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建设视域下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出之成因分析
2018-09-05王洪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人口流动政策的放松,我国人口持续地在城乡和区域之间流动,在我国特殊的二元户籍制度背景下,我国的人口呈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流动现象,从空间上看,农村人口主要是大规模的单向流出,城镇人口,特别是我国中心城市人口则主要表现为单向的流入。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少,工业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二元制结构突出,这一特殊的省情,直接导致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村人口较大规模的单向流出,而改革开放以来又尤为突出。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河南农村;人口流出;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人口流出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经济运动现象,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也是错综复杂的。作为一个地处中原的农业大省,我省农村的人口流出本身就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的特点,因而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人口流出而言,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背景的不同,必然会给这段时期的农村人口流出打上独特的烙印。因此,本文试图对改革开放以后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层的思考,探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劳动力自身素质因素和科技的进步因素对农村人口流出的影响,揭示各因素的影响有多大,进一步揭示出改革开放以来的我省农村人口流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经济学对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解释的最根本原因,人口流动的原因首先受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产业间的收入的变化的影响。工业的收益大于农业,而商业的收益大于工业,这种比较利益差异的存在促使社会劳动者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和商业部门。
(一)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從省际区域来看,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水平属于中等偏下,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带动就业的能力就较弱,这就决定了河南省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从省内城市的差异来看,河南省的郑州、洛阳、新乡等地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农民在当地比较容易就业,实现就地转移,因此异地劳动力转移的较少,同时也吸纳外来的农村劳动力就业。而周口、驻马店、商丘等地,由于当地经济不发达,非农业就业岗位不足,农村劳动力只有转移出去,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因此异地转移劳动力较多。所以,发达地区较好的经济条件能够为当地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对较多的非农业就业机会,若从收入来看,在本地区务工收入虽然比不上在外省发达地区的务工收入,但是转移成本也比跨省转移少,从而能够增加其务工的净收益,也就降低了农村劳动力到外地寻求就业的机会动力。
(二) 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一定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基本趋势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同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那一地区的非农业产业发展较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数就相对较少,而且还常常可以吸收并容纳较多的其他区域的劳动者来务工经商,因此二、三产业发展越快对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拉力就越大。在改革开放一段时间里,河南的工业化水平低,还没有从传统的农业经济中脱离出来,就业结构“一、二、三”的现状与产业结构“二、三、一”的比例背离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但是伴随着近些年来,我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高成长性产业快速发展,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的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现代服务业发展逐步提高,第二、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产业转型取得明显的成效。这样一来,我省主要的大城市的区域工业、建筑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等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而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三) 城乡居民收入差别
希克斯认为“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差异,其中主要是工资差异,是劳动力流动的首要动因。”可见农民的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的差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农民个人能力的差异,河南很多农村的农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开,那些按照当地基本要求来看收入水平太低,感到经济地位不如邻里的农民就会有转移出农村的动机。同时,河南主要城镇居民可以通过更多的途径提高收入水平,而同村其他农户外出务工的收入比自己增加的更多,进一步导致河南省农村不外出务工的农民经济地位相对下降,这些农民不甘于现状,走出农村,走进城市,寻求收入更高的就业机会,这就进一步加速了河南农村人口的流出。
二、 政策因素
农村劳动力选择转移来实现自己的最优化配置,制度和政策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的重要因素,比如农业、教育、卫生、科技等部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控、管理水平,直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影响。
(一) 就业政策
从1984年开始,国家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这一个小小的举动是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它表明实行了30年的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就业管理制度开始松动。自1992年以来,国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开始进行宏观调控下的有序指导,实施以就业证卡管理为中心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就业制度,同时根据城市以及发达地区的实际发展需要,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从2000年开始,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就业政策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教育、住房、户籍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国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就业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内到外、有紧到松、从限制到鼓励、由歧视到公平的过程,因此国家的就业政策的完善可看作我省农村劳动力流出的正推力,促进了河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二) 户籍制度
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自1958年建立以来,就一直扮演者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角色。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实际上把城市和农村分割为两个社会,一个是城市居民组成,一个是农村居民社会,两个社会之间不能自由流动,限制了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传统的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于是户籍制度的改革就提上了日程。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了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这样一来,将农民和城镇居民统一改称居民,就是为了消除身份的区隔和歧视,进而逐步实现居民社会管理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也就推动了河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地区安家就业。
(三) 土地经营制度
198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由安徽小岗村自发实行的包产到户的土地经营制度正式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是一种有激励、有效率的土地经营制度,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制度,农民的努力直接与获得的报酬联系起来,家庭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家庭劳动力就逐渐富裕起来。为了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农闲时间的富余劳动力在进行利益的比较之后,自然有脱离农业,进入第二、三产业的倾向。2004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强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这就进一步解放了河南省农村的劳动力市场,使河南省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客观上促使了河南省农村人口的流出。
三、 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是所有经济要素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从微观层面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都有重要的影响。
(一) 劳动力的数量
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因素,需要从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考虑,从供给角度看,影响供给量大小的因素是农村劳动力的数量。河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劳动力总量大,参与率较高,所以,劳动力供给充足。由于土地制度供给缺乏弹性,在河南省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农业所能容纳的劳动力的数量有限,这就使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的第二、三产业。所以,作为中部地区的人口大省,经济欠发达,河南省的劳动力总体供过于求,还有大量劳动力待转移。
(二) 勞动力的质量
劳动力的质量主要包括劳动力的体能、职业素质、知识和技能,农村劳动力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劳动力能转移的地区以及转移后所获得的经济收益。但是,在一段时间内,河南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建筑、保安、修理、卖菜等职业,虽然有些人取得了成绩,可是由于他们素质的较低,只能拼体力,做劳动时间长的工作,就业面窄,转移方式单一,收入水平也较低。这些年,河南省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培训,2015年河南省提出了“以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为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做出贡献”。从政府层面来说,这样举措就有利于提高我省农村劳动力的质量,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面。
四、 科技因素
科技进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推动力,在科技进步的层面,农业科技和非农业科技的进步整体上都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寻求更好的就业岗位。
(一) 农业科技的进步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55.6%,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村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正推力越来越大,而且有利于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普及,单位土地上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大较小,提高了每个农业劳动所生产的农产品能供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这就促使了农民离开农业,转移到非农业中。2015年,农业部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额部署,围绕着保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中心任务,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这就进一步加快了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使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发展,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 非农业科技的进步
非农业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推动工业化进程,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扩大了就业容量。特别是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如果劳动力的价格相对比较便宜,那么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会选择更多的劳动力来扩大生产规模,这样就有利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当然非农科技的进步需要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信息技术、新兴技术在产业上的应用,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一方面减少了劳动力使用量,相对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时也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创造了机会。因此,必须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技能,在更高层次的岗位上进行劳动力转移.
河南省是全国农业和人口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转移压力大,在已经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中,大多数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而是以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为主,虽然人在城市可是并没有实现市民身份的转变,也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转移不稳定不彻底。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与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出带来了机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关键。但是对当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分析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理清影响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并分析其和河南省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带来的预期结果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加快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玉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2]胡廷积.河南农业发展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耿明斋.人口流动、制度壁垒与新型城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杜萌.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析[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07.11.
[5]曹金臣.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机制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9.5.
[6]赵明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分析——以河南省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5.5.
作者简介:
王洪亮,讲师,河南省郑州市,郑州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