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教育”,你的诠释如此厚重
2018-09-05凌燕
凌燕
【摘要】师爱是教师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魅力的源泉,是教育的前提。“爱心教育”,是建立在教师的专业本领基础上的,应该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对学生的成长以至一生负责。“爱心教育”,是有效的,但不是万能的,新的时代应给予新的理解,新的诠释!
【关键词】“爱心教育” 专业本领 浸润心灵 一生负责
【基金项目】2015年安徽省级课题“小学数学课堂作业优化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193-02
真正的教育不是没有缺失,而是善于從缺失中汲取前进的教训,化缺失为财富。在当今大谈师爱、仁爱、关爱等爱心教育的时代,无论“爱心教育”的口号多么响亮,新的社会,新的形势,新的发展都时刻提醒着我们,身为人师,光凭爱心是不够的,一定要学会思考,研究学生,掌握科学的管理和教育的艺术,不要把自己的“爱心”扭曲。
一、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爱心,不应该成为一种模式,一种手段,一种技巧,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作出来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它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每一环节,也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挚的感情,是发自肺腑的流露,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油然而生的,丝毫没有一丝功利的目的: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我们不是礼节性的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的深深鞠躬;气温下降,我们感到寒冷时,也自然急切的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学生生日到了,笑眯眯的送上一张贺卡……只有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的献给学生时,才能滋润童心,由心心相印的活动,创造意想不到的奇迹。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起于心而止于口,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像魏巍念小学时用石板迎住老师轻轻敲下来的教鞭便悟出“她爱我们”一样,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机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爱,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将这种爱反馈回去,从而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在这种“动情效应”中,学生会自愿与教师合作,会情不自禁地向教师袒露自己的思想,倾诉心底的秘密。“水激则石鸣,人激则志宏”,相信在这种状态下的爱心,什么教育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我们教师也就有了无穷的魅力。
二、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没有搞清楚学生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就一相情愿的幻想,投入半斤关爱,就能换来八两回报,实在是简单幼稚。也许,你的关爱确实感动了某些学生,他们也决心改正自己的缺点,但他们缺乏必须的意志品质,或不具备达到老师希望的能力,他们也很无奈。当得不到老师的再次理解和鼓励,只能再一次“旧态复萌”,于是,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也就前功后弃。
其实,他们需要的不是理论的说教,道德的煽情,而是具体步骤的指导,切实可行的方法。而这些有赖于教师科学的分析,高超的教育技巧,甚至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大爱无言,大爱做小事,是教育事业最真实的生活写照。真正发自心底的师爱绝非来自外界的灌输,而是老师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里渐渐用心感悟出来的真谛。
三、对学生的成长以至一生负责
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所以决不能迁就学生或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它具有某种强制性。作为社会人,不遵循法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样,一个集体中,一个人的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同学学习,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对违纪者采取必要且合理的惩罚。而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一点。
四、要靠自己的专业本领
师爱是教师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魅力的源泉,是教育的前提。但“爱心教育”永远不等于溺爱,永远不等于语无伦次的爱,在与时俱进的时代,我们一味的墨守成规,忽略了对教育对象的研究,我们是计划经济下培养的教师,可面对的是市场经济下成长的学生,他们远远不是我们想象的单纯。更不如昔日学生的淳朴,由于独生子女的缘故,由于家庭条件的改善,由于长辈亲朋的溺爱,感恩的心态越来越淡薄,我们教师和家长比赛爱,是不明智的。爱心教育的关键关注更多的不是批评、鼓励和关爱,而是关注如何做到适当,现在的孩子更独立,更要面子,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爱心人人皆有,当老师的教育学生,主要还要靠自己的专业本领。
总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路前行,一路反思:“爱心教育”,是有效,但不万能。新的时代应给予新的理解,新的诠释!
参考文献:
[1]杜德栎.爱心教育及其基本策略[J].中国德育,2006(8).
[2]齐泽玉.浅谈爱心教育[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