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的谐俗、陶世与容物(上)
2018-09-05木匠
木匠
说起李渔,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大概就是《闲情偶记》,又或者是《肉蒲团》(也名《玉蒲团》),不错,这两本书都是他写的。除此之外,他还是中国戏剧理论的奠基人,写过很多戏,比如《怜香伴》《奈何天》《风筝误》《无声戏》(也名《连城璧》)等等。不仅如此,他还亲手带出过一个非常专业的戏班子,到处演出。而且他自己也常亲自登台,故有“东方莎士比亚”、“世界喜剧大师”之誉。另外,他还批阅过《三国志》、修订过《金瓶梅》、出版过《芥子园画谱》。总而言之,他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天才艺术家,巳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
夫题“李渔的谐俗、陶世与容物”,盖为李渔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孤洁以骇俗,不如和平以谐俗;啸傲以玩世,不如恭敬以陶世;高俊以拒物,不如宽厚以容物。这话在我看来,真的太有道理了。举凡古之才子,皆爱以“孤洁以骇俗”、“啸傲以玩世”、“高俊以拒物”相标榜,让人仰之弥高,有心效仿,却叉难得其门而入。唯李渔,好学。
李渔何人?有人说他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天才艺术家,这话说得就有点天马行空,使人难以跟进了。与之相比,我更偏向于有人说他是一个爱女人的男人,他爱女人,是因为他懂女人,他懂女人,是因为他会生活。所以读懂了李渔,也就读懂了生活。你看,这话说得多接地气!
一
李渔,本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晚号笠翁、笠道人、觉世稗官等等,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出生在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夏李村。夏李村距兰溪县城大约五十华里,全村四五百户人家全姓李。李渔的父亲名叫李如松,长年跟着其兄,也就是李渔的大伯李如椿,在江苏如皋做药材生意,难得回来一次,母亲就在村里給人做帮工。当时,他家很穷,就住在村中的李家旧祠堂后院的一个偏屋里。
关于李渔出生,还有个十分套路的传说,话说李渔他娘在怀他的时候,怀了11个月,还没有分娩。这天,来了一个白发长老,看了眼产妇,又绕着李家的房子转了一圈,就说李渔他娘肚里的胎儿,是“降地星宿”,可她住的这个小房间实在是太小了,接不住。于是,众人便在他的指点下,将产妇抬到了一间大屋里,才顺利分娩。那长老又说:“这孩子不是凡胎,是仙之侣,天之徒,我看不如就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吧。”说完,那长老就飘然去了。
其时,李渔的大伯李如椿在如皋开的药材铺生意巨火。是故,在李渔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将家搬到了如皋。因为之前白发长老说了,李渔是“降地星宿”,所卧李家人对这个孩子也是寄予了厚望。这李渔也果真了得,襁褓中就已能识字,四五岁开蒙,“四书”、“五经”过目不忘,总角之年,便能赋诗作文,下笔干言。
那个时候,李渔每年都会在自家后院的一棵梧桐树上刻诗一首,以提醒自己不要虚度年华。15岁时,他在梧桐树上刻的诗是: 小时种梧桐,桐本细如艾。针尖刻小诗,字瘦皮不坏。刹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许,人长亦奚怪。好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
就在李渔发奋读书之时,父亲突然因病去世了。李渔他娘不愿赖在他大伯家吃闲饭,就带着李渔回了老家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夏李村。这一年,李渔19岁。在回到夏李村后不久,李渔便娶了邻村的一个姓徐的姑娘为妻。徐氏持家有方,李渔与她的感情也非常之好,两人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从没有红过一次脸。李渔还常在作品中亲切地称徐氏为“山妻”。
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李渔第一次参加乡试,就考了个第一名——解元。据说主考官在看了他的试卷后,异常兴奋,直呼:“想不到我们金华竟出了这样一个大才子,此子前途不可量也。”他还自费将李渔的作品印成小册子,发给同僚。一时间,李渔成为金华乃至全省妇孺皆知的名人,学子们羡慕嫉妒恨的对象。有了这次经历,李渔也以为自己很快就能金榜题名。但让他万没想到的是,他此后的科举之路,却走得异常艰难。
祟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29岁的李渔自信满满地来到杭州,参加会试。他不知道当时的考场也和官场一样黑暗,以为自己必能高中,就没像其他考生一样,向考官行贿。其实,中举的名单早已内定,他就这样落了榜。这次会试的落榜,就如同是一把火,把他所有的自信与骄傲,全都烧得一干一净。在黯然回家的途中,他又遇到了强盗。当时,身上一文不名的他,自忖必死,但强盗却并没有杀他。后来,李渔又参加过几次会试,也都没能考中举人。在给友人的信中,他曾写道:才亦犹人命不遭,词场还我旧时豪。携琴野外投知己,走马街前让俊髦。酒少更宜赊痛饮,愤多姑缓读《离骚》。姓名千古刘蒉在,比拟登科似觉高。叉作《凤凰台上忆吹箫》,叹功名不就:昨夜今朝,只争时刻,便将老幼中分。问年华几许?正满三旬。昨岁未离双十,便余九、还算青春。叹今日虽难称老,少亦难云。闺人,也添一岁,但神前祝我,早上青云。待花封心急,忘却生辰。听我持杯叹息,屈纤指、不觉眉颦一封侯事,且休提起,共醉斜曛。
祟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已经大厦将倾的明王朝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试,李渔也准备再赴杭州应试,但他还没走到杭州,就碰上了李自成的大顺军和明军打仗,不得不于途中返回了兰溪。在他回到兰溪后不久,清军就开始南l、了。国难当头,眼见自己求取功名之路再也走不下去了,李渔很是心灰意冷,这年的清明节,他在祭扫先慈墓时,想起母亲对他的期望,不由得百感交集,长歌当哭,还挥笔写了这样一首诗:三迁有教亲何愧,一命无荣子不才。人泪桃花都是血,纸钱心事共成灰。
之后,李渔叉接受了新任浙江按察佥事许豸(音zhi,字玉史,号平远,一说为婺州司马)的邀约,来到他的幕中,做了一个幕宾。当时,他与金华知府朱梅溪最是要好,两人志趣相投,来往甚为密切。
一天,朱梅溪邀请李渔去城东南的八咏楼赏景。八咏楼原名元畅楼,为南朝时齐人沈约(也就是首先提出作诗当讲“四声八病”的那个人)所建,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之盛地。唐初此楼有过一次大修,并改名为八咏楼。南宋时,李清照曾登此楼,并作《题八咏楼》诗一首,诗曰: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据说此诗一出,后人便都不敢轻易在此吟诗了。朱梅溪要李渔为此楼题写一联,李渔当即作了一联,联日:沈郎去后难为句;婺女当头不摘星。见者无不拍案叫绝。随后,朱梅溪就命人将李渔的这副对联制成了联匣,挂在了楼柱之上。三年后,明亡。八咏楼在清兵攻打金华时,也毁于兵火,李渔亦被迫离开金华,回到了家乡兰溪夏李村。此时,他已彻底打消了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一官半职的念头。可李渔毕竟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呢,总得想些办法才行。身为一个读书人,他自然不大可能真的下田去种地;想做生意,叉没本钱。思来想去,好像也只剩卜卖文为生这一条路是他可以走的了。也是他少有文名,而且还是个觯元,结果这无本买卖竟让他做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不仅很轻松地就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问题,还渐渐有了一些积蓄。
文人大约都有点山水之思,当解决了温饱问题,手里也有了一些闲钱之后,李渔就想是不是也该学学王维,给自己建个“别业”,纵情一下山水什么的。于是,他就在距离夏李村不远的伊山,造了一个园子,取名伊山别业,也叫伊园,住了进去,并正式将自已的名字改成了李渔(之前,他还一南都叫李仙侣来着)。
然而,没过多久,李渔就摊上了一件大事,使他不得不举家搬离了夏李村。
(未完等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