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驶入快车道
2018-09-05姚会兰天津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总公司
文/姚会兰 天津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总公司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指引下,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对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提升群众生活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总蓝图,提出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加强固体废弃物与垃圾处置。生活垃圾分类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各省市陆续出台了相应的垃圾分类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一些城市成立了专门的垃圾分类协调推进机构,部分城市已有垃圾分类地方法规或政府规章,以法制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逐渐形成。
农村地区公众环境意识、组织机构、资源投入、配套设施设备等方面存在不足,再加上居民习惯、城市精细化管理等因素,要直接实现广泛、细致的垃圾分类需要一个不小的努力过程。因此,需要在学习和汲取他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垃圾分类的新路子。
笔者认为,农村地区现阶段推行垃圾分类,应重点着眼于农民分类习惯的真正养成,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采取 “有所分有所不分”,选择性分类,适度分类策略。可以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加强宣传。结合实际制定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指南,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强化对居民源头分类的宣传、指导、纠正和监督,增强居民意识,引导促进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自觉习惯,形成良好氛围,提振市民垃圾分类信心。
二是制度跟进。选择不同类型的社区、村庄开展居民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示范试点,并根据试点情况完善地方性法规,逐步扩大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实施范围。
三是抓住关键。立足实际,科学选择经济适用、简单易行分类模式,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单独投放有害垃圾、分类投放其他垃圾。设置专门容器用于投放餐厨垃圾,引导居民将“湿垃圾”(滤出水分后的餐余垃圾)与“干垃圾”分类投放、集中收运处置,做到日产日清,同时探索定时定点分类收运方式,引导居民将分类后的垃圾直接投入收运车辆,逐步减少固定垃圾桶,鼓励居民和社区对“干垃圾”深入分类,将可回收物交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收运和处置。
四是源头治理。加强商品生产、流通、消费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机衔接垃圾收运处理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在产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等全生命周期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从身边小事做起,开展绿色低碳学习、办公、就餐、购物、旅行等行动,引导市民逐步养成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的文明生活习惯。限制包装材料过度使用,减少包装性废物产生,促进包装物回收再利用,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
如今,垃圾分类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关乎生态文明的建设大局,是文明的标尺,是一块“硬骨头”,必须首先提高老百姓的认识,求真务实,循序渐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