索投资便利和贸易便利的措施。辽宁老工业基地具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较强的工业基础,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有国内甚至是国际知名品牌,便利的交通,发达的港口和国际铁路,国家级自由贸易区等等,我们可以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构建具有辽宁特殊的营商环境模式。
(二)健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健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市场化程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将会成为辽宁振兴当中的主力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其目的就是要吸引企业、留住企业、凝聚企业。因此,要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创造出一个真正公平正义的市场竞争环境,让资本实现增值,让投资创业者与地区发展能够实现双赢,打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僵局。当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好《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解决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办事难等问题,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在构建营商环境系统工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职能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加快“放管服”制度改革,重点做好以下工作: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进清单管理制度和切实加强行政效能监察;二是消除来自政府的歧视,淡化所有制差别,对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实行一视同仁的对待方式,优化市场环境,消除各类限制性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规范政府的各项收费行为,落实企业扶持优惠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强化市场监管。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监管方式、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保障创业创新,来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
(四)培育有利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社会要素
营商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与之相关的社会要素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人才要素、新型政商关系和信用体系是重中之重。
现代经济的发展人才要素是具有决定性和战略意义的因素。辽宁构建良好营商环境,人才要素至关重要。利用待遇吸引、政策引导、事业激励和有序竞争等措施,做好人才的积聚和培养工作。整合人才资源,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引进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优惠政策机制,重视创建海外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科研基地。
构建“亲”和“清”新型政商关系。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助它们解决实际困难。所谓“清”,就是在与民营企业交往中,讲规矩、守纪律,保持清醒。政商关系的核心要义是积极营造健康、廉洁、“君子之交”式的政商关系新生态。[3]
加快推进“信用辽宁”建设。一是加快信用政府建设,政府在职权范围内作出符合法规的承诺和条件必须按期兑现,绝不允许出尔反尔;二是大力推动诚信社会建设,完善信用体系,健全信用制度。[3]
(五)加快法治化建设
法治化是良好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加快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建设是我们面对的紧迫工作。加快法治化建设,必须做到:尊重国家法律法规,抓好制度建设。凡是与法律、法规和发展需要不一致的规章文件,一律清理、修改或者废止。凡是没有法定依据的审批、审查、投资限制、资格认证、中介服务、行政收费一律取缔。凡是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准入门槛、规定和体制机制障碍一律破除。凡是限制民营企业、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市场的各种壁垒一律拆除。[3]
(六)加快营商环境的理论研究
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营商环境”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心。对“营商环境”进行的研究更加深入,评价的机构和体系应运而生。广东省首先对“营商环境”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辽宁省在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滞后,应该加大研究力度,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利用我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整合研究资源成立研究中心,进行调研,完善辽宁省的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商业竞争能力的描述,在实践中对投资者具有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岳侠,钱晓萍.中亚五国投资环境比较研究:中国的视角[J].亚太经济,2015,(3).
[2]李克强.“放管服”改革要相忍为国、让利于民[EB/OL].http?押//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09/c1001-28336896.html.
[3]馬洪君.沈阳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迫在眉睫[J].辽宁经济,2017,(2).
责任编辑 魏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