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特点与阐释——以武汉地铁二号线重要站点为例
2018-09-05许伟东
许伟东
地铁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特点与阐释——以武汉地铁二号线重要站点为例
许伟东1,2
(1.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2. 湖北美术学院 美术学系,湖北 武汉430060)
地铁二号线是武汉市轨道交通的一条重要干线。武汉地铁集团和湖北美术学院合作,为二号线地铁规划了6座重点站:汉口火车站、中山公园、江汉路、洪山广场、宝通寺、光谷广场,并对这些站点的公共空间进行了艺术设计施工。文章以此合作为基础,对其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特点和寓意分别进行了阐释。
武汉地铁;二号线;公共空间;阐释
地铁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方面,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公共性、开放性、整体性特点,地铁空间的艺术设计必须在确保地铁功能性、安全性、公益性、环保性的基础上,努力体现与时代同步的创造性、符合大众审美的通俗性、与周围环境共处的协调性,同时,还要适当体现地域文化传统,唤起公众对地铁的亲切感和历史感,在快节奏的生活运行中感受诗意的渗透。另外,地铁是隔绝于地面的封闭环境,受众处在视听感官无法自由选择的被动环境,地铁文化还必须体现对公众习俗和社会道德的尊重,不得触碰公众底线——某市地铁在“艳照门”事件之后仍将陈冠希代言广告投放于地铁空间,必然地引发公众排斥和政府干预。[1]
武汉地铁二号线联结武汉三镇中的武昌和汉口,横贯武汉主城区中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是武汉市轨道交通系统最为忙碌的一条干线。武汉市地铁集团为二号线地铁规划了汉口火车站、中山公园、江汉路、洪山广场、宝通寺、光谷广场等六个重点站,邀请湖北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对6个重点站精心构思、设计、实施了公共空间艺术建设,打造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地铁、艺术地铁,为武汉城市生活增添了文艺亮色。
法国建筑学家考柏西耶曾说,人们往往将绘画和音乐视为精神的纯粹创造,乐意赋予其特殊的性格和活力,“但人们把建筑降低到它的功能起因:小客厅,浴厕,散热器,钢筋混凝土,拱顶或尖券,等等,等等,这些是构件,这些不是建筑。有诗的感情时才是建筑。”[2]调度各种艺术意象赋予公共空间以更为复杂的美学意涵,无疑是尝试将地铁提升到“诗的感情”、诗的境界的一种努力。本文对二号线6个重点站的公共空间艺术的特点和寓意进行初步的阐释。
一、汉口火车站艺术设计与阐释
二号线地铁汉口火车站的设计主题是《江城印象》。历经百年沧桑的汉口火车站曾经过多次扩建与改建,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欧式建筑火车站,是“大武汉”最为繁忙的门户之一。每天,千千万万的武汉人与外地客从这里出入,演绎出一幕幕丰富多彩的人生悲喜剧。
汉口站如此重要,地铁汉口站将可能成为无数客人进入武汉的第一个入口,他们将从这里开始他们的武汉故事。当湖北美院的艺术家们接手这一公共空间的艺术装饰任务时,自然要慎重抉择、精心构思。最后,焦点集中在“江城”二字。长江是如黄河一般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与其最大支流汉江在此交汇。在这片古老而丰饶的土地,江、汉二水使得武汉形成两江三镇,既相互勾连又鼎立雄峙的巍巍阔大格局。武汉遂成为一座不折不扣的江城。城因将起,江入城中。早在唐代时,李白就有诗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曲《长江之歌》仿佛专为武汉定制,成为武汉人最爱吟唱的歌曲,抒发了武汉人对于长江的依恋与挚爱。
在确立主题之后,具体选择怎样的画面来表达,设计者们又进行了反复的比较。熟悉武汉生活的人都知道:来到武汉,长江的景色不可错过;江景之中,夜晚的江景不可错过。登上夜晚的游轮,畅游江上,看楼台灯辉、听岸边笙歌,倍感人间的美好与造化的无穷。如今,无论是武昌江滩、汉口江滩还是汉阳江滩,昔日粗砺生硬的防洪堤坝都已被江边公园醉人的绿色所覆盖,长江两岸更是高楼林立壮观无限。在江边徜徉,随处可以见到悦目的美景,但是反复比较,在各个视角中,我们感觉站在武昌岸边眺望汉口的夜景可以获取我这座城市最佳的剪影。透过摄影镜头看到的汉口江滩,画面本身美轮美奂,就是一副壮丽的图卷。设计者们决定不用画笔,而是使用摄影来实现我们的意图。艺术家们多次来到江边,用镜头,捕捉到了岸边最佳的瞬间。
在施工中,使用马赛克材料来呈现的汉口江景。这种材料不仅耐久,而且安全性颇佳,同时非常便于表现宏大的画面。每一位面对它的观众都可能为它的画境而陶醉,熟悉艺术史的观众甚至会由这幅作品联想到莫奈、毕沙罗、修拉、西涅克等西方印象派、点彩派风景画。
图1 汉口火车站现场图
二、中山公园站艺术设计与阐释
二号线地铁中山公园站的设计主题是《幸福武汉》。中山公园是汉口中心区一处著名的绿地公园。在处理地铁中山公园站的公共空间时,需要突出绿色、生态、环保、和平、爱等概念。在设计方案逐步明晰的过程中,按照地铁集团的要求,大量采用现成品加入其中。这些现成品很特别,他们全部出自武汉少年儿童之手——早在地铁建成前一年,武汉地铁集团就与市教育局、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主办了一项富有创意的活动——“把武汉画在地铁里”中小学生优秀绘画作品征集。这不仅是一项立意新颖的艺术策划,也是在当代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组织社会各阶层公众广泛参与的有益尝试。这次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组委会从全市征集到了14350幅中小学生绘画作品,并选出了100幅优秀作品。组委会当时就作出承诺,将这些出自孩子们之手的有关武汉现实美景与未来憧憬的描绘永久性镌刻在地铁2号线内。
主创团队从古代石窟的建筑式样中获得灵感,采用浮雕背景加现成品镶嵌的方式完成设计方案。笔法明快、构图单纯的蓝天、白云、绿色坡峦、赭色山冈、飞翔的花蝴蝶、调皮的小动物、形如长颈鹿一般的树干等,共同构筑成一片童话乐园,孩子们的佳作被加上纯净可爱的白色框架参差错落地镶嵌于其上。从远处看,整个画面恍如一个巨大的游戏机屏;从近处看,一个个小画框又像一个个微型游戏机屏。大屏装载着小屏,小屏点缀着大屏。整幅作品充满童趣、洋溢爱心,明净单纯、生机盎然、欢快向上,仿佛虚拟又貌似现实,不仅契合最初设定的绿色生态的立意,也深深契合二号线总体设计的主题“幸福武汉”。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城市的希望之光。孩子们的憧憬,就是武汉的未来目标;孩子们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打造的幸福世界。在现实与虚拟之间,在今天与未来之间,一代代中国人、一代代武汉人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在筑梦与圆梦。
图2 中山公园站艺术墙
三、江汉路站艺术设计与阐释
江汉路是武汉的一张时尚名片。位于汉口中心地带的江汉路既不太长也不太宽,但是在武汉近代发展史上,江汉路以其至尊商业地位享有“楚天第一街”的美誉。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时人就用“车马如梭人似织,夜深歌吹未曾休”的诗句形容它的繁华。如今的江汉路依然是一条品牌店与老字号扎堆、人流如织、繁华异常的商业老街,是武汉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江汉路还是当年英、法、德、日、俄五国租界区的重要路段,坐落于江汉路两侧的近代多国建筑则将江汉路变成了一个历史建筑博物馆。江汉路像一位历史老人,既见证了武汉曾经的屈辱,也见证了武汉的解放、建设、开放与崛起,与武汉一起走过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
主创团队决定以“时尚江城”完成地铁江汉路站的艺术创作。“时尚”是一个主要切入点。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尚,每一种时尚都有自己特殊的代表性元素,包括各色人物和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以及建筑陈设、生活用具、交通方式、交往渠道、文化符号等。为逼真再现历史,在具体的草图推敲中,艺术家们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采集原型,分别向两端深入:既追溯历史,从相关文献中选择有关元素,又逼近生活,在街头日常生活中筛选出最具有表现力的活生生的生活景观,力求原生态地表达与塑造。在稿图推敲中,地铁集团的领导也参与了诸多细节的讨论与筛选,甚至细致到儿童的玩具品牌、青年把握ipad的手姿、老人的表情与面容,力求传神地刻画出生活本身的真实生动与美丽鲜活。通过那些民国服饰的异样情调、街头老人悠闲打坐时的安详自得、大学生情侣依偎缠绵的甜蜜喜悦等原生态的生活特写,时尚与历史、生活与美学、宏大画面与生动细节,在巨幅浮雕中凝聚与融汇。在形式方面,选择富有历史厚重感的汉白玉浮雕完成对“时尚江城”的诠释。以时尚为主题,以江汉路为背景,通过“繁华印迹”、“时尚江城”、“璀璨未来”三个章节依次递进,分段叙事,仿佛一条连绵的时间之河,历时性地展现江汉路时尚变迁兴替沉浮的百年轨迹。在这幅武汉市井百态的图卷中,每个人都可能在其中寻找到自我或者自己的亲朋。这些看似寻常的写实画面恰恰会不寻常地激发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珍惜、咀嚼与反思,显示出超越写实本身的形上意义。
图3 江汉路站“时尚江城”高浮雕立面图和局部详图
四、洪山广场站艺术设计与阐释
楚文化自成一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瑰丽奇绝,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楚文化涉及地域辽阔,长江中下游都是楚文化孕育滋长的土壤,湖北无疑是楚文化的中心地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典章文物,层出不绝,民间风俗,烂漫多奇。
洪山广场在武汉市内的大型广场中具有其他广场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它开阔宏大、形态方正,位于武昌区域中心,毗邻省委省政府,势将发挥武汉乃至湖北的政治广场与文化广场功能。主创团队决定以《楚风古韵》重彩壁画来表现“楚风古韵”的主题。在色彩上,主要选择以红色为基底(这正是楚国漆器最常见的颜色),以红、黄、蓝三色组合来传达楚国艺术的独特韵律。在构图上,以平铺构图罗列物象,造成华丽璀璨的画面气氛,同时以多个类似祥云图案的富于流动感的S形的线形组合来贯穿各个局部,造成一种既争奇斗艳又统一连贯、生气灌注的效果。在物象选择上,挑选了一批最具楚文化特征的代表性事物:青铜器中,有尊、有盘、有鼎、有环;禽兽中,有鸟、有凤、有牛马、有麒麟;自然风景中,有车、驾、舟、桥、云、水、树、木;更有若干楚国先民华服齐整,周游于天地万物之间,怡然自得。
图4 洪山广场站“楚风古韵”壁画效果图
五、宝通寺站艺术设计与阐释
武汉是一个宗教文化发达的城市,全市有宗教活动场所近三百个,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世界主要宗教都在市内建有自己的活动场所。宝通寺位于洪山南麓,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是中南地区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寺院,“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南朝刘宋时期即已建寺,至今已有1500余年,为武汉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宝通寺是一座禅寺。禅宗是中国化了的佛教,自中晚唐之后,深为士林推重,并与儒家与道家合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在设计宝通寺站的壁画时,主创团队觉得使用中国山水画来表现禅宗的“宁静致远”意境再合适不过。
在绘制的样稿中,将小洪山及其山麓的东湖风光汇聚于图中,表现出平远的境界。“平远法”是传统山水画三种主要的观察方式与构图方式之一。北宋郭熙父子《林泉高致》谓:“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法以多个视角观察事物组织物象,最易表达平淡冲和的境界,与禅宗旨趣颇多契合。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思想精髓难以达到具象化的表达,任何符号转换都有可能造成新的执着与束缚。但是,为了以最简洁最通俗的图形向普通公众传达创作寓意,艺术家们选择了符号表达,使用了在佛教中象征智慧、觉悟的圣树——菩提树。几株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硕大的菩提树,将淡远清丽的山水推向远处,成为背景,形成前景与背景互相映衬的格局。这一处理增加了画面的幽远,也强化了作品的寓意。
在后期制作中,需要将中国画烧制到瓷板上,工艺要求十分精细,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全局的失败。部分工艺流程需要与相关单位合作,不得不在每一流程中加倍小心,而且要精挑细选合作单位,随时与合作方沟通协调。
在公共空间中引入宗教文化元素,不仅展现了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展示了当代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的气度,也体现了广泛汲取各种精神文化资源为我所用的文化自信与文化智慧。禅宗的直觉顿悟、淡定清远有助于调节与缓解当代都市人群在紧张奔波与巨大压力下形成的情感阻障与心理焦虑,不失为当代生活的清凉剂。
图5 宝通寺站“宁静致远”壁画效果图
六、光谷广场站艺术设计与阐释
“光谷”即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由美国“硅谷”之名类推而来。2010年,国务院同意支持光谷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已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2018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光谷”,进一步提升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作为中国“光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3]光谷广场位于光谷核心区域。在光谷广场站附近出没的人群,多半是大学生或研究生、工程师或设计师、投资人或经理人。他们是城市新生产力的代表者,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者,现代化新区的缔造者、消费者、参与者。考虑到以上特点,在光谷广场站的壁画创作中,主创团队以“科技之城”来命名,力求突出地域区块人群的指向性与针对性,运用声、光、电与互动投影等高科技手段,制作了一幅缤纷五彩、闪烁变幻的彩色幕墙。幕墙美轮美奂中所洋溢出的现代激情与奇幻效果与光谷地区的文化氛围和总体景观和谐统一,触发起人们心目中涌动闪烁着的智慧创造世界、科技突破生活的改与激情。在幕墙的纹饰方面,挪用各种元素融入其中,无论是传统符号还是现代符号,无论是云纹还是水纹、桌子还是椅子、人形图案还是兽形图案、数字符号还是货币符号、完整的印迹还是残缺的印迹,都大胆取用,植入画面。由于全部采用传统线描的手法描摹图形,虽然众多符号杂陈,却仍然在无序中呈现出严谨的内在秩序感,宛如经过复杂计算精密布排出来的一幅电子集成线路图。其中寄托了当代人类的工作目标与生活梦想——将科技与艺术融合在一起,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在一起。
后期的制作加入了一些技术手段。在壁画的背后采用LED灯光通过白色亚克力透光板映射过来,更加强化了壁画的奇幻感觉;此外,这幅壁画还拥有互动功能,当地铁旅客行走于其下时,可以随着自己的移步换形在壁画中看到自己行进身姿的投影,显示了当代艺术注重参与的品格。
当代艺术已经走得很远,甚至超出了公众的想象阈限。但是在艺术的专业圈子之外的普通公众聚集的公共空间中,采用较为新颖的手段制作壁画,是否会遭遇接受瓶颈,是主创团队犹豫难安的课题。但是事后的走访调研显示出:经受改革开放的洗礼,现代公众的观念和视野早已今非昔比。一批施工中的民工以及光谷附近的普通居民,都以朴素的直白道出了对这幅壁画由衷的喜爱、欣赏与赞美。
图6 光谷广场站“科技之城”壁画效果图
诚如加拿大学者简·雅各布斯所说:“在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中,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有试验也有错误,有失败也有成功。”[4]武汉地铁二号线重点站的尝试是该市首次对轨道交通沿线实施艺术装点美化工程。其中的成败得失尚需时间和公众的检验,但是,城市毕竟是人的城市,是特定地域和文化中的存在,城市的全部命运及其全部美好,都掌握在属于它的人们的手中。
[1] 王建慧.地铁撤除陈冠希代言租车广告[N].新闻晚报,2012-11-30(A1叠16).
[2] [法]勒·考柏西耶.走向新建筑[M].陈志华译.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1.176.
[3] 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 打好“三大攻坚战” 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发展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8-04-29(1) .
[4] [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4.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Public Space Arts of the Subway——The Important Stations of Line 2 of Wuhan Metro as an Example
XU Wei-dong
(1.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China; 2. Department of Fine Art,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 Wuhan Hubei 430060, China)
Line 2 of Wuhan Metro is a trunk line of Wuhan's railway transit. Wuhan Metro Group cooperated with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s to conduc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pace arts of the following 6 capital stations of the Line 2 of Wuhan Metro: Hankou Railway Station, Zhongshan Park, Jianghan Road, Hongshan Square, Baotong Temple, Optics Valley Square. This article interpre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design of these public space arts.
Wuhan Metro; LINE 2; public space; interpretation
许伟东(1966-),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与设计.
U231.4
A
2095-414X(2018)04-00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