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域下的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实践及其启示
2018-09-05陈冬松
陈冬松
(吉林化工学院 教务处,吉林 吉林 132022)
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关系着高校的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方向和未来发展方向,也是高校制定发展策略、实现高效管理、彰显自身特色的基础和导向,是高校不断努力、拼搏、锐意前行的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而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跨越,高校数量不断增多,多样化需求和特征日益明显,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高校的合理定位、分类管理与指导成为是否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也是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命题。
一、实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背景
(一) 政策导向
国家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的构想。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文件中指出,进一步推动高校转型发展,明确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这又一次将高校合理定位、分类管理与分类指导推向了关注的焦点。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把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发展主线,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这是推动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的重要措施,进一步促使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与分类指导势在必行,不仅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层次更加清晰,发展更加精细化、多样化,而且对于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发展和管理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现实需求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截止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 914所,比去年增加35所。普通高等学校2 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成人高等学校283所。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共有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695.8万,应届大学毕业生795万,普通本专科招生748.6万人,全国共有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959 3亿人[1]。此时,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规模、结构、要素与层次等各方面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地引导各类高校准确定位、分类发展成为十分重要的工作,这不仅对于制定分类发展政策、开展对策研究、引导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促进整个国家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发展需要
十九大标志着高等教育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同时,质量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时代命题,将推动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在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化、多元化的基础上,需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这就需要各类高校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发展需求,结合自身发展定位、优势特色找准办学方向,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在同类高校中独树一帜,体现出高校分类发展的独立性原则、务实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特色性原则,促进不同类型高校的健康发展。
因此,实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不仅是国家政策导向,也是现实需求、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分类管理、分类指导不仅能够使不同类型高校找到科学合理的定位,而且还能够真正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所在,进而在更高层次、更广阔的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国际高等教育分类的基本模式——以美国、英国、日本、德国为例
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已成为各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国家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基本状况、基本模式不尽相同,但最终都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高等教育分类已日趋成熟,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本文以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为例,对国际高等教育分类的基本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和指导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一) 美国高等教育分类模式
美国高等教育分类模式,最著名的是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分类模式,是根据高等教育机构颁发学位的层次而作的纵向分类,并且在内部根据授予学位的数量和其它因素作小的分类,先后推出1973、1976、1987、1994和2000等5个版本,2000版本根据所授予学位和层次的划分,将美国高校分为博士/研究型大学、硕士学位授予院校、学士学位授予院校、副学士学位授予院校、专门高等教育机构和部族学院;又根据授予学位的数量和其他综合因素,将每一类再次分为博士/研究型大学I类和II类、硕士学位授予院校I类和II类、授予学士学位院校分为文理学士学院和一般学士学院、学士及副学士学院等六大类七小类。各类型高校注重不同层次的课程和人才培养,为美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奠定基础[2,3]。
(二) 英国高等教育分类模式
英国高等教育分为“大学”与“非大学”两种类型,分为古典大学、近代大学、城市大学、新大学、多科技术学院和高等教育学院等。古典大学诞生于中世纪,历史悠久,被视为高等教育金字塔的顶端,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英国大学的典范;近代大学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工业迅速发展,在对大量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城市大学与地方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主要建在一些重要的工业城市;新大学主要建在中小城市的郊区,为不断增多的中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入学机会,有权授予学位;多科技术学院主要为工商业界培养人才;高等教育学院主要培养师范专业人才。每一种院校都是在不同背景下产生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和办学风格[4]。
(三) 日本高等教育分类模式
对于日本高等教育分类模式而言,山野郁夫最早对国立大学做出了系统性的研究与分析,分为中央的大学、全国性大学、地方性大学3种类型。而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又基于大学的研究能力和办学特色,对国立大学又进行了4种分类,第一类为基础性、研究型重点大学;第二类为地方性重点大学,学科设置为综合性或多学科性;第三类是有特色的小规模单科性大学,包括特色领域的专业院校和师范类专业院校;第四类是60年代以后开办的一批新型大学,其中主要有医科大学,师范类新构想大学和面向高专毕业生招生的滨松与长崎技术类大学和大学院大学。同时,采取了分类评估体系、组织结构调整和分类投入等举措,大力推进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而日前,日本文部科学省又将国立大学分为“世界卓越、特色优秀、地域贡献”三种类型,“世界卓越”旨在建造世界一流大学水准的卓越教育研究为目标;“特色优秀”旨在利用强势专业领域,创设富有特色的教育研究大学据点;“地域贡献”旨在为地域产业界培养人才,为地域发展活力贡献力量[5,6]。
(四) 德国高等教育分类模式
根据高等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和颁发学位的层次,德国高等教育机构分为综合性大学及与其同等级的科技高校/科技大学、高等师范学校和高等神学学校,构成德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主体、应用科学大学——高等专业学院、高等艺术与音乐学院和职业学院[7]等。主要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德国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情况一览表
基于此,不同类型的高校有着不同的办学类型、办学定位和发展特点,吸引着具有不同志趣和发展方向的学生,形成了差异化竞争的理性环境,有利于不同类型高校的不断发展。
三、国际高等教育分类模式的比较分析
根据上述对美、英、日、德四国高等教育分类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对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清晰、合理定位,为不同高等教育机构的良性发展和分工协作创造了良好环境,为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共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特点如下:
(一) 分类清晰,明确发展
各国高等院校分类模式均有明确的分类依据,美国、德国是根据授予学位层次分类,英国、日本是根据办学类型分类,同时规定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学科与课程设置等,分类既不代表学校排名的先后,也不代表质量和品质的优劣,而是使不同类型的高校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促使不同类型高校理性竞争、合理发展,并共存共融、协调发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形成差异化发展。
(二) 廓清体系,优化配置
在各国高等教育分类中,已将各种不同类型高校廓清体系,作为学术类、研究型大学而言,主要进行学术性教育、开展学术性人才培养,主要偏重基础研究和科学研究;而对于应用型高校、职业院校而言,主要从事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实践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属于教学型教育机构。并且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需求,合理调配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使每一所高校都能够拥有利于和支持其发展的内外部资源,形成合理化、差异化的竞争环境,促进高校健康协调发展。
(三) 多元发展,协同共进
纵观国外高等教育分类模式发展,任何国家都不是由同一种类型高校组成的,而是由多元化、多样化的类型高校组成的,这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发展需求,而且也能够满足个体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促进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不同类型高等院校有侧重点地支持和投入,这种侧重点的变化可以促使学术型、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高校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还可以使各类型高校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协同共进、优化发展,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分类模式研究主要有四种类型,主要有传统分类法、一元标准分类法、二元标准分类法和多元标准分类法,其中传统分类法主要包括是否重点院校、学科门类、行政隶属关系、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学术水平等;一元标准分类法主要有学位授予类别、高校功能等;二元标准分类法主要根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位点和科研经费数量的划分;而多元标准分类法主要根据培养目标及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生成分、教师队伍、经济(地理)区域、宏观管理等八个维度、学位授予和办学目标定位等[8]分类。与国外相比较而言,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特点,也存在着分类清晰,明确发展、廓清体系,优化配置和多元发展,协同共进的共同特点,但分类标准和类型更加多样,分类更加细化,为我国继续深入开展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对我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启示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进入新时代,开启内涵式发展,任务更硬了、目标更高了。而当今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也更加紧迫了,这就更加需要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管理和指导,树立规划理念、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制定战略目标和营造适宜发展、公平竞争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整体的竞争和发展,而且对于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 树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规划理念
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规划理念是高校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历史使命和发展环境而制定的指导方向及所开展的系列化活动,是现代大学重要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是世界各国许多新兴大学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知名大学的“灵丹妙药”,是很多传统大学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保持旺盛生命力、维持其一流大学地位的“秘密武器”[9]每一类大学都有其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模式,应树立“分类引导、优化管理、科学定位”的规划理念,继承和发扬不同类型大学的个性和特色,树立个性化战略规划理念。这样才能够使高校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国际竞争中均衡发展、突出优势,立于不败之地,促进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二) 发挥政府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中的导向作用
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分类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制定政策、发布文件、落实责任和创新机制等。首先,政府可以在宏观层面统观全局,根据地域特色、经济发展需求和资源配置情况,制定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政策,适时调整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优化高等教育整体结构,发挥其总体引导的作用。目前国家已制定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吉林省出台了《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等政策文件,对落实引导高等教育分类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政府在落实责任、创新机制等方面也要统筹规划,在正确认识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发挥政府在资源调动、制度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创新管理机制,有效推动高校分类管理发展。
(三) 制定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战略目标
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政策、措施及相关机制实施运行过程中,要制定明确的分类管理战略目标。既要体现高校的共性特征也要反映不同类型高校的个性特点,突出强化学校特色、任务和使命,应分别对学术型、应用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校制定相应的分类管理战略目标。学术型高校应以原创性、国际化为典型特征,学术性人才培养水平、原创性成果、国际化水平与国际竞争力、服务国家或区域创新战略的水平是其关键标准[10]和战略目标;应用研究型高校以科学研究、转化应用与人才培养为典型特征,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应用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战略目标;应用型以重应用、地方性及行业性为特征,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应用研发成果及其转化、服务地方或行业水平是其战略目标;职业技能型高校是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特征,深化产教融合、服务振兴发展、促进就业创业是战略目标。明确战略目标、找准发展定位不仅能够更加高效地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高等教育整体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断深化的高等教育分类改革要攻坚克难,破除各种制度体制的束缚,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分类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和释放不同类型高校分类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创造高等教育分类管理适宜的发展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进一步树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观,共同促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