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外培训 谨防“弯道翻车”
——校外培训风险预警指南

2018-09-05吴限

中国信用 2018年8期
关键词:机构培训家长

◎文/本刊记者 吴限

过去童年的暑假回忆是西瓜、蝉鸣、萤火虫、成群结伴的游戏……如今的暑假对很多00后来说,却意味着从一个教室进入到另一个教室上课。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将孩子送进校外培训机构成为很多城市家长的选择,这也带来了中小学生课外培训机构市场的异常火爆。一位杭州妈妈给即将“小升初”的女儿报了11个培训班,其中语文、数学就各有3个……在被不少学生和家长称之为“第三学期”的暑假,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在校外培训机构火爆的同时,一些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对学生进行“抢学拔高”“强化应试”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此外,不少培训机构主打在职教师授课,甚至存在居民楼内办班无证无照等一系列问题频发,成为大众暑期的热议话题。

为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教育部门多次出台政策进行规范治理,但高压之下的校外培训似乎并未“降温”,有专家指出,一些家长把它看作是孩子“弯道超车”的时机,但如果不能理性甄别,大部分可能变为“弯道翻车”。家长和学生在选择校外培训机构时,应如何防范潜在风险?如何正确选择培训机构?本文通过梳理相关资料,提出防范风险的相关措施,让孩子们在健康有序的学习环境中度过暑期。

“成才”与“发财”欲望一起疯长

最近只要有一点点空闲,湖北武汉市民周女士就会在一个知名培训机构的APP上“刷刷刷”,看看心仪老师的暑期班有没有空名额。周女士无奈地说:“5月下旬孩子参加完入学诊断后,就要报暑期班,可是前两期早就没有了,现在想看看8月份的第三期还有没有。真没想到,培训班还是这么火。”

“我上午学数学和英语,下午语文和舞蹈,晚上再去学钢琴。”文文今年小学毕业,原本以为毕业考试后会有一个轻松的假期,“刚开始妈妈也答应这个假期不上培训班了,可刚考完试没几天,许多同学都上小升初辅导,妈妈一下子给我报了语数外三门课,加上一直在上的,一共五门课!”语数外和舞蹈课每次两个小时,钢琴课每次一个小时,这样算下来,她一天要在培训班待九个小时。

像文文这样整个暑假几乎在培训机构度过的孩子并非少数,根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一则报告,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总体参与率为48.3%(参加学科补习或兴趣扩展类培训),在学期中,中小学生校外培训的平均时长为5.9小时/周,暑假期间学生每周花在校外培训上的总的时间要远多于上学时间,平均长达15.0小时/周。

为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教育部曾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全面摸底排查工作。如今时限已过,严令整治之下的校外培训机构依然火热,还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政策通知当中规定的不应“超纲”“拔高”等教学内容改换名目,“假关门”应对检查,大量“无证无照”的培训机构隐匿存在。

“‘提高班’改名为‘敏学班’,‘尖子班’改为‘勤思班’,‘尖端班’改为‘创新班’。”校外培训机构学而思的一位老师表示,近期为应对教育部门检查,班型名称“改头换面”。“但内容和教法还是一样的,就是名目改了。”这位老师直言不讳地表示,虽然教育部门明令禁止超纲、拔高教学,他们也只是在向家长宣讲时变通一下说法,“以前,我们跟家长说是两年学完三年,现在叫‘学得更深更广’。”

成都李女士的女儿即将升入小学四年级,今年以来一直在某培训机构上语数外辅导班。李女士发现,该培训机构数学普通班所教的内容通常比学校教学进度超前两个学期,英语班在三年级下学期就把所有语法时态都学完了,而学校五六年级才讲“过去时”。

记者调查了解到,严令整治之下,各地的杯赛已被叫停,但还会以改换名目的方式暗地里存在。由于一些学校升学选拔时仍以杯赛证书为参考依据,升学考试也会涉及超纲内容,导致不少家长依然热衷于参加培训机构主导的考试。

此外,为躲避打击,一些培训机构变得十分警惕。“对于听课的家长,一定要保证是本班的孩子家长。”“如果有陌生家长找到老师询问一些课程大纲的话,尽量引导家长找我们的伙伴(指行政人员),避免介绍大纲中涉及敏感词汇。”据了解,有部分培训机构为了躲避监管,在上课时关灯、关门造成没有开业的假象,甚至要求家长“只进不出”,等到下课才统一带孩子离开。

“无证无照”经营也成为培训机构当前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经过记者梳理,全国多省市的培训机构处于“无证无照”灰黑地带。以南京、武汉为例,南京目前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培训机构有10,300多家,而经过教育部门审批的培训机构只有569家,而其中仅111家可以从事文化类培训和补习;经过人社部门审批和在体育部门备案的分别有200多家。这意味着在教育、人社、体育等行业主管部门审批备案的培训机构仅占一成左右。武汉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武汉校外培训市场主体共有1万余家,其中,在教育部门审批备案的文化教育培训机构只有460多家,在劳动人社部门审批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有200多家。未经任何部门审批登记的“无证无照”培训机构约有1600多家。

优质师资与教育标准“双缺失”

当收到学校让去培训机构领取暑假作业的通知时,北京市海淀区某学校初二学生家长李莉是错愕的。然而,更错愕的还在后面。当她踏入这所名为“名门教育”的培训机构时,负责发放作业的老师登记完孩子的身份信息,关切地告诉她:“你们学校马上要分班了,要早做准备,不要到时候忙乱。”

李莉表示很疑惑,当时自己并不知道要分班的事情,学校还没有通知,然而培训机构早已知道了消息。这家培训机构的老师很坦然地告诉李莉:“这些消息都是我们去学校调研得知的。再说我们有这么多学校的骨干教师任课,有什么消息还不是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让李莉不解的是,“为什么学校和培训机构如此默契?这些培训机构难道不在治理整顿的范围内吗?”记者通过梳理相关资料,在严令之下的培训机构还能如此坦然,背后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因有校内教师前来授课,培训机构消息灵通。

近日,有关媒体记者以需要领作业的家长身份走入位于北京海淀区某教育培训机构。接待记者的是担任该机构教务负责人之一的老师,这位老师详细地询问了孩子期末成绩,很有经验地说:“初一不相上下,初二差距拉大,初三就天上地下。初二是分水岭,一定要补课了,初二在学校排100名,初三就会自然降到200名开外,做家长的千万要当心。”

由于记者告诉她孩子数学偏科,她表示,可以安排某中学常年担任班主任的数学名师李老师为孩子补习。她说:“现在治理整顿的风声很紧,所以我们不能说出老师的全名,这是对老师的保护。另外,本校老师不带本校学生,这样对双方都好,你们也没有负担,老师也不会担心被举报。”

这位老师告诉记者,学校里分班、排名、考试等,他们总是最先知道的,秘诀就在这些在校骨干教师上。看记者将信将疑,她神秘地笑了。“我们没办法说太多,让孩子来试试就知道了,在校教师讲课和机构教师讲课绝对不一样。”

随后,记者在中华英才网等招聘网站上搜索这家培训机构,发现2018年这所机构招聘信息上还赫然写着“以特高级教师为根基的专业教师队伍,其中北京四中、八中、101中学、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和北大附中任职教师达50人以上。”

这样明目张胆违规为什么不怕被整顿?这位老师表示,他们是在教委备案的专业培训机构,“那些无证无照的或者有照无证的,才是整顿的对象,家长在我们这培训就放一百个心”。

二是大众需求。

如今,在一些培训机构里“提前学”“在校教师任课”等痼疾仍在,有的改头换面,有的只是把宣传单上的老师名字隐去,为何依然屡禁不止?相关专家表示,原因之一在于大众需求。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在现阶段,考试分数依然是主要评价标准。因此,参加培训班的学生对象也悄然发生了改变,之前是学业成绩跟不上的孩子居多,现在是学业成绩中等偏上的孩子居多,而这正是最大部分的学生群体。”

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胡向东认为,尽管高校的毛入学率、高中的毛入学率都在不断提高,但是高校的数据中包括高职高专,高中的数据中包含职高等,进入好大学、好高中的机会依然不多。“因此,读优质的小学、初中很有必要,考试成绩在这个时候起决定作用”。

三是良好教育的标准缺失,推进教育均衡化。

“我认为,公办中小学校和培训机构的这种私相授受的行径应该坚决查处和禁止。”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发展部主任马陆亭首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在谈及该行为产生的原因时,他认为,主要在于“什么是好的教育标准”目前没有标准答案。“怎样的成长对学生来说是最有利的?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知识、技能、心理发育等都有科学的时间节点。但是由于没有统一标准,目前各方都显得无所适从。我们若能尽快制定出相关标准,学校、家长、社会几方也许都能卸下身上的担子。”

他还坦言,课外补习从少数人的选择变成大多数家庭的选择,这是社会主要矛盾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下一步还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让孩子自然健康成长,而且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培养要多讲合作。竞争后移,这对孩子一生才是有益的。”

乱象“野火”催生“教育焦虑”

从“不怕身边有学霸,就怕学霸放暑假”演变成“得暑假者得天下”甚至“你可以不来培训,但你的同学都来了”……暑假,被校外培训机构喊出如此强势的广告语,着实惊人。在各个小区门口、人行道上、门把手处、汽车雨刷处……自暑假开始以来,有关培训班的宣传单无处不在。

市场上各家机构的课程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收费也是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为了吸引眼球, 大量机构都在搞“促销”——“99元班”“双科打包送课”,甚至还推出了“1元班”“0元课”等。在培训机构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家长追求孩子分数最高化的双重驱动下,许多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乱象丛生,培训机构的乱象问题对学生、家长和学校都存在很大的影响和冲击。

培训机构自身——

校外培训概况

第一,师资力量无法保证。暑期是报班高峰期,对机构的师资和教学水平都是很大的考验。做低价班的机构都会面临一个风险——教师的水平,虽然现在各个机构都在鼓吹“名师”,大肆标榜教师的专业水准,但实际上,低价班的教师水平是无法被保证的。因为低价会在短时间吸引很多学生,但是短期又不可能招聘到大量的优质教师,再加上本身高水平教师的课时费成本较高,很多机构会启用缺乏教学经验的新老师,甚至临时招聘在校大学生作为兼职教师,那么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第二,管理欠缺规范。许多校外教育机构以营利为目的,为抢夺生源,往往以未经有关部门审批的招生广告来迷惑和欺骗家长。比如,许多机构推出低价的同时,为了让家长更“放心”,还会喊出一些承诺:“一个暑假,赶超学霸!”“30小时搞定英语单词”“学习效果不满,无条件退学费”……然而这些所谓的“承诺”都会设置一些“条件”——学生不得旷课、请假、作业保质保量完成等。如果学习效果最后没有达到机构承诺,那么责任多半会被归咎于学生自身不努力、家长配合度不高等,家长想要退费几乎是不可能的。还有一些机构在退费时会玩“文字游戏”,比如承诺无条件退费,但退费可能只是资料费或杂费。此外,受商业利益驱使,教育培训机构往往收取高额的培训费,普通家庭不堪重负,引发新的教育不公平。

第三,消防安全难保障。除了没有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不少家长还反映,校外培训机构的分布从校园周边到大街小巷,从临街门面到居民住房,从单元楼到仓储间,几乎抢占了所有人群易聚集的地方,消防隐患、食品安全等问题让人担忧。

对于孩子而言——

由于家长和社会的教育理念较为狭隘。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许多家长盲目攀比,一味跟风,不考虑各类培训班是否适合孩子的兴趣、性格、潜能。让不少孩子无法享受本应快乐的暑期,而苦不堪言。

对于家长而言——

有一些学校的教师在课堂上“偷工减料”不给孩子讲明白,课后把判卷子、讲题、查作业、出题等本该属于教师的工作职责推给了家长,使家长被迫选择课外班来弥补孩子的课内任务。此外,补习成了家长的共同话题,“加班加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教育抢跑行为比比皆是,让家长们越发焦虑,即使高消费的校外培训机构,家长心里虽然叫“苦”,还是会义无反顾。

对于学校而言——

为了回应缩短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社会民意诉求,中小学生在校时间压缩,逐渐成了学校的常规操作。然而,这种通过缩短在校学习时间的减负,也逐渐衍生出其他问题。校外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学生的相当一部分学业负担转移到了校外培训机构,形成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如今,校外培训机构对学校教育形成喧宾夺主之势,从而导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催生教育焦虑,加剧教育不公。

专项治理力度 “史上空前”

为遏制当前一些面向中小学生举办的校外培训机构中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从今年2月起,国家层面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治理也正式开始,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2月13日,教育部办公厅、民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提出要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出现的“超纲教学 ”“提前教学” “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查处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此次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力度堪称“史上空前”。

3月2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通过社区走访调研、中小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培训机构申报等多种途径,立即对辖区内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全面摸排,分门别类逐一建立工作台账,严格审核分析,区别不同情况,逐一进行整改落实,该办理证照的依法依规办理,该停业的必须停业,该吊销证照的坚决吊销证照,摸排情况和整改落实结果要向社会公开。通知还要求,要积极协调争取同级教育纪检监察部门参与专项治理。

4月2日,教育部召开全国普通中小学生招生入学工作会,强调重点解决好中小学生与校外培训机构考试竞赛挂钩等问题。5月9日-15日,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派出七个督察组对全国所有省份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专项督查,了解各地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的政策亮点、典型经验和做法,取得成效以及面临的困难;全面深入了解各地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情况;5月25日,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兵团已全部公布了专项治理方案。

各个地方也纷纷“亮剑”,治理校外培训乱象。近日,杭州、温州、苏州相继公布首批民办培训机构“白名单”,杭州市教育局还将选聘市民监督员;北京市专门成立“全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工作小组”;武汉成立市民办培训机构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规范文件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乱象。

在杭州,各种大大小小的中小学文化课程类培训机构有2000余家,通过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截止到6月底,有办学许可证的机构668家,非法开展中小学文化课程培训的“无证无照”机构213家、“无证有照”机构1254家。杭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透露,除公布白名单外,7月底起各区县(市)陆续分批公布年检不合格以及整改期满仍不合格的“黑名单”。

校外培训机构整治情况

针对当前校外培训机构乱象,北京市专门成立“全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工作小组”,协调多部门联合行动,通过“拉网式”摸底排查并建立工作台账、推出分类治理相关举措、建立健全以大数据平台为主的监管长效机制,分“三步走”开展集中整治。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的同时,北京市还密切关注可能在校内发生的一些不规范行为,严查中小学“课堂不讲课后讲”的问题,严查各学校及教师诱导、强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的问题。对于公办学校参与、联合校外培训机构合作办学的现象,将进行严肃处理。

对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一标准两办法”,即《上海市民办培训机构设置标准》《上海市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和《上海市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为民办培训机构分类管理、准入管理、规范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

此外,全国各省区也都公布了本地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方案,明确了分工、步骤和时间安排,截至2018年6月21日,全国已摸排校外培训机构201,193所。各地纷纷表示,将牢牢抓住培训行为、培训主体两个关键,充分落实各级主管部门监管职责,聚焦难点,破解难题;做好课后服务,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缓解对校外过度需求;充分借鉴先行治理地区有效经验做法,避免走弯路。

远离“套路”以“证”视听

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乱象,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校外培训热降温,注定无法毕其功于一役。在面对各个校外培训机构时,家长和学生还是要擦亮眼睛,远离套路和陷阱。

那么,家长们如何在选班时避免各种“坑”?可以从以下几点识别自己孩子的培训机构是否合格:

“一看”。看培训机构是否合法、证件是否齐全。凡是面向中小学生实施与学校文化教育课程相关或者与升学、考试相关的补习辅导等营利性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必须要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原件,在有效期内)。凡是实施面向中小学生的艺术、体育、科技、研学等培训服务的机构,应持有工商营业执照。家长还应查看培训教师的资质证书。看教学水平。一个培训机构的教学水平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学生成绩,其次是家长和学生的评价,只有教学过硬的培训机构才能给孩子实实在在的提升。看师资力量。在给孩子选班前,一定要了解机构的教师水平,家长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机构的招聘信息,如果该机构招聘的岗位有大量兼职,那么就要提高警惕。一定要选择教师团队强大、专业性强的机构。

“二试”。就是不轻信广告宣传,先让孩子试听一两节培训教师的课,满意再签订合同、付费。要抵制诱惑,量力而行,不跨学期付费或一次性支付高额学费。

“三存”,就是保存好维权证据,包括写明退款承诺的合同或协议、培训机构盖章或负责人签名的招生宣传资料、交费凭证等。

业内相关人士表示,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最好的那个自己。人的成长过程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成长路上难免遇到各种诱惑与挑战,当然也就少不了许许多多的套路。避开这些套路,既需要有关部门及时清障,扫清套路,又需要家长和社会帮助孩子识别陷阱,在诱惑与挑战面前保持足够的清醒和理智。对于孩子眼下的成长甚或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而言,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同质化竞争下过剩的牺牲品,都尤其需要远离套路。

在过去十多年中,校外培训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丰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为孩子们带来更多体验,提升孩子们自身素养,但部分校外培训机构违背规律,乱象频发,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工作也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一系列的整治措施更不应该成为“一纸空谈”,多方努力,多管齐下,落到实处,莫让暑期成为孩子们“弯道超车”,甚至“弯道翻车”,让课外培训班真正地降温,让孩子在健康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猜你喜欢

机构培训家长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