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促进肥料产业“走出去”
2018-09-05金轲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
文/金轲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是我国肥料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对象,肥料企业通过“走出去”,将大有作为。
早在1995年中国就有了农业“走出去”的提法,2007年中央1号文件正式把农业“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来。20年间,中国农业“走出去”经历了民间启动、国家战略实施的发展历程。20年来,中国农业“走出去”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业走出去引来新发展。
“一带一路”农业合作进展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一带一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农业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支撑性行业,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农业“走出去”既有利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又能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全局。农业的对外合作可以概括为“掌控资源、产能合作、制定规则、服务外交”,主要集中在构建农业政策与平台、强化农业科技合作、优化农产品贸易合作、拓展农业投资合作、加强能力建设与民间交流五个领域。
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推广与落实,我国农业“走出去”的范围越来越大。截至目前,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已参与到“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中,其中,沿线30多个国家签订合作协议,我国同20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亚投行丝路基金把农业作为优先支持领域。
2014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农业对外合作部级联席会议制度,由农业部牵头外交部、发改委、科技部及开发行、农行、大型企业等18家单位(现已扩展到21家单位),共同组成农业对外合作部级联席会议制度,汪洋副总理亲自兼任部际联席制度的总指挥。
2016年4月,农业部牵头起草并积极推动印发《关于促进农业对外合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9月,科技部、外交部、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2017年1月,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三个部委共同编制《农业对外合作规划》。2017年5月,发布《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和行动》。
当前,我国农业对外合作机制已逐渐完善,与60多个国家建立了农业双边合作机制,与140多个国家以及主要的国际农业和金融组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合作交流机制,与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一带一路”倡议做出了积极响应。截至到2015年,在农业对外投资的国家达到105个。
此外,境外注册设立农、林、牧、渔业,企业1300多家,累计对外农业直接投资存量突破117亿美元。领域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环节逐渐向农产品加工、贸易、储运等全产业链延伸。2015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876亿美元。其中,进口1169亿美元,出口701亿美元,农机出口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农药也已出口到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粗略统计,化肥到达50多个国家。
“一带一路”肥料合作面临历史机遇
“一带一路”国家大都以农业发展为主,农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农业增加值居于全球前列,印尼、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菲律宾6个国家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23%,农产品贸易占比达36%。
印尼、印度、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巴基斯坦南亚国家和非洲各国,对化肥等农资产品的需求巨大,且呈刚性稳步增长的态势。印度是“一带一路”中最大的肥料进口国,其化肥进口量达2140万吨,合74.6亿美元,每年从我国进口的肥料占其化肥总量的一半;越南化肥进口量达450万吨,每年从我国进口223万吨,约占其总量的50%。
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东欧国家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拥有大量的可耕地、充足的水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可耕地面积约1.3 亿公顷,草场牧场面积约7260 万公顷,淡水资源约占全球的20%。乌克兰拥有约全球1/3的黑土地, 人均粮食产量达1.5 吨,居世界前列。
由此看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肥料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对象,肥料企业通过走出去,能够有效扩大产能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肥料产业的资本、技术、使用方法以及推广管理经验等取得了快速发展。随着国内肥料产业不断壮大,我国肥料企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我国的氮肥、磷肥出现结构性过剩,钾肥的自给率达到50%,原先国内一些化肥补贴开始慢慢取消,转为实行农民直补,化肥优惠补助越来越少。农业部制定了严控化肥使用量,规定到2020年实现化肥零增长。
农业资源的约束性、国内产业结构性调整等要求肥料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切分更大的蛋糕,进行全球经济一体化,以便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面对新机遇和新形式,肥料企业应整装待发,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出去,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新时代,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肥料企业合作,我国有条件牵头、有资格引导制定新规矩、有实力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
首先,我国的肥料生产能力,化肥、有机肥的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氮肥从煤、气、油、口都已经覆盖,并且氮肥、磷肥、复合肥、菌剂的筛选,以及无害化处理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其次,科技部已经把新型安全、环保、生态的肥料创制列为我国高科技新产品研发的目录,我国的水溶肥、控缓施肥、中微量元素施肥在国际上至少已经达到先进水平。我国的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已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建立了肥力网进行长期监测。
最后,目前正在研究的关于肥料ISO标准有40多项,其中我国牵头的有13项(9项已经发布,4项还在稳步推进中)。
肥料企业“走出去”的挑战与对策
首先,领导体制不通顺。当前,我国的化肥生产归化工部管,化肥质量标准归质检总局和国标委管,化肥使用办法以及新肥料的登记备案是归农业部种植业司管,发改委制定农业“走出去”及进出口的相关政策。此外,化肥还有大量的行业协会,氮肥协会、磷肥协会、无机盐协会、钾肥分会,怎样理顺管理体制?形成一股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对此,需要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政府引导、服务与政策创新,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企业主体的肥料“走出去”机制。搭建政策对话平台,了解他国农业政策,突出技术引领。
其次,缺乏完整的国家规划。面对农业“走出去”,我国各部门各自为战,没有上升到国家统一战略,缺乏可操作的支撑政策,难以有效执行和落实相关政策规划。这要求从国家层面制定过程肥料全球布局战略总体规划,开展农肥料走出去布局。
加强产品研发的针对性,在“一带一路”都有重点农产品,农业涉外基地可以根据这些重点农产品进行专门研发,并与他国建立合作长效机制,突出科技合作平台,共同研发、示范。
再者,与国际合作较少。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肥料企业跟我国的科研单位、大学合作较多,但与国际组织合作较少,而国际组织的最大优势是在国外有较好的网络。企业需要走出去,跟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利用他们的网络、推广服务组织进行服务,建立联盟协同机制。
最后,专业化人才匮乏。国际合作需要懂外语、懂专业,还要懂金融、法律,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推广上,肥料企业要推进和支持人才队伍建设,有一支自己的队伍来做一些相关工作。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新一代领导人高瞻远瞩,系统筹划我国的全球发展战略,适时推出影响未来世界发展格局和我国发展前景的“一带一路”战略。这一切为我国肥料发展走向全球提供了新的战略背景。
未来,我国肥料发展要想走向全球,必须做到审时度势、系统谋划。肥料发展走向全球,是一项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成功实施这项战略,我国将收获国家肥料发展的广阔产业空间、国家影响力、我国和平崛起的战略空间,以及未来的全球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