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为农服务的安徽实践
2018-09-05孔俊松安徽省气象局
文孔俊松 安徽省气象局
农业是受天气气候影响最为显著的行业,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相对薄弱的地区,农民“靠天吃饭”的格局尚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的气象部门始终将为“三农”服务放在工作的首位。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这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对各级气象部门为农服务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气象部门服务“三农”的平台与载体。安徽地处华东腹地,近海邻江,区位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比重大,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同时,安徽地处我国的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发,气象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近年来,安徽省气象部门以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为抓手,以气象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为重点,持续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不断加强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气象为农服务的效益日渐突出,实践成果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精细监测,让气象灾害无处遁形
经过多年的建设,安徽已建成由8部新一代天气雷达、2部L波段探空雷达、1部C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2部风廓线雷达、63个GPS/MET水汽观测站、81个国家地面观测站、2300多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组成的灾害性天气观测网,全省平均的站点间距约7公里。日趋完善的地面气象监测网络,结合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观测能力,形成了天地空一体化的综合立体监测网络,实现了对台风、暴雨、大风、雷电、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的全天候实时监测。除了尺度极小的龙卷、冰雹等个别极端灾害,安徽气象部门编织成的“天罗地网”已经让气象灾害无处遁形。
精确预测,为灾害防御赢得主动
提高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率是气象工作者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核心工作目标。通过建立基于高性能计算机的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构建省地县一体化的气象综合预报预测业务平台,安徽逐步建立了从分钟到年际的无缝隙精准化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可制作发布台风、暴雨(雪)、干旱、强对流、雾霾等14类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制作发布的7天气象要素预报空间尺度上已经精细化到乡镇、气象灾害预警水平分辨率达到了3公里,24小时暴雨公众预报准确率目前已达到70%,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量超过29分钟。准确率不断提高的气象预报、提前量持续延长的气象灾害预警,为农村地区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赢得了主动权,成为政府和社会公众组织气象灾害防御的“信号树”与“发令枪”。
精心服务,让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精细监测和精确预测的成果在第一时间让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公众更广泛地知晓,用于指导生产生活和防灾减灾、有效开展趋利避害,是气象业务科技成果发挥效益的关键环节。安徽气象部门始终坚持“服务引领”的工作理念,逐步构建了手机短信、广播、电视、微博、微信、手机app、农村大喇叭、显示屏等多种信息发布渠道,安徽卫视天气预报收视率排名前三,全省气象微博粉丝达217万,中国天气通安徽版现有用户170余万人,“安徽气象服务”等微信公众号关注用户近25万人,安徽农网微博多次蝉联助农政务微博影响力排行榜榜首,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惠农气象APP”为7万多用户提供了个性化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为解决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全省共建立15000多个乡镇、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发展近3万名基层气象信息员,形成了覆盖至村一级的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网络。
精准施策,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安徽有20个国家级贫困县,集中在大别山区和皖北平原,农业气候、乡村旅游资源等禀赋丰富,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脱贫潜力巨大。2016年以来,安徽气象部门以贫困地区气候资源开发、特色农产品培育和发展乡村旅游为切入点,精准施策,在脱贫攻坚中贡献了气象科技的力量。结合贫困地区自然气候条件优势,组织相关县开展气象公园、“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工作,石台、金寨、霍山三个贫困县先后获 “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提升了当地发展旅游的号召力。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推进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物联网追溯技术深入挖掘产地气候资源价值,为农产品注入气象标志和信用支撑,贴上气候品质评价“特优”等级标签的金寨红心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销售同比增加20%以上。针对省内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气候资源丰富,打造了乡村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爱上农家乐”,为乡村旅游景点、农家乐、乡村酒店等经营户提供宣传推广和网络经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