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我国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主要病害的高效药剂筛选
2018-09-05王会君孟润杰赵建江毕秋艳韩秀英王文桥
路 粉,王会君,孟润杰,吴 杰,赵建江,毕秋艳,韩秀英,王文桥*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华北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河北 保定 071000;2.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马铃薯具有重要的经济和营养价值,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和蔬菜作物。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国[1]。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马铃薯轮作倒茬困难,每年只能种植一季[2]。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长期的连作重茬,马铃薯病害日趋严重,给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我国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的常见病害主要有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和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等。晚疫病和早疫病均为气传病害[3,4],流行性很强,前者还可通过病薯传播。晚疫病是马铃薯产区发生最普遍和最严重的卵菌病害,在病害大暴发年份甚至可以造成马铃薯绝产[5]。早疫病被认为是仅次于晚疫病的马铃薯第二大病害,发病严重的地块马铃薯减产幅度可达30%以上[6]。黑痣病主要通过土壤和带病种薯传播,在重茬地块种植的马铃薯或者种植从黑痣病发病较重地块采收的种薯往往发病严重[7]。
目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种植抗病品种、健康栽培、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8~11],但仍然以化学防治为主。由于一些内吸性药剂不科学的使用,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精甲霜灵和噁霜灵等苯基酰胺类杀菌剂已普遍产生抗性,导致甲霜灵·锰锌、精甲霜灵·锰锌和噁霜·锰锌等常用药剂对晚疫病防效下降[12]。而且,生产上选择用于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药剂相对较少。于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杀菌剂课题组选择市场上常见的一些药剂,进行了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和黑痣病的田间药效试验,以期筛选出对马铃薯主要病害具有较好防效的药剂,为我国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田间防治试验在吉林省敦化市沙河沿镇腰山村进行。试验地晚疫病和早疫病历年发生。土质为暗棕壤,肥力较高,地势平坦,符合试验要求。
马铃薯黑痣病田间防治试验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银窝沟乡银镇村进行。试验地黑痣病历年发生。土质为栗钙土,肥力较高,地势平坦,符合试验要求。
1.2 试验材料
1.2.1 马铃薯 晚疫病防治试验中,马铃薯品种为费乌瑞它;早疫病防治试验中,马铃薯品种为延薯4号;黑痣病防治试验中,马铃薯品种为克新。
1.2.2 药剂 针对马铃薯防治病害对象的不同,试验药剂分为三大类别。
防治晚疫病的药剂共8种。其中,供试药剂3种,分别是25%嘧菌酯SC(浙江博仕达作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60%霜脲氰·嘧菌酯WG(美国世科姆公司生产)和30%氟啶胺·氰霜唑SC(西安北农华农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5种,分别是250 g/L嘧菌酯SC〔先正达(苏州) 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50%烯酰吗啉WP(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72%霜脲氰·代森锰锌WP(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生产)、500 g/L氟啶胺SC(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生产)和100 g/L氰霜唑SC(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生产)。
防治早疫病的药剂共2种。其中,供试药剂为20%嘧菌酯WG(美国世科姆公司生产);对照药剂为250 g/L嘧菌酯SC〔先正达(苏州) 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
防治黑痣病的药剂共8种。其中,供试药剂3种,分别是325 g/L苯醚甲环唑·嘧菌酯SC(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250 g/L嘧菌酯SC(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和90 g/L氟唑环菌胺·咯菌腈FS〔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5种,分别是10%苯醚甲环唑WG〔先正达(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生产〕、250 g/L嘧菌酯SC〔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25%多菌灵WP(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25 g/L咯菌腈FS〔先正达(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生产〕和110 g/L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FS〔先正达(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5~2016年进行。其中,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试验设置3组(表1),小区面积36 m2;早疫病防治试验设置1组(表2),小区面积36 m2;黑痣病防治试验设置3组(表3),小区面积48 m2。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
晚疫病和早疫病防治试验中,马铃薯采用露地栽培,垄距0.6 m,株距0.3 m,1垄/行。行间无杂草,其他栽培管理条件一致。当病害零星发生时,使用Jacto-40型手动喷雾器进行叶面喷雾处理,药液喷施量均为900 L/hm2,喷雾时要保证均匀周到。连续用药3次,用药间隔期为7~10 d,具体视天气情况而定。
马铃薯黑痣病防治试验中,不同药剂的使用方法不同。其中,沟施方法:开沟后播种马铃薯,随后使用Jacto-40型手动喷雾器将药液均匀喷至薯块上和沟中,然后覆土,药液用量450 L/hm2;药剂拌种方法:将切好的马铃薯芽块平铺到塑料布上,将配好的药液(药液用量10 L/t)均匀喷洒到芽块上,搅拌均匀后撒上滑石粉(用量25 kg/t),混匀晾干后播种。马铃薯采用露地栽培,垄距0.8 m,株距0.3 m,1垄/行。行间无杂草,其他栽培管理条件一致。
表1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试验设计Table 1 Experimental design of controlling potato late light
表2 马铃薯早疫病防治试验设计Table 2 Experimental design of controlling potato early blight
1.3.2 病情调查 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防治试验,于3次施药完成后第7天调查各药剂的防治效果,其中,晚疫病发生情况调查参照罗彦涛等[13]方法进行,早疫病发生情况调查参照李笑硕等[14]方法进行。马铃薯黑痣病防治试验,分别于开花期和收获时,参照刘振铸等[15]方法,调查马铃薯植株和薯块黑痣病的发生情况。1.3.3 数据处理 利用DPS v6.5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表3 马铃薯黑痣病防治试验设计Table 3 Experimental design of controlling potato black scurf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试验剂量条件下,供试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为74.8%~87.6%,且各药剂的防效均随施药剂量的增大而提高(表4)。表明供试药剂均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同一药剂不同剂量处理的防效差异较大。
2015年和2016年25%嘧菌酯SC 75 g a.i./hm2剂量处理的防效分别为83.9%和87.2%,与药剂对照差异均不显著;而其他2个剂量处理的防效均显著<药剂对照。表明25%嘧菌酯SC使用剂量为75 g a.i./hm2时效果较好,防效可达83%以上。
表4 供试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Table 4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fungicides testsd against potato late blight
60%霜脲氰·嘧菌酯WG 540 g a.i./hm2剂量处理的防效为87.6%,显著>3个药剂对照和其他剂量处理;405ga.i./hm2剂量处理的防效也较高,达到了86.2%,与对照中的最高药效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其他2个药剂对照和低剂量处理;270 g a.i./hm2剂量处理的防效接近于80%,与CK1和CK3效果基本相当。表明60%霜脲氰·嘧菌酯WG使用剂量为405~540 g a.i./hm2时效果较好,防效可达86%以上。
30%氟啶胺·氰霜唑SC 76.5 g a.i./hm2剂量处理的防效为86.1%,显著>其他剂量处理,与CK1差异不显著,但显著<CK2。表明30%氟啶胺·氰霜唑SC使用剂量为76.5 g a.i./hm2时效果较好,防效可达86%以上。
2.2 供试药剂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
试验剂量条件下,20%嘧菌酯WG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为80.1%~87.9%,且防效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大而提高,不同剂量处理的防效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表5)。表明20%嘧菌酯WG对马铃薯早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不同剂量处理的防效差异较大。其中,180 g a.i./hm2剂量处理的防效显著>药剂对照和其他剂量处理;135 g a.i./hm2剂量处理的防效为84.4%,与药剂对照差异不显著;而90 g a.i./hm2剂量处理的防效显著<其他处理。表明20%嘧菌酯WG使用剂量为135~180 g a.i./hm2时效果较好,防效可达84%以上。
2.3 供试药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
试验剂量条件下,供试药剂对马铃薯植株黑痣病的防治效果为46.0%~67.9%,对马铃薯薯块黑痣病的防治效果为57.1%~68.2%,且各药剂的防效均随施药剂量的增大而提高(表6)。表明供试药剂均对马铃薯黑痣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同一药剂不同剂量处理的防效差异较大。
表5 20%嘧菌酯WG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Table 5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20%azoxystrobin WG against potato early blight
表6 供试药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Table 6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fungicides tested against potato black scurf
325 g/L苯醚甲环唑·嘧菌酯SC不同剂量处理对植株黑痣病的防效均显著>CK1,其中,536.3 g a.i./hm2剂量处理的防效(67.6%)最高,438.8 g a.i./hm2剂量处理(61.8%)次之,二者差异不显著,且与对照中的最高防效处理(CK2)差异也均不显著。表明播种时沟施325 g/L苯醚甲环唑·嘧菌酯SC 438.8~536.3 g a.i./hm2效果较好,对植株黑痣病的防效可达60%以上。
250 g/L嘧菌酯SC不同剂量处理对植株黑痣病的防效为46.0%~60.2%,均>药剂对照,除低剂量外其他2个剂量处理与药剂对照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225 g a.i./hm2剂量处理对植株黑痣病的防效显著>低剂量处理,但二者与180 g a.i./hm2剂量处理(54.9%)差异均不显著。表明播种时沟施250 g/L嘧菌酯SC 225 g a.i./hm2效果相对较好,对植株黑痣病的防效可达60%以上。
90 g/L氟唑环菌胺·咯菌腈FS 63 g a.i./t剂量处理对植株黑痣病的防效为67.9%,与CK2差异不显著,但显著>CK1和其他2个剂量处理;而其他2个剂量处理对植株黑痣病的防效均显著<2个药剂对照。收获时调查发现,不同剂量处理对薯块黑痣病的防效为57.1%~68.2%,与2个药剂对照差异均不显著,其中,45和63 g a.i./t剂量处理对薯块黑痣病的防效分别为60.5%和68.2%。表明播种前用90 g/L氟唑环菌胺·咯菌腈FS拌种,使用剂量为63 g a.i./t时对植株黑痣病的防效高于60%,使用剂量为45~63 g a.i./t时对薯块黑痣病的防效高于60%。试验中观察发现,90 g/L氟唑环菌胺·咯菌腈FS采用63 g a.i./t的剂量拌种时对马铃薯植株初期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植株较矮,但对后期生长影响不明显。
3 结论与讨论
化学药剂处理是生产中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等气传性病害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应对易大流行并对马铃薯产量造成严重损失的晚疫病必不可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甲霜灵及精甲霜灵等苯基酰胺类药剂相继用于防治晚疫病,但是,在2012年王文桥等[12]发现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和精甲霜灵普遍产生了抗药性,2种溶剂药效降低。范子耀等[16,17]报道,在河北采集的马铃薯早疫病菌对咯菌腈、啶酰菌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和异菌脲5种杀菌剂敏感,但对异菌脲和咯菌腈具有中等抗性风险。2008~2009年姚亮亮等[18]检测了黑龙江省马铃薯早疫病菌对腐霉利和戊唑醇的敏感性,并未发现敏感性下降的菌株。2009~2011年周园等[19]监测了河北省张家口和承德的马铃薯早疫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虽然没有监测到抗性菌株,但是发现早疫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有逐年降低的趋势。防治晚疫病应停止或慎用含甲霜灵或精甲霜灵的单剂和混剂,并限制使用与其有正交互抗性关系的噁霜灵等其他苯基酰胺类药剂,优先选用作用机理不同的含霜脲氰、烯酰吗啉、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氟吡菌胺或双炔酰菌胺等成分的单剂或混剂。防治早疫病可选用含咯菌腈、啶酰菌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或异菌脲的单剂或混剂。严格控制嘧菌酯或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使用次数,以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
田间生产中晚疫病和早疫病往往混合发生,结合田间抗性检测及本研究结果,认为在晚疫病或早疫病发生前可选用80%代森锰锌WP等保护性药剂进行叶面喷施,间隔期10~15 d,推迟或延缓病害的发生[20];晚疫病发生初期叶面喷施25%嘧菌酯SC 75 g a.i./hm2、60%霜脲氰·嘧菌酯WG405~540ga.i./hm2、30%氟啶胺·氰霜唑SC76.5ga.i./hm2、500g/L氟啶胺SC 247.5 g a.i./hm2或100 g/L氰霜唑SC 60 g a.i./hm2等内吸性杀菌剂,每隔7~10 d喷施1次,连喷3次,防效可达83%以上;早疫病发生初期叶面喷施20%嘧菌酯WG 135~180 g a.i./hm2或10%苯醚甲环唑WG[21]等内吸性杀菌剂,间隔期7~10 d。2种病害混合发生后可将防治药剂桶混后喷施,病害严重时可适当缩短喷药间隔期。
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日趋普遍,且较难控制。生产上可采取选用无病种薯种植、轮作、高燥田播种以及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22]。在我国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轮作倒茬较为困难,化学药剂拌种或沟施是防治黑痣病的重要手段。其中,沟施操作相对简便,更容易被种植户接受。在发生马铃薯黑痣病的种植区,播种前可选择90 g/L氟唑环菌胺·咯菌腈FS 63 g a.i./t或25 g/L咯菌腈FS 25 g a.i./t进行拌种,或者播种时选择325 g/L苯醚甲环唑·嘧菌酯SC 438.8~536.3 g a.i./hm2或250 g/L嘧菌酯SC 225 g a.i./hm2等沟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